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專訪薩克瑟尼安-科技聚群聯手打造科技島

李俊明、陳星文
user

李俊明、陳星文

2000-08-15

瀏覽數 13,850+

專訪薩克瑟尼安-科技聚群聯手打造科技島
 

本文出自2000科技排行特刊

Q:加州矽谷及麻州一二八公路本來都有發展成資訊業高科技中心的潛力,但到了九○年代後,矽谷稱霸全球,一二八公路卻逐漸沒落。如果把台灣高科技聚落套入美國西岸的發展模式來分析時,要注意什麼?

A:日本人自覺像麻州一二八公路,對此感到非常憂慮;但是我覺得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發展歷程,日本的發展模式比較具有美國東岸垂直整合、將技術藏在內部及不鼓勵創業精神等特性。

台灣看起來則比較像加州矽谷,有許多專業化的公司及白手起家的創業家與創投事業;台灣跟矽谷的關係也非常密切 ,之所以能在「亞洲危機」中比其他亞洲國家表現來得好,這跟台灣較有彈性的產業系統有很大關係。

Q:在台灣新竹科學園區裡的公司,有許多高科技及經營人才由美國回流,且許多公司採行員工配股、鼓勵溝通、打破上下疆界、鼓勵學習等美式作風。這是不是一種矽谷經驗的移植?

A:我不覺得台灣新竹科學園區是矽谷的複製品,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事實上,我認為新竹與矽谷是「互補」關係;如果新竹是矽谷的移植,兩者競爭將相當激烈,但我不覺得兩者間是競爭者。台灣在製造IC、整合PC方面都非常具有彈性及效率,這是矽谷所不及的;可是台灣廠商較不善於定義新產品及建構新系統,也較不擅長市場經營行銷等。

Q:即使兩者關係是一種區域間的合作互補,是否依然會面臨「利益分配」的問題?台灣是否仍然面對「如何提升產業競爭力、增加長期利潤」的課題?

A:一個有趣的事是我剛看過一篇關於生產利潤的報告,某些新竹園區的工廠,例如台積,他們的利潤相當高 ,遠超過一般在矽谷的公司。這真的要看個別產業情況,像全球個人電腦目前銷售不好,戴爾或康柏的日子也不會輕鬆!

的確,獲利率當然還是有差別,美國在許多方面也還是主導者,但那是因為主要市場在那裡。台灣雖然比較專注在製造方面,但那無疑也是高附加價值的一個高科技範疇。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Q:繼台灣、南韓成功地在半導體及電腦零組件產業蓬勃發展後,亞洲各國亦競相仿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聚落,如新加坡半導體產業、馬來西亞多媒體超級走廊、香港數碼港等,你如何分析他們的優劣勢?

A:南韓與台灣的對比頗為有趣,有點像是美國東西岸的比較。南韓先在半導體獲得成功,產業生態是一小群非常龐大的財閥,善於大量生產記憶晶片,效率高,但是「柔軟度」不夠 ,客戶服務做得也不夠好。台灣則 剛好相反,不但靈活度高,隨機應變的能力強,而且有優越而快速的客戶服務,重新組合服務,並能引進新系統。雖然台灣也能大量生產,但我不覺得那是顯著的優勢。真正在價值上「加值」的,是客戶導向服務,及生產程序的重組等。

香港最大的問題是地價太高,缺乏基礎科技,競爭困難。新加坡發展得相當不錯,但卻奠基在國外投資,本地資本不若跨國公司在新加坡的投資活躍;再加上空間有限、土地擁擠,很難預料產業聚落日後的發展會是如何。

馬來西亞最大的限制則是缺乏「技術」。儘管多媒體超級走廊的計畫令人印象深刻,但多數地方仍然跟「叢林」沒什麼兩樣。雖然在檳城等地區產業相當活躍,跟新加坡有些類似,也有跨國公司進入,亦有當地承包延攬的基礎建設出現,頗有成長的潛力。但我不認為會達到像台灣一般的程度。

Q:大陸呢?台灣有許多企業家到大陸設廠,新加坡也到大陸投資。

A:中國大陸將是未來十年最值得觀察的地方。其中一個原因是,目前有數以萬計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研習或在矽谷工作,如果政治走到「正確」的方向,他們將處在相當有利的位 置,能如同一九八○及一九九○年代的台灣留學生那樣,回國協助科技發展加速進行。

另一樣對中國來說相當顯著的要素,是來自台灣的投資。事實上台灣在這方面相當老到,中國政府亦相當專注於提升科技產業。目前端賴兩岸情勢推移發展,將來可能成為一大潛在籌碼。

Q:陳水扁總統喊出要建設台灣成為「綠色科技島」的口號,你的看法如何?

A:我的經驗裡,「區域優勢」的建立大部分是從一個相對較小規模的、地理上相近的科技社群的聚集開始,然後不斷的成長、建立規模。你也許可以在台南蓋一個科學園區,一段時間後人們可能會開始聚集在那裡,公司也會開始成立。但我還沒有看到那裡的商業活動展現出持續的創新活力、它也依然缺乏科技社群的聚集。一段長時間後,台灣可能真會連結南北的科技區域、成為一個科技島,但這真的需要一段很長時間的努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