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一年一度的台北電腦展會場非常擁擠,到處都是選購資訊產品的人潮,中華電信、東森寬頻、和信超媒體等提供寬頻上網的主要廠商,攤位前人潮特別多。原來,除了贈品一大堆,之前已經調降好幾次的價格又降了。
以目前使用最廣泛的ADSL(非對稱數位式用戶迴路)512K上網服務為例,按照各家公司提供的最新優惠方案,中華電信前兩個月免連線費,Seednet(數位聯合)前三個月免費,東森寬頻與和信超媒體各打出了每月新台幣168元、 99元的超低價(見頁246表),與去年動不動每個月就要700~800元的價格相比,優惠了不少。
廠商低價促銷策略造就了寬頻使用者迅速增加,中華電信董事長毛治國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即指出,「台灣的寬頻普及率已經從去年全球二十幾名拉到今年第二名,僅次於韓國。」
普及率上升的背後,代表廠商之間廝殺正急速加劇,尤其每次降價幾乎都由中華電信發動,中華電信屬於國營事業,又是電信產業龍頭,掌握的資源龐大,財力雄厚,每一次出擊都讓民營業者措手不及,民營業者如果不跟著降價,市占率馬上下降。
「我們沒有想到中華電信會這樣打擊對手,其實,寬頻很有發展潛力,看看韓國、日本就知道了,但是他們和台灣的差別在於台灣有一家強勢的中華電信,使得民營業者競爭非常弱勢,」和信超媒體副總經理陳維仁表示。
中華電信出手又狠又快,目的就是為了擴大市占率,把體質較弱的競爭對手趕出市場。中華電信8月初宣布用戶數突破一百五十萬,比年初一百萬大幅成長50%;東森寬頻表示現有用戶二十二萬,比去年增加約十七萬戶;和信超媒體財務報表發表的用戶數約十三萬,和去年大概持平。中華不僅穩居電信老大,成長速度也最快,可見它的策略的確有效抑制了對手。
產業加速整合
寬頻市場競爭到底有多激烈?毛治國認為已經到了「光靠ISP(網路服務提供業者)很難獲利」的情況,比較小的業者被洗牌出去將無法避免,和信超媒體由於用戶數比較少、營運虧損,成了市場上被整合的目標。
Yahoo!全球財經網站資料顯示,和信超媒體股價(在美國那斯達克市場掛牌交易)從上市後最高點80美元左右,隨著美國網路股泡沫幻滅一路下挫,去年9月剩不到0.5美元,之後一直盤整在1美元附近(今年8月12日收盤價1.18美元),離美國那斯達克市場掉到1美元以下即需下市的標準不遠。另外,和信超媒體已經連續兩年虧損:2000年稅後淨損12億元,2001年損失擴大到18億元。
看到了和信超媒體經營不順利,東森寬頻繼去年買下亞太線上之後,也對和信超媒體興致勃勃。東森寬頻執行副總鄭俊卿表示,東森寬頻已經和和信超媒體簽下意向書(letter of intent),購買和信超媒體的寬頻用戶,負責寬頻業務的員工也會一起接收。目前兩家公司正在做會計方面的稽核,預計10月就會簽約。
不過,和信超媒體方面卻比較低調,陳維仁承認,和信超媒體與東森寬頻及其他業者都在洽談中,合作方式包括合資(joint venture)、策略合作(partnership)、合併(merger),各種可能性都有,但是目前沒有定案,原因之一是還沒有談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
如果東森寬頻順利合併和信超媒體的寬頻業務,東森寬頻將在現有二十二萬用戶的基礎,再加上十三萬,穩居第二名。 牛牛牛亞證券分析師吳裕良指出,「東森寬頻加上和信超媒體才有營運效益,不然中華電信這麼大,大家如果各打各的,不會有生存空間嘛。」
東森打造多媒體王國
東森寬頻希望收購和信超媒體的寬頻客戶,主要是想建立一個包含了寬頻、固網、第二代行動電話、3G(第三代行動通訊)的多媒體王國,把消費者與企業客戶需要的所有服務(線上遊戲、音樂、影音娛樂、學習、電子商務等等),全部整合進來。鄭俊卿分析,東森寬頻沒有投入行動電話市場,但是目前連同母公司力霸集團在電信業務非常積極,今年也拿到了一張3G執照,「成果相當不錯,我們多媒體王國的夢已在實現中,」他自豪地說著。
