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傳達最重要的一項訊息很簡單:人們之所以改變,常常是因為事實影響了感受,而較少是因為分析而改變想法,在大規模的組織變革中尤其如此。不論你是負責整個組織、一個辦事處、一個部門或工作團隊,處理新科技、併購、組織改造、新策略、公司文化改變、全球化及電子商務等業務,你都會體認到這個訊息。在一個變動的時代中,誰掌握這個現實,誰就是贏家;如果掌握不好,既傷神又傷財。
書中提出的看法來自兩階段的訪談結果,第一次在七年前完成,第二次則在最近兩年結束。來自一百三十個企業的大約四百人回答了我們的問題,茲將結果摘述如下:
■成功的組織知道如何克服障礙,迎接新變革;它們知道如何把握機會、規避風險;它們知道想要揚名立萬就得大步邁出;它們知道持續漸進的自我改善是不夠的。
■大規模的成功變革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八部曲,其流程如下:升高危機意識、組織領導團隊、提出願景與策略、有效地溝通願景與策略、排除行動障礙、創造快速戰果、不斷地變革至成方休、創造可使變革深植人心的企業文化。
■這八個步驟中最根本的挑戰在於改變人們的行為,而不是策略、制度、文化。
雖說這些及其他要素也很重要,但行為才是問題的關鍵,組織必須體認到大幅改變人們行為的必要性。
■改變行為較少經由提供分析來影響想法,主要是藉由幫助人們認清事實來影響他們的感受。想法與觀感都具有關鍵性,成功的組織也少不了這兩項特質,但變革的精髓在於情緒。視-感-變(see-feel-change)的過程強過析-思-變(analysis-think-change);目睹與分析,感受與想法,這兩者間的差異是很重要的,因為多數時候,我們較常且較慣於使用分析與想法。
小改變推動大改變
要一個人大大改變其行為是極困難之事,要改變一百零一人或是一萬零一人,那就是天方夜譚了。然而,成功躍進未來的組織就是辦得到;仔細觀察它們如何行動,就會發現它們自成一格。不管在哪一個變革過程中,它們都是成功的;原因在於它們不把重點放在資料收集、分析、撰寫報告及口頭報告上,這是傳統上要改變思考進而改變行為的作法。相反地,成功轉型的組織迫使人們正「視」問題、解決問題;據以刺激人們做出反應,減少不利改革的感覺,強化正面行動的感覺。這種情緒反應促使人們在改革過程中,不畏艱難、保持衝勁。
有效的我見-我感受-我改變的方法比較精明,不笨拙,也絕不是耍手段。它們往往為人津津樂道,成功的事蹟一再流傳,要不就是看得出來影響了更多人。如果這個方法在變革八部曲中都表現傑出的話,那結果可是令人刮目相看。成熟(古板、蹣跚、笨重)的組織躍進未來,落後者成為領先者,領先者則更拉開領先差距。
不是說縝密的數據收集、分析及口頭報告不重要,它們很重要。有時是分析的結果導致行為改變,致使人們進入我見-我感受-我改變的過程。有時因感受深刻而激發的改變,會創造出更好的分析方法。通常小改變是大改變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小改變正是分析帶來的結果。有時必須要有仔細的分析,才能促使一向要求「數據會說話」的財務人員或工程人員正視問題。良好的分析結果很少能撼動人心。它會改變想法,但有幾次能讓人立刻洗心革面呢?激勵不是一個思考性的字眼,它是感覺性的字眼。
改革才能突破
在一個變動的世界中,必須要有持續的變革。試想你得持續在組織各層面,提升危機意識,同時降低自滿、恐懼及憤怒;試想你必須有變革,領導團隊持續在企業各階層推動改革;試想必須要發展願景及策略因應變革,向眾人溝通大量資訊,排除組織中各種改革障礙。要在變動的年代中存活,組織中要有多少人視改革為己任?我們有多少人要確實認識改革,才能協助或因應新產品推出、公司合併、企業重組、網路時代、製程改造或是任何的突破呢?除了分析-思考-行動這招外,我們有多少人需具備最起碼的改革能力呢?有常識的人都可以提出自己認為合理的數字,但肯定會是一個大數字。多數組織目前連一半的條件都不具備,有的公司更是寥寥可數。
誰說一個二十四歲的業務員,不能整合一個新機會或新威脅的資訊,發揮創意把它做成一個簡報,以提升老闆或同事間的危機意識呢?誰說一個二十八歲的工程師,不能成為新產品發展團隊的一股助力?誰說一位鎮日案牘勞形的五十五歲行政助理,不能透過熱情的討論,有效地把願景溝通給她的同事知道呢?誰說每個人不能在規劃並創造短期效果上扮演關鍵角色?
我們需要更多這種人,沒理由找不到更多這種人。我們需要更多已經在積極任事之人,但是還要做得更好,我們也沒理由找不到這些人。歷史告訴我們這是可能的。二次大戰迫使一個高度官僚化的軍隊,奇蹟式地產生不少偉大的領袖,幾百位優秀的領導人,以及數萬位扮演領導統御角色的士官兵。
從許多方面來看,我們面臨的挑戰遠大於二次大戰,我們肯定也會有更好的因應之道產生。這本書的誕生便是要催生這些人、成功變革的出現,想要「變」得更成功的人,歡迎到http://www.heartofchange.com隨時更新成功變革的最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