【DAY 1】近來氣候問題浮上檯面,野火、洪水等天災頻傳,對經濟與民生造成的傷害難以估計。眼見極端氣候現象愈演愈烈,COP26將成為人類減緩全球暖化惡化的轉捩點。唯各方將以經濟與環境為題上演攻防戰,結果仍充滿變數。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10月31日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盛大開幕,為期13天,共計197國元首出席,約2萬5000名企業組織的代表到場共商,為繼《巴黎協定》後最重要的氣候大會。
▼ COP26開幕式
氣候大會也是一個外交政治的重要場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印度總理莫迪、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
另外,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瑞典氣候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等,均將共襄盛舉。
可惜的是,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巴西總統波索納羅(Jair Bolsonaro)等排碳大國的領袖,都已確定不會出席。
中國則是趕在開幕式之前,向聯合國提交了更新版的「國家自主貢獻」減碳目標,算是書面回覆了對氣候大會的「交待」。
COP26談什麼?不能不知的關鍵字「淨零排放」
為期兩週會議的討論焦點,將圍繞「2050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展開,並要求各國提出在西元2030年前加速減排的具體承諾,延續2015年《巴黎協定》的目標,落實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之內(Keep the 1.5 alive)。
為達成上述目標,各國須加速淘汰燃煤,鼓勵投資再生能源,減少伐林並加快電動車輛轉型步調,並在COP26期程中完成《巴黎協定》「規則手冊」(Rulebook)的最終定案,這也是本次氣候大會最被各界期盼達成的結論。
其次的目標,因應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升高,各國也須擬定氣候變遷配套,建立預警與防災系統,保護人類社群和自然棲地。
此外,經濟支援也至關重要。
已開發國家應承諾每年提供至少1000億美元(新台幣2.7兆元)的氣候資金,並與國際金融機構合作,結合公私部門銀彈,致力於全球淨零排放。
COP26主席夏瑪(Alok Sharma)開幕談話時提醒,目前全球升溫已達到攝氏1.1度,「一旦升溫攝氏1.5度,世界上將有國家沉入海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亟須就未來十年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協議。」
夏瑪再三強調,這將是「最後、最好的希望」。
開幕式上午的會議中,比較突出的一個插曲,是南美洲國家玻利維亞代表的聲明,過去開幕式通常不會有代表講這麼長的聲明發表。
玻利維亞的冰川,在過去數十年中已經縮小了超過40%,是典型的氣候變遷災難國家。玻利維亞代表強調,北半球(global north)國家要更有野心,做出更多行動,不要只有空話。委內瑞拉代表隨後發言聲援。
拜登大膽承諾,能如何擺脫川普陰霾?
事實上,從《巴黎協定》制訂後的這六年來,全球排碳總量不減反增,各國早已心知肚明,許多國家皆提前展開內部協商。其中的一大焦點,就是美國總統拜登欲推動的氣候新政,尚未定調便已掀起滿城風雨。
儘管疫情嚴峻,拜登仍將親自到場出席COP26峰會,因為對他而言,這無疑是場內政與外交的硬仗。
歷經前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執政後,各國對於美國反覆的氣候政策大失所望,拜登盼藉此機會挽回國際對美國的信任。早在4月的全球氣候峰會,拜登便大膽承諾美國將在2030年前,依據2005年的基準將碳排放量降低50至52%。
白宮也於10月28日發表一份1.85兆美元的社會開支和氣候方案框架,雖與最初提出的3.5兆美元相比大幅縮水,但氣候相關預算仍高達5550億美元。
然而拜登並未獲得民主黨內全面支持,他原先預期在COP26前達成共識,挽救持續下滑的民調。但截至目前,他仍只能空手與會。
此外,恰巧在COP26峰會開幕前一天結束的20大工業國(G20)閉幕協商宣告失敗,也讓拜登處境更加艱辛,會後他坦言美國仍因川普退出聯合全面行動計畫(JCOPA)「飽受折磨」。至於氣候法案,他則回應對其通過持有信心。
意見好難喬!G20協商受阻、氣候峰會難樂觀
10月30、31日舉辦的G20聚會,因提前匯聚各大已開發國領袖,與會國家總碳排量更達全球總量的80%,猶如COP26的會前會,可一窺端倪。
儘管G20會員國同意透過「有意義與有效的行動」阻止全球暖化持續惡化,卻遲遲無法對2050年淨零排放達成共識,透露出各方角力與互不妥協的攻防態度。
多數碳排大國更對於展開實際行動興趣缺缺,對此拜登也直言點出對中、俄的消極態度「感到失望」,地主國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也因G20協商失敗而憂心忡忡。
COP26或將難有振奮人心的成果,癥結正在於各國減排的步調不一致。
根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8月30日發布的《各國不同步的氣候變化政策可能引發貿易戰》報告,美國、中國、歐洲等排碳大國,在「如何減排,同時不過度削弱本國經濟」這一問題上存在分歧。
這種分歧的主要原因,是擔心自己國家因為嚴格減排而提高了經濟成本,讓那些不嚴格減排的國家獲得了競爭優勢。
反倒是作為COP26的主席國,英國近年來應對氣候變遷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在1990~2019年,英國實現了破紀錄的綠色增長,經濟增長了78%,排放量卻減少了44%,在七大工業國組織中下降最快。成功經驗,或可用來說服其他國家。
脫歐後的英國,意味著能夠獨立決策國際事務,強生也希望藉此機會大力支持氣候政策,他呼籲各國積極重視氣候議題,
一旦格拉斯哥COP26會議失敗,全球暖化將無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