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全世界剩台灣在恐慌?「與病毒共存」呼聲創一個月新高,其他國家怎麼做?

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
user

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

2021-09-10

瀏覽數 49,800+

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近日接連出現長榮機師、新北幼兒園群聚案,民眾擔憂本土疫情再度爆發,不過有網友指出,許多國家反而採取「與病毒共存」的做法,好奇「現在全世界只剩台灣確診會恐慌嗎」,引發網友共鳴,甚至有許多人認為「共存」才是面對疫情的態度,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與疫情共存的聲量創下1個月新高。

該名網友在PTT上回文,表示美國這幾個月確診數高於去年同期,但全國仍逐步解封,民眾沒有因為疫情升溫而恐慌,不管是大型戶外活動、音樂會、體育賽事都照常參加,掀起熱議。

對此有不少網友認為,我們與外國的差別在於疫苗覆蓋率,台灣完整接種兩劑疫苗的覆蓋率仍在全球吊車尾,並沒有仿效國外的本錢,留言「人家打完兩劑疫苗人口有多少了拜託」、「美國疫苗多到打不完要丟掉」、「人家疫苗打夠,流感化應對好嗎」。

取自網路溫度計。圖片來源:PTT

取自網路溫度計。圖片來源:PTT

不過也有網友認同,世界各國的防疫趨勢,未來都將朝向如何與病毒「共存」,流感化的應對方式,表示「台灣防疫觀念很落後,RNA病毒就是要共存,疫苗普及以後不會死就當流感就好」。

實際上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網友討論「與疫情共存」的網路聲量,隨著近日本土疫情重新快速升溫,網路聲量也在9月7日達3596筆,創下1個月的新高。不少網友在對高壓防疫政策逐漸疲乏,以及希望早日解封的預期心理下,轉而傾向於與病毒共存,早日回歸正常生活的防疫政策。

取自網路溫度計。圖片來源: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聲量趨勢(分析區間:2021/08/09~2021/09/07)

取自網路溫度計。圖片來源: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聲量趨勢(分析區間:2021/08/09~2021/09/07)

丹麥取消防疫限制!各國如何「與病毒共存」?

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也於7日表示,由於COVID-19病毒在全國各地持續突變,加上能根除此病毒的機會渺茫,因此未來大家可能都必須學習「與之共存」。有哪些國家是採取「與病毒共存」的做法呢?他們目前的狀況與做法是如何?一起來看看。

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丹麥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據《衛報》報導,丹麥宣布,9月10日起,不再將COVID-19病毒列為「危及社會」的流行疾病,並全面取消防疫限制。丹麥是歐盟第三大疫苗接種國家,第二劑疫苗覆蓋率達71%,丹麥衛生部長Magnus Heunicke表示,「疫情已得到控制,我國已達到一定的疫苗接種率」。

9月10日起,丹麥准許已完整接種疫苗、72小時內檢測為陰性、過去2到12週內曾染疫病康復者,到餐館、酒吧、電影院、健身房等地,不過丹麥入境限制仍維持至10月。Magnus Heunicke也強調,若疫情再次威脅到社會基本功能運作,丹麥政府仍會迅速採取其他措施。

新加坡

新加坡有80%的人已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為全球疫苗涵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從先前嚴格的封城措施,到近期已逐步解封,自8月起放寬防疫措施,已接種完整疫苗者,可放寬限制在餐廳內用、參加社交聚會。

不過9月開始,新加坡確診數量不斷上升,且多為Delta病例,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執行主任梁玉心指出,防疫不能光靠疫苗,而是要不斷緊盯疫情變化。新加坡因此學習與病毒共存,不追求「清零」,將防疫焦點放在重症跟死亡人數,鼓勵民眾減少非必要社交活動。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疫苗覆蓋率逐步提高,約88%的人接種第一劑疫苗,69%的人完整接種兩劑疫苗,因此馬來西亞宣佈放寬多項產業限制,包含電影院、娛樂節目錄製、音樂劇及劇場等現場表演活動。

據《CNBC》報導,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和工業部長Mohamed Azmin Ali宣布,自10月底,馬來西亞會將COVID-19視為一種「風土病(endemic )」,也就是地方性流行病,一般來說,會將疾病依強度由強至弱分為大流行(pandemic)、流行病(epidemic)、風土病(endemic)。不過Mohamed Azmin Ali仍然提醒民眾需配戴口罩。

(本文獲《網路溫度計》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