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熱鬧的徐家匯太平洋百貨晚上九點半剛打烊,朱海翔的辦公室燈火通明,才正開始。
百貨公司從開門第一天起,就是條不歸路,「今天開店,店門永遠不能再關上,」朱海翔說。
朱海翔是太平洋百貨中國控股公司新任營運執行長(COO),掌管太平洋百貨在中國大陸華東、西北及華北的八家店,等於是太百中國的最高指揮官。
1993年就進入中國的他,是太平洋百貨在中國的第一家店——成都春熙店的創店元老。不過在員工心目中,長相高帥的朱海翔,比空中少爺還有派頭,而朱海翔也戲稱自己只有二十八歲。
王德明跳槽掀話題
不過,談到上海商圈最近最熱門的話題,太平洋百貨前任總經理王德明及台籍幹部,5月集體跳槽事件,朱海翔立即封口。王德明因與太平洋集團高層理念不和,轉戰大陸民營企業——大連萬達集團。
由於這是台籍高階經理人首度集體跳槽,加上上海太平洋房屋總經理柯博仁先前已掛冠求去,整個太平洋集團在中國的兵變,在大陸百貨零售業及台商圈,引起震撼。
朱海翔剛上任,辦公室內的地圖上,全中國各省會立即插滿旗幟,那是未來太平洋百貨的開店大業。不過在密密麻麻的旗陣中,獨缺江西省會南昌,明眼人都知道,因為王德明要在南昌為萬達另立字號,開設大洋百貨。
王德明究竟為何跳槽?太平洋內部人員的說法是,因為太平洋建設集團高層,有意整合旗下的兩岸三系統百貨公司,包括台灣本土體系的太平洋百貨、太平洋SOGO,以及大陸的太平洋百貨,成立百貨控股公司,並設立總管理處,王德明無法認同,因而離職。
不過與王德明熟識的朋友說,真正翻臉的主因,是章氏家族一直沒有把王德明當成自己人。王德明替太百中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至今王德明不但在集團沒有股份,連太百中國的股份中,依然沒有王德明的份。
大陸太平洋百貨體系,去年為太百賺進40億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160億元,直追太百台灣金雞母太平洋SOGO,王德明成了上海商圈的「英雄人物」。
太平洋百貨在大陸是塊金字招牌,不但港商羅康瑞的瑞安集團看好,1995年在上海淮海中路開設太百淮海店;也被港商李嘉誠看中,1998年合作開設太百重慶店;2000年12月,又和港商郭鶴年的香格里拉集團,在上海火車站前設店;2001年10月,太百和港商李嘉誠之子李澤楷的電信盈科集團,在北京合作的太百盈科店,正式開幕。
相較之下,太百母公司太平洋建設集團,最近的表現卻相對兩極。太設目前股價只有3.27元(7月10日),資本額128.97億元,短期借款負債卻高達200億元,最近太設出售大陸太平洋百貨 40%股權予卡萊爾集團,試圖打消負債,也是王德明離職的導火線。
不過在上海,業界討論最多的是,即使王德明跳槽,許多合作商認的還是王德明。合約是太平洋的資產,但合作商看中的卻是王德明個人人脈。太平洋集團說,合約是白紙黑字,不太可能變。不過由此案可看出,在中國,人的因素占很大影響比重。
因為人事異動,計畫5月要開張的太百中國第九家店——北京西單店,目前也決定順延。
王德明看似打亂了太百在中國的布局,不過剛接手的朱海翔,在中國大風大浪八年,表現成竹在胸。
祭出錯位經營戰略
自稱有五胡亂華細胞因子,朱海翔,很大氣,也很顛覆。學藝術出身的他,自小最喜歡的事就是畫畫;但是朱海翔同時也是快車高手,他喜歡向極速挑戰。
講起戰略,朱海翔眼睛就會發光,即使是深夜十一點的訪談。
跟著江河走,就是跟著財富走。朱海翔指著上海的經濟帶,由東北延展到西南的黃埔江,「我要讓它今年翻倍變成六個店,」他說。
上海灘的十里洋場,對朱海翔來說,不如大中國的萬里洋場。朱海翔計畫十年內,要在中國開四十家店,「沒看到我連海南島的海口都想去。」
朱海翔喜歡雙翼作戰,更喜歡聲東擊西,從小區域取得優勢位置,再面向中國。就像1993年他選擇從成都切入,而不是從一般人認為的上海開始。
與其說朱海翔像一個COO,其實更像一個戰略家。
中國幅員遼闊,即使同樣吃五穀雜糧,體型南北大不相同。
朱海翔經營百貨,法寶就是「錯位經營」。錯位經營不只是商品結構,從商圈結構、管理制度、服務方式,「你就是要跟人家不一樣,」朱海翔說。
目前太平洋百貨所有品牌與競爭對手保持一定的差異性。北京盈科店四百多種品牌與對手保持30%的差異性,換句話說,必須有一百二十種是太百的獨家生意。成都春熙店、全興店都是40%,上海店更高。
朱海翔目標是70%,即使上海三家店,一樣要錯位經營,「都一樣,就沒有味道,」他說。
說起戰略,朱海翔滿腹經綸;但是談起生活,朱海翔突然變得謙虛。「你一定要生活過、尊重過、磨合過,」他說。
跳槽事件風風雨雨,朱海翔語帶雙關地說,為人處世要厚道,若不能互利,很難走下去,「你別忘記,你在的地方是大陸,到底誰能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