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專業經營才可長可久

林美姿
user

林美姿

2003-01-01

瀏覽數 13,150+

專業經營才可長可久
 

本文出自 2003 / 1月號雜誌 第199期遠見雜誌

曾經是安定農村力量的農漁會,走到現在奄奄一息。環顧外在環境,農業產值節節衰退;內在方面,信用部逾放比率過高的黑洞,卻是人為造成的。前財政部次長、現任台灣銀行董事長陳木在指出,「贊助會員是非常大的問題,不解決人頭戶掏空的問題,農漁會信用部永遠是一個大窟窿。」

農漁會信用部的存在是為了服務農民,但從貸款的統計數字分析:新台幣500萬元以下的貸款占總貸款98%,逾放比率不到一成;只占總放款2%,2,000萬元以上貸款案件,逾放比率卻高四成二。玉山銀行總經理黃永仁說,我國是屬於小農制的國家,真正農民的資金需求小,這些大額的貸款戶往往不是真正的農民,但卻造成信用部逾放偏高。

真農民揹了黑鍋,也成了最大的受害者。1997年到1999年,農業推廣經費一年約35億元,其中20億元是由農漁會信用部自行提撥,其他由農委會補助。但農漁會盈餘愈來愈少,2001年全體農漁會信用部盈餘僅1.4億元,九十八家淨值為負的農漁會無法提撥經費,盈餘太少的也無力提撥,農委會指出,一半以上的農漁會信用部根本已經沒有足夠的盈餘,可以提撥給農漁會從事農業推廣、供銷和保險等業務。

最嚴重的危機是,現有二百八十五家農、漁會信用部,到2002年6月底有九十八家的淨值是負的,呆帳高達880億元,逾放比率超過25%的就有一百家。在景氣下滑,擔保品價值不斷縮水的情況下,財政部估計這個呆帳的窟窿未來會以每年100億元的速度持續擴大。這是迫使財政部採取包括行庫接管,以及分級管理措施等,被農民視為「激進改革」作法的主因。

農漁會信用部逾放比率攀升的速度驚人。1996年平均逾放是8.52%,1997年升高到10.8%,2000年更高達17.9%,2002年10月已高達19.01%(頁218表一)。體質快速惡化,苦果則由農民和納稅人來承擔。元兇到底是誰?陳木在指出,「贊助會員的引進是一大弊病。」

假農民造成逾放的大黑洞

贊助會員不是真正的農民,卻往往有高出農民更多的貸款需求。一位金檢人員指出,不少頂著農民身分上門借貸的客戶,其實並非真正從事農業,贊助會員也不是農民。這從農漁會的放款內容就可看得很清楚。

依據財政部金融局2002年10月的統計資料,農漁會信用部在100萬元以下的貸款總筆數占總貸款的52.9%,逾放比率只有5.7%;100萬到500萬元貸款筆數占41.6%,逾放比率是10%;但只占總放款0.5%,2,000萬元以上的貸款,逾放比率卻高達41.6%。(頁218表二)

從檢調單位已移送的金融犯罪案件中可發現,出問題的超貸案,幾乎都是非農民的超貸,而且不少還是幹部監守自盜或是地方政治人物的超貸。例如已被檢調單位移送的前立委郭廷才,不僅利用理事主席的身分,掏空屏東東港信用合作社,在屏東縣農會也是超貸大戶。「只要一、兩個重量級的假農民,就足以吃垮一家基層的金融機構。但是遇上政治人物,主管單位常常是投鼠忌器,」一位負責金融檢查的官員說。

監守自盜,利用人頭戶的掏空案,也是農漁會爆發過的弊案中常見的手法。已經被銀行接管的桃園縣觀音鄉農會,2001年曾被檢調單位查出四十六件過程有瑕疵的貸款,逾放總金額逾10億元。其中多件借款人償還利息方式,明顯不是借款戶本人還息。

只有杜絕假農民的超貸,才能為農漁會信用部止血。台大經濟系教授許振明就主張,依照日本農協的辦法訂定貸款額度的上限,建議我國以五百萬元為貸款上限。財政部次長張秀蓮也指出,政策應該先界定清楚,農漁會究竟是服務農民或是非農民?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專業經營才能步上正軌

對農民來說,農漁會充滿人情味,農漁會信用部比起銀行,服務親切,徵信方便,不用寫複雜的生產計畫、或是保證還款來源就可取得貸款。然而農漁會體制不健全,專業經營程度不夠,卻是致命傷。

信用部雖然從事存放款業務,但只是農漁會的一個部門,信用部的主管隸屬於總幹事,而農漁會總幹事向來不要求具備金融方面的專長。在此前提下,當貸款程序變成「上面說了算」,就容易出問題。

財政部一直希望提升信用部的專業水準,歷年來提出許多不同的主張,包括設立信用部總經理制,或是將信用部獨立成專業農業銀行等,但和農委會協調不成,行政院也未出面作主,直到現在才有成立農業金庫銀行的初步共識。前財政部次長陳木在說,「過去因為政府沒有真正面對問題,所以使得情況惡化。最終,唯有專業經理人制度才可長可久。」

同樣是屬於金融體系,農漁會信用部的特殊地位可以從一些怪異現象看出。像中壢市農會爆發弊案後,出現存款戶長達一年多的時間無法提領存款,農會也沒有宣布倒閉,一直到由台灣省農會合併後才得收場。現在台灣省農會每天開門就要賠一百萬元,沈重的包袱依然甩不掉。

2001年9月財政部一口氣宣布由行庫接管三十六家基層金融機構,其中台北松山農會交由世華銀行接管,接管前98%的逾放比率,放出去的22億元貸款幾乎每筆都未正常繳息。經過世華整頓後,2002年10月已經開始小賺1,000萬元,金融專業經營的重要由此可見。

農業金融需要農業產業支撐

台灣的農業金融體系要重生,需要改革,但更需要有看得見明天的農業才能支撐。

台灣的經濟原本靠農業起家,1954年農業的產值占全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28%。到了2001年,農業產值1,825億元,只占國內生產毛額的1.9%,而且僅剩的七十二萬農戶,三百六十八萬農業人口還得面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慘烈競爭。農委會預估,2002年可能有一萬八千到二萬七千名農民面臨轉業,農業總產值將減少247億元,到2004年,累計農業總產值的減幅將達到一成。

許多人質疑,產值不到國內生產毛額2%的產業如何支撐一個自給自足的金融體系?目前農會信用部總計6,000多億元的貸款中,就有一半不是農業貸款。如果將加工農業納入計算,台灣的農業產值勉強可占到GDP的10%。然而擁有完整農業金融體系的日本,農業產值占全國GDP的17%。

任內處理過許多農漁會擠兌事件的前財政部次長、現任證券交易所董事長陳沖指出,「金融是配合性產業,農業產業政策確定,才能有農業金融政策。」

現在是重新建構農業金融體系的新契機,「少些政治,多些關懷,分辨假農民不當的聲音,才不會讓農民揹負政治的原罪,」陳木在說。而主管金融業務的財政部次長張秀蓮更明白指出,「如果這次再錯,下次要改革就更難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