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軟體股在店頭市場有亮麗的表現,不僅多支軟體股價維持在兩百元以上,也一度成為眾所矚目的股王、獲利王,分析師預期今年每股盈餘有成長三成以上的實力。
隨著近年來個人電腦、網際網路及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僅是套裝軟體成為個人電腦的加分應用,企業e化的需求刺激更讓以商用軟體、系統整合為主的軟體公司迅速成長。台灣軟體產業發展將近二十年來,累積技術及經驗,再搭上這波網路化、電子化的熱潮,軟體公司成為投資人注目的焦點。
資策會的統計顯示,2000年台灣軟體產業總產值已經達到新台幣1187億元,比去年成長27.2%,全球軟體成長率則不到10%。
印度與大陸來勢洶洶
儘管有這些優勢,與其他國家比起來,台灣軟體產業只名列全球第26名,產值不到全球的1%,和台灣資訊硬體總產值第三的排名,顯然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努力。
台灣在資訊硬體產業的全球分工價值鏈中,明確地掌握生產、製造部門,而台灣的軟體產業仍在尋求定位。再加上軟體分工體系的風潮下,印度挾帶人力成本、英語系的優勢,搶攻歐美大型軟體公司代工市場,中國大陸也積極發展軟體代工,軟體產值逐漸提高,已經威脅到了台灣軟體產業。
台灣軟體公司應該如何維持令人振奮的成長率?如何在全球科技舞台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要找出台灣在全球資訊軟體市場的角色,可以先由台灣軟體外銷的現況談起。
回想自己曾經使用過的電腦軟體,早期或許曾經倚賴過台灣廠商出產的倚天中文、silk,後來微軟的視窗、Office系列橫掃作業系統及文書處理的天下,你家中的電腦軟體還有多少出自於台灣廠商?
國外軟體大廠如微軟、甲骨文占據資訊世界個人電腦及主機系統軟體的天下,台灣因此只能選擇較有利基的角度如沒有文化區隔的影音應用、防毒軟體切入。
根據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的統計,2000年台灣資訊軟體外銷,以防毒、多媒體工具與育樂套裝軟體為主(見一三二頁表一),外銷總值約新台幣100億元,只占軟體總產值不到10%,「台灣軟體外銷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推動軟體產業的經濟部軟體工業五年計劃工作室(以下簡稱軟五工作室)主任許良光表示。
華文市場不可忽視
提升軟體外銷產值的第一步,在於根據公司產品的定位,尋找目標市場。
目前台灣軟體產業可以大略分成系統整合類及產品類公司。系統整合公司多是以專案方式服務客戶,代理資訊硬體設備,以及加值軟體,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如衛道、敦陽、三商電、中菲、凌群等公司。
產品類的軟體公司生產標準化的軟體,內容又可分為企業應用類、多媒體育樂、多媒體工具類軟體,代表公司包含製作ERP(企業資源規劃)軟體的鼎新、普揚,影音軟體的外銷主力訊連、友立,製作發行遊戲軟體的智冠、大宇。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軟體產業研究組組長孫珍如認為,多媒體應用工具由於沒有語言及文化的限制,可以銷售全球,至於系統整合、企業應用及多媒體育樂則受制於語言與文化,應以華人甚至大中國地區為發展重點,「大中國地區有不可忽視的機會,」她說。軟五工作室提供的資料也印證了這點,許多軟體公司都已經進入大陸設置據點,反觀日本、韓國、其他市場就比較少見台灣業者的蹤跡(見一三二頁表二)。
目前軟體廠商進入中國大陸的方式有三種。
第一種是在中國設立研發部,開發銷售當地的產品,也做台灣產品的代工。中國大陸眾多的資訊人才、較低的人力成本是吸引台灣軟體廠商設置研發據點的重要因素,有些軟體公司直接在中國大陸設置研發單位,有些則與當地的軟體公司合作開發產品,如遊戲軟體公司華義國際,曾與北京的盤古軟件公司共同合作開發遊戲。
第二種進入大陸市場的方式,則是替既有台商客戶做服務。企業外移到中國大陸,原本公司合作的軟體服務商因此搭上企業客戶的順風車,前往大陸繼續為台商服務,此類以商用軟體商為主,如鼎新、正航。
第三種,則是直接在大陸設置據點、銷售服務或產品。中國大陸龐大的人口、廣闊的地域提供軟體公司發揮的舞台,許良光以發電廠的營運管理系統軟體為例,台灣的電廠不多,軟體公司只有個位數的客戶,因此多以專案方式進行,在大陸卻可能有兩千九百個縣需要電廠,因而能將專案產品化,透過複製提高獲利空間。
目前直接在大陸銷售產品的軟體公司,以多媒體育樂類最多,台灣遊戲軟體廠商的競技場因此逐漸由台灣轉移到海峽彼岸,「台灣市場的確無法餵飽遊戲軟體廠商,大陸是決勝的戰場,」第三波資訊總經理劉家雍表示。
「打群架」進大陸
台灣軟體廠商競爭大陸的市場,也合作開發大中國的市場及人脈。智冠科技發展線上遊戲,目前已在大陸十一座大城市架設伺服器,也提供線上遊戲的引擎技術平台給十四家國內遊戲軟體廠商;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去年則喊出「大陸年」的口號,軟協理事長翁正雄負責帶領台灣的軟體廠商前往大陸開發市場、溝通官方管道,減少個別業者重新開創市場的困難,「台灣軟體業者要有打群架的精神,」翁正雄說。
國外資訊大廠也是台灣業者進軍大中國市場的合作對象,譬如去年十一月,國內自動櫃員機的主要供應商三商電腦,與IBM一同宣布攜手並進大陸,搶攻大陸的自動櫃員機,許多原本與歐美資訊廠商合作的軟體公司,也紛紛扮演資訊大廠進入中國大陸的旋轉門,「這是多年來台灣累積得到的優勢,」孫珍如說。
除了與國外廠商的合作經驗,台灣軟體業者在大中華市場的優勢也包含台灣豐富的產業發展經驗。過去,台灣從紡織、塑膠、製鞋、合板等製造業,一路走到半導體、光電產業,而軟體廠商累積企業用戶的產業知識,使商用軟體因而有更完整、多樣化的功能,「台灣軟體廠商將這些產業知識資訊化之後,可以成為進軍大中國、亞太地區企業市場的利器,」許良光說。
台灣的華語優勢近可攻大陸,遠則可擴及全球華文人口,大陸一切產業正在起飛,而搭乘網際網路、電子商務及知識經濟的列車,2000年大陸軟體市場已達215億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860億元),與1999年台灣軟體產值相當。
相較於歐美軟體大廠,台灣挾帶語文優勢,可以進攻中小型企業及個人消費性軟體市場。
翁正雄進一步認為,未來兩岸間在技術、人才及資金方面的合作,甚至可以做出取代微軟的作業系統,「華人有能力創造自己的軟體王國,」他說。
華人軟體產業的榮景或許還無法遠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人口、資源皆少的小島上,台灣軟體產業過去辛苦累積的經驗,在知識經濟時代下,或許短短三、五年內就可能被中國大陸超越,正因如此,台灣軟體廠商更須掌握優勢,在海外軟體市場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