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台灣經濟內憂外患?

王梅
user

王梅

1988-05-15

瀏覽數 18,100+

台灣經濟內憂外患?
 

本文出自 1988 / 6月號雜誌 第024期遠見雜誌

一個月前,鍾璧和在日本NHK電視節目裡,看到這樣的分析:「台灣治安日漸不穩,有走下坡的情形,國外企業家去投資宜慎重小心……。」這則報導,在日本引起很多人關心,更令這位旅日醫學博士憂心忡忡。

近一個月來,國內媒體也連續出現廠商投資外移的消息。經濟部高雄、楠梓、台中三個加工區,從去年七月以後,二百五十餘家廠商中已有十八家僑、外資廠商,或者跨國設廠,或者外移,或者縮小經營規模。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今年首季的僑、外投資為一億八千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三億零九百萬美元減少了三九.八%。這已是今年以來,連續第三個月出現衰退現象。

由這些跡象顯示,台灣似乎正漸漸失去了吸引外來投資的光采和魅力。

企業界憂心亂局

再看看國內廠商,有「火車頭工業」之稱的房地產業,在今年第一季的表現,也不如往常好(去年大台北區第一季房屋銷售率為八五%,今年為六九%)。業者原本預期年關前後的淡季,再加上蔣經國總統過世,政局發生措變,喪失了所有刺激市場的利多因素,使得多數業者心存觀望,不肯貿然推出新案。

就連國內最大的企業--台塑集團,也因為六輕設廠計畫備受阻撓,至今懸宕未果,董事長王永慶已對外公開宣稱:考慮將六輕移往美國設廠。

天下雜誌最近針對一千大製造業與二百大服務業負責人進行調查時發現,企業界對目前一亂哄哄的局面」感到憂心。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願意繼續在台灣投資,已有十分之一的企業負責人,打算移居海外。

社會秩序的紊亂,使很多人猶如失去了重心,對現狀產生疑惑,就連企業界也失去了活力,普遍瀰漫著一股惶惶難安的情緒。

中美國際法律事務所總經理范國勇透露,自今年一月中旬以後,他們接手經辦國人赴國外投資、移民的案件,業務量比平常增加了二0%。而與他們接觸的客戶,大都是律師、醫師、會計師和中小企業負責人。

「社會的動亂不安,使得企業界減低了對台灣投資的安全評估,」立法委員溫興春,四月初在立法院提出質詢時,向政府發出這樣的警告。

外國商人的這種憂慮最直接。眼見去年一年國內一千八百次的請願、示威、抗議事件,在一次會議中,「美僑商會加工區分會」曾經向楠梓加工區管理處長余光亞提出他們的疑慮,希望中華民國政府能穩定匯率,依法維持社會安定。

解嚴是重要關口

在台口商私下聚會時亦曾討論,面對台灣的種種變局應如何採行因應對策。一位口商不諱言:「假如台灣再繼續混亂下去,只會使得我們撤資或移轉投資的腳步加快。」

局面怎麼會演變成今天這種地步呢?

有人歸諸於經濟的因素。「經濟發展到了某一個階段之後,社會上就會顯露出某些朕兆,」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于宗先解釋,台灣的經濟正在轉型。一個國家一旦從貧窮變成富有,慾望就會跟著增加,人對事物的要求也會愈來愈多。過去可以忍受的,變得不願意再忍受。

然而,于宗先也指出,「解嚴」對台灣來說,的確是一個關口,很多現象因此被「凸顯」出來,「過去很多不敢做的事如今都有人敢做,也有很多人要爭取過去沒有、或是被剝奪的權利。」

觀察近一年來國內經濟變化的人不難發現,導致經濟環境驟變的原因,固然有很多經濟因素,如匯率變動、台幣升值、關稅降低、貿易門戶開放……。然而,更多非經濟因素,如勞資糾紛、環保運動、千面人下毒案……等,更使得企業的產銷秩序大亂。

有內憂也有外患

經濟學家甚且斷言,台灣的經濟正夾雜在「內憂外患」中,承受著雙重壓力。

經營企業以追求利潤為首要目標,那裡有利可圖就往那裡去--「千里經商是為財」,原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投資促進組吳鴻祺組長相信,即使今天走了一批,明天還是會有另一批人來。今天走了製造業,明天還會有服務業來。

菲律賓政局如此不穩,照樣有人去投資設廠。很多人到國外投資,並不表示他對自己國家沒信心,而是對自己的企業沒信心。

訂遠見雜誌,讓你每月掌握趨勢、拓展視野;39週年慶限時優惠,不容錯過!

