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朱經武奮力拔尖香港科大

刁明芳
user

刁明芳

2002-11-01

瀏覽數 26,850+

朱經武奮力拔尖香港科大
 

本文出自 2002 / 11月號雜誌 第197期遠見雜誌

不論在香港或是台灣,很少有大學校長像朱經武這樣受到學生的愛戴。

9月初,香港科技大學的迎新晚會上,朱經武一出現,立刻就被熱情的學生團團圍住,爭著和他拍照或是搶著要他在T恤背後簽名,鎂光燈閃個不停,「他好像明星一樣受歡迎!」學生會副會長葉詠文透露,科大九十四個學會設有六十多個網站,就有十多個學會,貼上校長的照片設計為網站的首頁。

「因為他來當校長,今年物理系的招生很踴躍,多少帶動了些風氣,」科大公共事務助理處長張永翔身為發言人,語氣有些保留,報紙的標題卻是大剌剌地寫著「朱經武效應」,在香港青年學子界掀起一陣旋風。

翻開朱經武密密麻麻的行程表,很少有大學校長像他如此打拚,一週工作七天,經常繞著地球飛:8月份才出席休士頓的世界國際超導會議,有五十多個國家一千五百名代表出席;9月又飛到韓國接受國家科學院頒贈院士資格,另一位受贈院士是兩年前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緊接著趕回華府出席國會小組聽證會,討論電子輸送與高溫超導有關的新技術,年底前可能與瑞典敲定一個研究計畫……。

即使人在香港,朱經武也沒閒著,9月中旬有一天,上午和IBM(國際商業機器)香港負責人討論合作開發計畫,下午接見法國總領事商討交換學生、建教合作的可能性,晚上出席香港工商界五百多人的慶祝酒會,擔任演講貴賓,第二天下午又臨時被董建華請去官邸商談要事……,非常活躍於香港的產官學界。

「大學校長代表學校,是學校的面孔,人家怎麼看科大,其實是看朱校長怎麼表現,」科大商學院長陳家強認為經營學校就像經營企業,品牌和形象很重要,「他的加入讓我們在媒體和社會的支持度上明顯增加。」

企圖成為一流大學

據瞭解,去年上半年香港媒體就很關切科大找新校長一事,人選敲定是研究高溫超導有成、國際知名的科學家朱經武後,社會輿論都很興奮期待;當媒體記者蜂擁至機場首次迎接他的到來,個頭不高的朱經武身著白襯衫、牛仔褲,揹著一個背包,一臉誠摯的笑容、毫無架子地出現在眾人面前,加上他能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從這天開始香港媒體就愛他愛得很厲害。」

《中國時報》香港新聞中心主筆譚志強分析,朱經武的魅力來自他是傑出的科學家,自有學術上的權威感,但為人十分謙和誠摯,這使他很容易博得人們的信賴與尊敬;而且他是在香港景氣最谷底的時候,滿懷抱負投身科大,一心推動高科技發展,自然大獲媒體青睞,科大的迎新會上,就跑來二十多個記者,爭相採訪他就任一年來的心得。

長久以來,香港科技大學一直就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建校之初它以造價昂貴、標榜「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企圖心而聞名。不過十年光景,這所環山面海風景優美的新興大學,口碑和校譽已緊跟在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之後,「今年的招生平均分數,港大十四‧六,中大十三‧四,我們十二‧三,差距不大,若是扣除掉他們有招收法律系和醫學系的學生而我們沒有,說不定科大的成績還更高,」朱經武以數字說明三校競爭激烈。

另外,科大已連續九年在申請香港政府的「研究資助」撥款上,都是名列第一。例如,今年的成功率為64%,遠高於全港院校41%的平均值,資助總額突破1億元港幣,即每位科大教授可以獲得22萬元港幣的研究經費,遠高於排名第二位院校的14萬元港幣,就當初的創校宗旨「辦一所研究型大學,用研究推動大學教育」來說,實至名歸。

今年,科大商學院的MBA(企業管理碩士)被倫敦《金融時報》評鑑排名為全球第四十七名,是全亞洲唯一晉身五十名之列的學校;科大物理系所更是引領風騷,這一、兩年相繼製成全球最細單壁奈米碳管和發現全球最細奈米超導線,被中國大陸科學院院士們評選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另外科大生物研究所也成功開發基因晶片,可以快速鑑別中藥真偽,提高中藥藥用價值等等,使科大的名氣愈來愈響亮。

在中國大陸已有多個省市大學開始探訪學習,何以香港科大能在短短十年間,建校有成,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雖然是競爭對手,最近升任為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的金耀基也稱許,科大是香港最近十年來最有成就的大學,「它雖然最年輕(港大九十一年、中文大學三十九年歷史),辦得非常有特色,才能把Paul朱(朱經武英文名字)這樣的人請來。」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朱經武願意暫時放下名列世界六大超導實驗室的德州超導中心負責人的工作,來到香港擔任校長一職?

