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與領袖面對面 與領袖面對面 最後席次!與台積電等高階代表聊企業決策

航運業陷65年來最大危機!設施老舊、疫情加劇混亂

經濟日報
user

經濟日報

2021-08-15

瀏覽數 22,950+

圖/pexels
圖/pexel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雖然各國港口船期都常因大浪、大霧及暴風雨等因素而延誤,但新冠疫情卻造成65年貨櫃航運史的最大混亂,凸顯出在需求居高不下、基礎建設投資又受限的情況下,缺乏投資的後遺症。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諮詢業者Transport情報公司執行長曼納斯─貝爾(John Manners-Bell)說:「新冠疫情凸顯港口迫切需要投資。過去一年,港口基礎設施已不堪重負。」

物流公司Kuehne+Nagel的即時數據顯示,全球目前有353艘貨輪被困在港口外,數量是今年稍早的兩倍多。航運問題造成庫存短缺和交貨延遲,既抬高物價,也影響到消費者。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港口就面臨升級基礎設施升級的壓力,例如自動化運作、脫碳物流,及建設能因應來愈來愈大船舶的設施。

全球第二大貨櫃航運集團MSC執行長托夫特(Soren Toft)表示,過去沒有問題的講法並不正確,「港口綜合設施舊了,容量有限,且為日益巨大船隻提供服務的能力也受到限制」。

過去數十年來,為了以規模經濟降低運輸成本,貨輪愈來愈大,同時也需要更深的碼頭和更大的起重機。以新起重機為例,下單到安裝需時18個月,港口因此很難快速回應需求的變化。

IHS Markit海事和貿易部門副總監穆尼(Turloch Mooney)說,部分港口可能早就「低於標準」,無法接納新的巨型貨輪。孟加拉和菲律賓等新興市場在疫情前就老是塞港。

他說,改善基礎設施只能解決部分問題,這波疫情也凸顯整體供應鏈需要再加強協調、交換訊息和數位化。一些業者已主動出擊,打算投資港口,以便旗下貨輪能被優先處理。

本文轉載自2021.08.12「經濟日報」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歡慶遠見39週年|訂閱享優惠 再送各式好禮>>>快來看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