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文藻校長陳美華:全場景教學,挺進2030雙語台灣

技職2025〉外語教育如何突破困境?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21-02-24

瀏覽數 62,150+

文藻外語大學校長 陳美華
文藻外語大學校長 陳美華

本文出自2021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

蔡英文總統喊出「2030雙語國家」,各學校努力推動,讓英語成為台灣學生走向世界的必要能力,國內主打外語能力的文藻外語大學校長陳美華指出,要在生活中活用英語,不能只是課堂學、考試考,更要確實連結就業。   

身為全台唯一主打外語能力的大學,很多年前,文藻就實行過「禮拜二說英語」,任何課程、行政辦公、校內活動,當天就是「全校英語日」,希望把整個校園都打造成全英語環境,進而提升大家的英語會話意願。 

結果沒想到,卻是大失敗收場! 

因為到了週二,整個校園就變得宛如空城。學生那天沒事絕對不會來學校,選課可以跳過就跳過,所有人要洽公統統改天再來,形同放假。 

連英文程度有一定水準的文藻學生,都會這樣,那麼只是把非英文的學科改成以英文上課,有辦法達成雙語國家嗎?我認為很難。 

這不是說英語授課沒用,但人都有惰性,只是課堂上強迫用英語,出了教室、離開校門,生活中還是回歸使用習慣的中文。這也是台灣英語教育這麼多年,大家最擅長的還是讀和寫,因為只有課本和考試會用到,真遇到要說的場合就變啞巴。 

要改變這種只重「input」、不重「output」的英語教育,要以「使用需求」為動力,才能真正打造「開口說英語」「寫字用英文」的情境。 

把「input」變成「output」 

教育部在「2030雙語國家」的大學推動計畫中,針對全英語授課,選出四所雙語標竿大學試辦,也選出若干雙語標竿學院,以生科、藥學、法律等「涉外」學院為優先。 

此舉或許是想讓學校有緩衝,但這不是針對「語言教學」,而是「專業事務」來判定,例如AI科技很多國外新發展,或是需要用英文的國際貿易。但我懷疑,學生會有強大的英語學習意願嗎? 

目前,文藻有六成的課程都是英語授課,未來會把比例拉高到八成以上。因為如果絕大多數科系與課程都能用英語授課,讓學生沒有「跳過不選」的藉口,學校有這樣的決心,學生才會真的把「input」變成「output」,雙語台灣才有機會成真。 

在校使用英文,也要連結工作 

除了學校的決心,另一個成功的關鍵,就是讓英語使用情境與工作連結,這也考驗政府的決心。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訂閱遠見,贈送24吋行李胖胖箱

舉例來說,我推動全校「公文全英文化」。這件事看起來與學生比較無關,而是老師和行政必須做出改變,但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為當老師、行政,甚至是學生洽公,都必須使用英文時,也就打造一個「把所學用出來的」實際情境。 

大多數人學英語時,就算考試分數再高,都是只存在於考卷和課本,所以我們的大腦不會用英語來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就變成學了但不會用。 

文藻讓校內公文率先變成師生日常內容的一部分,等於要所有人開始練習「output」。每次洽公,就得動腦,把課本所學組合成真的字句用出來。 

當初光是把所有行政文件翻譯成英文,對同仁來說,就是很大的任務;但走過後,也等於在同仁腦中植入實用模式範例,讓所有人意識到,這件事並不是做不到,更能理解如何「在生活中使用英語」。 

我建議教育部,如果政府真心想推動雙語台灣,不妨把公務人員的任用資格條件之一納入英語檢定,而且是公務文件或情境相關內容的資格考,把英語和工作綑綁一起。 

當突破使用英語的惰性門檻障礙後,英語才有落地成為日常生活的機會。 

這也是我對文藻畢業生未來能力培育的重點。我們開始調整文藻未來的外語人才培訓策略,不再只是「基本語言能力」的布局,而是針對未來就業後的應用場景,例如,數位內容、傳播藝術、國際事務等課程,八成都是英語授課,讓學生在校時就能深度地使用英語。 

同時,也改造課程,把文藻重點之一的傳播藝術學系,聚焦為新媒體傳播,結合英語與數位轉型,讓學生學習用英語去設計新的產業產品。 

外語人才的培育,絕對不是要培育「會講英文的機器人」,該做的是訓練學生,把英語變成工作內容或產品。落實為實際使用,才能真正突破台灣英語教育的困境。 

陳美華 
•  現職: 文藻外語大學校長
•  學歷:美國北卡州立阿帕拉契大學教育博士
•  經歷:文藻外語學院教務長、文藻外語學院副校長兼外語文教學事業發展研究所所長、文藻外語大學副校長 

延伸閱讀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