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許金川走上肝癌研究不歸路

魏棻卿
user

魏棻卿

2002-11-01

瀏覽數 57,950+

許金川走上肝癌研究不歸路
 

本文出自 2002 / 11月號雜誌 第197期遠見雜誌

有「小型肝癌診斷始祖」和「台灣肝病權威」封號的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許金川,藉助超音波,開啟小型肝癌診斷和治療研究,大幅提升患者的治癒機會。

肝臟沒有神經知覺,一旦出現明顯朕兆,通常已經是肝癌末期,因此,發現小型肝癌是提高病人存活率的關鍵因素。根據衛生署的2001年台灣主要癌症死因統計,肝癌高居第二位。合計肝癌和慢性肝病、肝硬化的患者,共有一萬一千多人。

喜歡接觸新事物的許金川,在1975年台大引進超音波儀器時,就熱切地投入鑽研。但因為機器是婦產科的,許金川一開始還曾半夜偷偷帶病患去做超音波。

直到1982年台大引進更先進的即時顯像超音波儀器,許金川利用儀器解像力高的特性,為病患診斷小型肝癌(三公分以下的肝癌),並採取酒精注射方式,讓小型肝癌細胞壞死,因此拯救不少病患。

在許金川的肝癌臨床研究之途,無論是解決問題的快感或遭遇問題的瓶頸,都是向前的動力。

結合臨床看診和臨床研究,用醫學來解釋生命的奧妙。許金川看診時若遇到難解的病狀,便會從研究中尋求答案。像為什麼病患沒有B型肝炎帶原卻也長肝癌?探討之後發現,即使人的體內已有抗體,還是可能有B型肝炎病毒存在肝裡。這種尋求解答來解救病患的過程,「讓我有很大的快感,」許金川興奮地說。

當研究向前跨了一步,也同時在朝下一個瓶頸邁進。許金川運用小型肝癌診斷技術救了許多小型肝癌的病患,正當慶幸之餘,卻慢慢發現有些病患的肝癌又復發。為了突破這個瓶頸,他再度從研究中發現,「原來肝癌細胞切除之後,還是有可能從肝臟其他地方再長出來,」他解釋。

所以「預防甚於治療」正是許金川帶領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大力鼓吹的觀念。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資源大幅縮減仍要研究

許金川對肝癌研究的投入和肝病防治的推廣,有目共睹。1986年,在他三十八歲時,為了更深入探討肝癌發生原因,還特地到美國進修分子生物學。然而時至當前,因為整體的研究環境和個人的健康狀況每下愈況,讓現年五十四歲的許金川陷入下一步的思索。

早期,許金川在台大肝癌團隊主導人宋瑞樓和陳定信指導下,投入肝癌臨床研究,也吸引許多年輕醫師向他學習超音波。研究需要許多人力投入,「這些醫師在當時幫了我很多忙,」許金川說。

近年由於醫療制度的改變,加上早期的醫師團隊也多已單飛茁壯,許金川的研究資源大幅縮減,「但研究的路是條單行道,不能回頭,」眼前的許金川既堅持又無奈。

難得的是,許金川在台大醫院雖然勢單力薄,支持肝病防治的信念卻依然堅定。因為,「當醫生除了賺錢以外,也應去探討未知的東西來帶動醫學的進步,」許金川謹記宋瑞樓曾教誨過的觀念。

許金川要營造理想的研究環境。有鑑於醫院的研究環境逐漸壓縮,許金川希望藉由肝病防治基金會的力量,來幫助有心從事肝病臨床研究的後進醫師。像早期同屬許金川研究團隊的台大內科部醫師李宣書,就正在進行幹細胞和肝硬化機轉的研究。

許金川本身的研究也不停歇。他正帶領幾位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朝向幹細胞和肝癌基因研究,希望能「找出導致肝癌發生的基因是哪一個」,許金川期待未來能有更進一步的成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