「想在短期內提升一所大學『更上一層樓』,沒有學校比科大更適合了,它的軟硬體條件兼優,尤其沒有歷史包袱!」朱經武的語氣滿有科學家勇於挑戰新事物的精神。

面對各界的期許,形容自己是「大陸出生、台灣長大(成大物理系畢業)、美國工作」的朱經武,更有一股知識分子報國為己任的胸壑,希望透過學術交流及科技合作,促進中美之間和兩岸三地的互信瞭解。

例如,去年11月朱經武上任不久,就帶著前美國總統柯林頓的科學顧問雷恩(Nea Lane)一同到大陸面見江澤民,隨後到西安旅遊,在著名的餃子宴餐館附近廣場上,雷恩看到年輕人放著西方搖滾音樂,當街歌唱舞動,對中國整個改觀;數週之後,朱經武就在美國的一個宴會上,看到雷恩向友人講述他的中國經驗,「這種交流對雙方都有好處。」

一流人才吸引一流人才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其實朱經武願意「棲身」科大,就像科大創校之初,能從美加各地延攬到一群非常優秀的華裔教授,是一種「物以類聚」的效應,所謂「一流人才自然會吸引一流人才」。

科大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為「著眼世界標準的高級學府」,吸引了一群出生在中國大陸、成長在台灣、赴美深造有成的「留美學人」。例如前校長吳家瑋原任加州州立大學舊金山校長,是首位華人被聘為美國大學校長;前理學院創院院長錢致榕原先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頂尖的實驗物理學家;前副校長張立綱則是美國國家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和台灣中研院等獲有五個院士頭銜的高級材料專家等等。「一批著眼世界而不侷限於港島一角的人士」,他們滿懷熱情與使命感,帶回美國一流學府的行政機制和嚴格的教授評審制度,為科大奠下很好的基石,前副校長孔憲鐸就形容,「科大具有吸引和聚集一流教授的環境與生態,是建校十年有成的主因。」

教授的聘用全都是博士資格,當年在香港可說是一大創舉,並開風氣之先,嚴格地評鑑教授的學術資格,例如外部評審有「六不准」:不可以是原論文的指導教授、不可以是共同發表過論文或主持同一研究項目的人、不可以是過去或現在的同事和部屬等等;想拿終身聘任的教授,至少得「過七關」,先在各系裡召開評審小組、接著到學院層級、最後送到校長辦公室終審;「新進教授如果七年內達不到終身聘用的標準就得離開,我們和美國很好的學校差不多,留下的人可能不到一半,」陳家強透露。

研究成果應該回饋社會

和前任校長吳家瑋的強勢領導相比,朱經武的親切隨和、善於傾聽授權,帶給科大師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校園的餐廳裡、學生的集會場合,經常可以看到朱經武很輕鬆地就和學生攀談起來。「他是那麼地誠懇,又不擺架子,學生自然都很喜歡親近他,」科大公關發言人張永翔也舉例,指朱經武是那種有事想請教,就直接拿起電話打給教職員,非常開放、不會拘泥身分地位的校長,「他不一定同意你的立場,但他會用心傾聽你的看法,讓人覺得very encouraging(深受鼓舞)。」

「我們很幸運,創校時期有吳家瑋校長這樣的dreamer(夢想家),大破大立地勇往直前;承先啟後期則請來善於折衝協調、人脈豐厚的朱校長,能為科大整合多方的資源,」陳家強比較前後兩位校長的風格指出,吳校長既是dreamer也是doer(實幹家),學校的大小事情瞭若指掌;朱校長對行政上的瑣事不太過問,充分授權給左右手,但對學校未來的大方向如何掌握、解決問題的優先次序,頗有他的智慧,很快進入狀況掌握到重點。

首先,學校的定位,依然是朝著發展成為「亞洲舉足輕重的學術重鎮」努力,但是在大環境景氣和教育經費都不如前的情況下,朱經武一上任就找出科大最強的五個項目:奈米研究、生物科技、物流管理、環保工程和積體電路設計,做為發展重點;過去「錢能買到的儀器都在科大」,如今則是「用最少的錢做最大的事」,強調以「資源整合」的方式開源節流。