有些人卻不這麼想。他們認為,企業避禍海外,萬一關門的關門,轉行的轉行,會導致高失業率和台灣產業的空洞化,是自掘工業發展根基的危險作法。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七十五、七十六年國人對外投資金額分別為三億和一億美元,較七十四年的四千萬美元超出甚多。于宗先相信,這個數字恐怕還不及實際數字的十分之一。「外匯管制解除以後,有很多資金匯出是看不見的。」他解釋。

立法委員溫興春則擔心,人才、資金拚命向外流,對台灣將產生不良後果。「有才能的、有技術的、有資本的統統走了,對我們有什麼好?」這位教育界出身的立委憂心如焚。

製造業喪失優勢

除了內部的「推力」之外,來自外部的「吸力」也不斷增強。

日本野村證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們認為台灣已經不再是製造業的優良投資環境。而鄰近的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甚至於中國大陸,正不斷地利用各種優惠條件吸引外資立開往發展製造業。

一名經常往來台、馬兩地的鄭姓華僑確切地指出,包括知名的麗正電子在內,國內已有四家電子業者在馬來西亞的電子中心--檳城設廠。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台灣去年對馬來西亞的投資,僅次於日本;今年第一季對菲律賓的投資額,已達二十億披索,遠遠超過位居第二名的美國約近二倍。

根據國內業者指出,過去三年來,台灣已有三十多家鞋廠、紡織廠和電子工廠遷往中國大陸(中共「人民日報」則聲稱,目前在大陸的台資企業已有八十家)。

現任十三家歐美律師事務所駐北平首席代表的邱彰博士,在一次公開的座談會表示,僅去年一年,台胞赴大陸設廠的投資金額即已達五千萬美元。

很多人埋怨今天之所以演變成這種局面,政府要負最大的責任。執法不嚴、公權力不張,而一些政策本身也曖昧不明,使人不知所措。

就以大陸政策而言,過去是「三不通」--不通郵、不通航、不通商,現在則有很多台灣的商人成群結隊去大陸做生意,政府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政策曖昧不明

敢冒險的,衝得快的,就比別人先一步搶灘撈一筆。不敢冒險的,動作慢的,只有一旁暗自乾瞪眼。隨著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包括經濟部次長王建瑄也承認,這類「動作」會愈來愈多。

長年協助國內廠商在外征戰,外貿協會秘書長江丙坤對於這種現象感觸頗深:「眼見日本、韓國拚命在吃大陸這塊肥肉,而我們卻遠遠地被拋在後面。人家在享受,我們只有看得嘴饞。」

面對這樣混沌不清的局面,很多人都急欲想尋求一個答案,但又不知道那裡才能找到答案。

「政府的處境也很為難啊!」于宗先感嘆,有很多事情不是一廂情願,政府說可以就可以,「你要看對方願不願意?」

情勢變了,很多問題也變得更尷尬棘手。十五年前,如果有台胞到大陸經商,很可能就會以「通匪」罪名被槍斃。十五年後,這些人能不能說他通匪呢?「很難說,也不能說!」于宗先提高了聲調,急急說道。

挑戰更加艱鉅

然而,投資環境日漸惡化,卻也是需要及早設法解決的問題。傳統勞力密集工業喪失了競爭優勢之後,亟欲尋求出路。未來的產業政策,到底走向如何?而國內新興的環保運動和勞資糾紛,對經濟發展可能造成的斬傷,也頗值得深憂。

經濟學家預估,台灣今後幾年經濟成長率約維持在六%~七%。樂觀的人相信,即使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每年擁有超過一0%的經濟成長率,但比起美國的二%和日本的三%,已經是「好的不得了」。

充裕的資金、優良的技術、高級的人力素質……,使中、小企業協會秘書長李成家,在跑遍了世界各地比較之後發現,「台灣擁有的條件仍相當優渥,我們沒有理由往壞的地方走。」

然而,不能迴避的問題是:如果整個社會價值體系與社會秩序不能重新建立,「四十年來的成果,是否要毀於一旦」?在這個問號之下,台灣所面臨的挑戰,勢必更艱鉅。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