多媒體王國一旦形成,對客戶有哪些好處?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分析師王蕙君指出,用戶可能只要付一個固定價錢,就可無限時數寬頻上網、以及打市內電話、長途電話……這種方式可以讓客戶接受嗎?王蕙君認為重點在於電信業者如何訂定價格,以及服務品質是否滿意。
中華電信最有希望
東森寬頻想要稱霸多媒體市場,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和信電訊當然也有相同的雄心壯志,但是目前看來,「很明顯,只有中華電信最有希望,」吳裕良表示。台灣大哥大和遠傳雖然在行動電話市場有一定地位,也標到3G執照,不過他們的固網公司在ADSL等業務卻受制於中華電信,成立一年多來一直無法拓展。鄭俊卿表示,7月底的時候,東森寬頻董事長王又曾、台灣固網董事長孫道存與新世紀資通董事長徐旭東,一起去找陳水扁總統陳情,就是要凸顯民營業者在經營方面遇到的瓶頸。
不過,中華電信方面也有苦水。毛治國表示,自從開放固網民營化之後,中華電信獲利最佳的長途電話業務被吃掉了不少,間接迫使中華電信調降今年全年的財務預測,營收由1920億元,調降為1850億元;稅後盈餘由原估的494.3億元減少兩成,剩下413.2億元。「民營業者在長途電話這塊市場已經攻城掠地了,」毛治國說。
產業復甦還有得等
寬頻廠商頻頻殺價,其實只是整體電信市場競爭激烈的縮影而已。根據交通部電信總局統計,台灣行動電話普及率超過百分之百,市場不再像前幾年一般爆炸性成長,如何刺激用戶繼續付錢使用電話,成了所有業者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說,未來電信業者決勝的關鍵在於內容(contents),讓手機不只有通話功能,而是具有附加價值的行動生活工具。
毛治國指出,內容的開發一直是業者最需加強的部分,舉個例子,每家業者都在推行動加值業務,例如遠傳I-style、中華電信的emome、台灣大哥大的856交友密碼、818電子賀卡、行動寫真等,可是創造的營收卻少得可憐,反而是簡訊傳送比較受歡迎。
而中華電信的目標是持續開發多媒體簡訊服務(MMS, multimedia message service)等各項加值服務,以及推廣行動商務和2.5代GPRS(整合封包無線電服務)無線上網。
業者積極推陳出新,多少受到了全球通訊產業不景氣的影響。美國Worldcom(世界通訊)、Global Crossing(環球電訊)公司已經宣布破產,歐洲英國電信與德國電信瘋狂搶標3G執照,同樣背負了大筆負債。基本面不佳,造成全世界通訊股不斷重挫,業者在股市募不到資金,不能先去償還銀行借款、減輕利息負擔,再加上景氣不好,消費者不願花錢買新手機、企業用戶不願意購買新設備或使用新產品,種種原因都讓通訊業的前景陰霾密布。
台灣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中華電信已經調低今年財測,台灣大哥大公告1~7月的營收才達成全年目標55%,遠傳同期營收也不過達成了53%。營運不理想,使得三家公司海外賣股票籌資的計畫遲遲沒有成行,除了國外投資人興趣缺缺,公司也避免在景氣低迷時賣股,以免拿不到好價錢,遭到賤賣股票的批評。
許多國外媒體形容電信產業如同一個被炸彈炸過的大窟窿,短期內很難補平,毛治國估計,「要從目前的情況復甦還需兩年時間。」不過,分析師指出,在景氣有起色之前,寬頻與內容的開發將是各家業者力拚的戰場,現階段的降價競爭,以後還會繼續發生,規模甚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