例如在奈米方面的研究,朱經武展現豐厚的人脈,找來香港、美國和大陸十多家公司,近期內將在科大成立一個橫跨產、官、學界的研究中心,引起全球業界高度的關注;另外他也和IBM的高層領導人,開始研擬一個「社區資訊化」的合作方案,企圖提升科大和跨國大企業的互動層次;還有香港馬會曾在建校之初,捐款1億3000萬元港幣給科大研究生物科技,多年來在神經系統方面的研發頗有建樹,今年8月馬會又再捐款1億7500萬元港幣,非常看好這個領域的研究。

和企業界接觸頻繁的朱經武,將觸角延伸到矽谷,找來全球頗具規模的網路服務公司WebEs在香港合作成立研發中心,不只希望提升科大的技術水準、協訓WebEs在中國大陸的員工,在他的藍圖中還有更大的格局,「由我們學校出人、出地方,政府和WebEs紛紛解囊,三方面一起合作,將香港發展成為東南亞網路服務的一個主軸。」

朱經武一向主張做任何研究,「基礎」和「應用」之間,應該取得一個平衡。因此只是提升科大本身的學術水準還不夠,必須將研究的成果回饋給社會,他經常期勉科大的師生,「要在香港經濟轉型的發展中,扮演科技界的龍頭角色。」9月底,香港工商界舉辦一場盛大的慶祝晚會,許多企業鉅子慕名而來,聆聽朱經武的演說,題目就是「香港高科技產業未來的前景」。

科大副校長陳玉樹用「十分投入和努力」形容朱經武和政商界的互動,他指出,僅有十年歷史的科大,校友會的實力和財力都顯不足,「朱校長神通廣大、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的政商人脈,對學校的募款工作是一大助力。」

「尖子班計畫」留住資優人才

相較於科大創校期間積極標榜「教授是學校的靈魂」,朱經武上任後更重視「學生是學校的未來」,試圖提高研究生和國際學生的比例並在大學部推動「尖子班計畫」。

曾任職台灣工研院院長的科大副校長林垂宙指出,「人」是學校最關鍵的因素,「所謂世界一流的大學,例如哈佛若將該地區以外的教授、學生都排除在外,它也不會成為世界名校了。」

「為什麼美國那麼富強,因為它的學生來自全世界,從四十五億中挑出來,而北大、清華的學生則來自中國十三億人口,也許這就是差距吧,」在科大新生開學典禮上朱經武強調大學必須走上國際化的重要性,爭取在十年內將海外本科生的比例增加一成到一成半。受限於香港政府的教育撥款只給當地學生,目前科大本地學生比例高達97%,朱經武打算從「增加交換生」開始,著手他放眼全球的招生計畫。

此外,他也打破香港傳統學制成立「尖子班」,試圖將資優的學生留在當地。因為香港的學制和美國不一樣,中學唸七年大學唸三年,一般中學生唸到七年級就不讀書了,或是準備大學會考、或是申請美國大學就飛走了,朱經武覺得很可惜,「我們希望把學生留住,讀完大學畢業再出國,對地方感情才會深,像我唸到成大畢業,對台灣感情很深。」他的做法是向政府申請撥出2%(科大每年新生一千八百名)的學額,經由嚴格的筆試和英文面試,提前在5、6月招收三十六名最優秀的「尖子」學生,結果有兩百名學生前來爭取。

而朱經武心中最迫切想推動的是,「要成為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數量一定要提高。」在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研究生數目幾乎占一半,科大研究生一千七百五十四名,本科生五千五百七十八名,比例仍待調升。他以自己經驗為例,做研究一定要有一個團隊,不是只請來一位著名的大教授即可。整個大學的規模,朱經武認為至少要提升到一萬人以上,「學校才能成大器。」科大目前在爭取第三期擴校工程,政府原則支持,但受景氣影響,經費何時撥下來還是未定數。

「在高等教育經費陸續減少的情況下,如何維持以往科大的研究優勢和競爭力,是我們目前最大的挑戰,」陳玉樹形容朱經武肩上的擔子並不輕。尤其去年碰上九一一事件,原本已和美國兩、三家企業談好的合作方案,臨時預算被砍案子遭擱置,有些同仁心情受影響,朱經武卻毫不氣餒,繼續東奔西跑為科大張羅經費。「他是七天工作,風雨無阻;永遠一往直前,不輕言放棄的那種人,」陳玉樹總結一年下來對朱經武的觀察,「我從未聽他說過一句氣餒的話。」

面對未來的挑戰,生性樂觀的朱經武,就像科大廣場中央矗立的雕塑——紅鳥日晷,永遠是把頭抬得高高的,毫不畏懼,振翅向前飛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