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底,政府陸續開放十六家新銀行設立,當時進入銀行工作可說是人人欣羨的金飯碗,老行庫出身的主管在市場上更是炙手可熱。也才不過十年的光景,銀行的金飯碗卻成了紙飯碗,單是新銀行的總經理今年就換了七位,那就更不要提在合併風潮下,隨時可能被迫離職的基層員工。
金控公司的新生態改寫了銀行、保險及證券業的明天,金融板塊迅速地移動,好銀行可能被合併,壞銀行被市場淘汰,每天一覺醒來,面對的都是不可預測的變數,員工無奈,老闆們也很無奈。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周吳添指出,本來在各自行業中的佼佼者,也可能因為找不到最好的合作伙伴,而被對手從前幾名擠到邊緣地帶。「金融業從業人員要比以往更痛苦地面對挑戰,」周吳說。
金融業從早期的寡占市場到完全競爭的市場,影響的層面是全面的,從上到下,從好到壞,都難以倖免。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總幹事韓仕賢說,前段班的好銀行因為大型化,所以要合併;後段班的因為要節流,常把行員當業務員用,業績達不到就請人走路。
比起五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這次金融業面對的戰役更是慘烈,周吳添比喻說,簡直是外星人的時代來臨,傳統的思維已經無法應付這種變局。
CEO淘汰賽越來越激烈
因為打的是殘酷的生死存亡戰,金融業的CEO(最高執行長)淘汰賽也越來越激烈。被合併的一方難免要少掉幾個高層的位置,沒有被合併的金融機構CEO也可能因為績效不明顯,即使沒有大錯,也會被迫提前退休。
金控公司開始籌組後,不下十多家的小型券商已被合併,大安銀行在合併後成為消滅公司,一下就少了很多總經理和董事長的位子,其他的,不計入政黨輪替後的老行庫首長異動,今年以來就有玉山、中華、建華、大眾、台新、日盛和安泰等七家新銀行更換總經理。至於投信業,則因外資大舉介入,換招牌的,換CEO的,早已司空見慣。
基層員工也是老人走,新人進的景象。為了降低銀行經營成本,老行庫紛紛提出優退方案,第一銀行去年一次就辦理了五百多人的優退,占所有員工人數將近一成,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台北銀行、華南銀行和彰化銀行後來也都跟進。韓仕賢說,這種優退有的是自願的,有的是半強迫的,主要是針對五十歲以上的老員工。
不過有些新銀行員工就沒這麼幸運。大安銀行和台新銀行合併後,原有的大安員工共有兩百八十九位自願離職,但卻和台新發生資遣費認定的爭議。另外一百多位留在台新的員工後來也有人因企業文化無法調適等各種因素,陸續離開,更是一毛錢都領不到。
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隨著不斷傳出的合併名單,更是讓員工寢食難安。例如之前夾在霖園和富邦集團之間左右為難的世華銀行,就走了不少包括主管級的優秀員工。
大安和世華銀行都還是前段班的銀行,後段班或者是最後一名的銀行,員工的日子就更難過了。例如已由中央存保公司進駐監管兩年多的中興銀行,這半年內就走了一百多名員工。
上班做業績,下班拿證照
就算仍能留在工作崗位的金融從業人員,也得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免於成為淘汰郎。因此上班做業績,下班拿證照,成為很多人的生活寫照。
現在的銀行工作不再是坐在櫃檯前,幫客戶辦些手續,或是結結帳就了事。現在的銀行員業績導向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新銀行體系的員工多少都會被要求業績。即使坐在櫃檯前,也要適時地向客戶推介信用卡、基金或保險等商品。更有人得利用下班或是假日去拉小額信貸的業績。
不過建華金控副總經理兼人力資源處經理彭康雄指出,在銀行的體系內未來想要成為分行經理或是總經理,業務是必修的課程,也是未來員工是否能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
因為金控公司的特色是金融商品的跨售,所以只懂銀行的業務是不夠的,想要成為適任的理財人員,至少要取得信託商品、保險業務員和證券營業員的證照,如果有能力考取更多的證照,像期貨或衍生性商品等,就有更多的機會可能被派至綜合行銷的金控據點或是理財中心服務。「現在要具備的專業不是點,而是面,」周吳添說。
所需專業是面而非點
即使是新人也一樣,今年幾家仍然招募新人的銀行中,以建華金控的規模最大,5月份招考了三百名新人,其中五十位是MBA(企業管理碩士)。彭康雄說,現在招募的新進人員會偏重全面性金融資產規劃的能力,不只懂銀行,還要懂證券。
而且老一輩靠著年資,一步一腳印的學習和升遷方式,現在已難應付工作上的要求,必須縮短時間、快速學習、加快步調,周吳添指出,證照只是基本的,本身是否真的夠專業,能贏得客戶的信賴才是重點。
彭康雄則以他多年的人事經驗歸納出適任的員工應具備的條件包括:調適能力強、學習力強、多語言的能力、工作細心,而且有上進心。
對高階主管或CEO來說,要在這場競賽中不出局,本身的訓練和經歷是否具開創性是關鍵。周吳添指出,例常性的業務經驗是不值錢的,因為替代性高。彭康雄也認為,副總經理以上的層級要懂得策略面和管理面,而不是技術面。高階主管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必須有前瞻的想法,才能帶領員工往前走。
從上到下,現在金融業的從業人員不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而是「好還要更好」,公司也一樣,周吳添說,因為最後金控公司能存活的家數實在有限。(林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