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台灣地區出現了缺水問題,到了今年5月間,期待中的梅雨季,並沒有帶來預期的雨量。水量吃緊,對於IC(積體電路)製造、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面板廠商及PCB(印刷電路板)等高科技產業,以及石化、紡織等產業形成了極大的潛在危機。
乾旱導致提早進行限水措施
持續的乾旱,使北部地區旱象最嚴重,除了石門及翡翠水庫搶著演出續創低水位的戲碼外,限水措施也不得不在5月份提前進行。
翡翠水庫創下啟用二十二年來的蓄水新低紀錄。台北市除了停用民生次級用水外,還對轄區內每月用水超過一千度的各級單位機關行號減量供水兩成,每月用水超過一千度的醫院減量供水一成的措施,並緊接著在5月13日起實施五天停止供水一天的分區停水政策。
這次台灣地區缺水最嚴重的地區就是北台灣,也正好是電子業的生產重鎮。尤其對於用水量大的半導體、TFT-LCD 面板以及PCB廠影響最大,「運水費用直接削減了電子產業的EPS(每股盈餘),」玉山證券襄理徐義吉說。
用水量較大的高科技產業,包括IC製造的晶圓代工、 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以及TFT-LCD及PCB等產業,工廠分布的地區多集中在新竹、桃園一帶。
地處林口台地的華亞科技園區,一旦水壓不足也會出現缺水的隱憂。華亞園區內有許多電子大廠,如南亞科、廣達等,「如果旱象遲遲不解除,所有電子產業都難免受到影響,」神通電腦副總經理董純和說。
租車運水、增加儲水量是高科技廠商採取的應變措施。近一個月來,北台灣鄰近高科技廠房的周邊道路,幾乎出現了相同的畫面,就是水車魚貫行進的奇特景象。
新竹科學園區側門邊,每天早上都可見到列隊行進的水車,一輛輛駛進園區。「需水量大的產業必須要展開儲水作業,」瀚宇彩晶公司執行長溫萬壽說。
問題是,台灣真正乾旱季還沒有來,卻提前兩、三個月進入了嚴重的乾旱期。「真正的乾旱期尚未來臨,」翡翠水庫人員張光輝說。
今年5月中旬,各水庫的儲水已直逼低水位甚至是呆水位。如果目前翡翠水庫的水位在7月中旬就算正常,因為5月梅雨季過後,大多有兩個月左右的乾旱期,而7、8月颱風季節來臨後,帶來的豐沛雨量即可將水庫儲滿,但低標卻提前出現在5月。
其實,截至今年5月底,缺水還僅是隱憂。因為沒有任何一家廠商因為缺水減產,晶圓代工的龍頭大廠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說,「我們沒有受到缺水的影響」。
張忠謀在今年5月份的股東會公開表示。但是,張忠謀也說,「這個問題要問兩個單位,一問老天爺,二問政府主管機關。」
張忠謀的說法透露著身為電子資訊廠商產業面對缺水問題的無奈,身為廠商能做的事,就是找水、買水、儲水。
真正的問題是,如果旱象無法解除,電子相關產業情勢將更惡化,「屆時可能演變、擴大成為『產業供給鏈的危機』,」英商法興證券研究部副總裁劉坤儒說。
從半導體、零組件到電腦系統,台灣的電子資訊產業自上、中、下游,彼此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缺水不只影響需水量大的產業,而是擴及全體,」一位分析師也說。
減產直接衝擊台灣經濟
高科技廠商一旦減產,就會直接衝擊台灣的經濟,「再不下雨,到了今年7~8月,問題會很大,」溫萬壽說。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調查,桃園地區IC及TFT(薄膜電晶體)廠均有兩日以上的儲水設施,且用水回收約七成以上,足以應付週休二日停水措施。
但是,若水庫持續乾涸,一旦減量供水,甚至水壓降低兩成,對用水量大的產業,可能立即面臨減產的危機。
證券分析師形容缺水危機,一旦導致減產甚至停工,對台灣電子產業的衝擊是「不堪設想」,「我們現在根本不敢想7月之後會怎麼樣,」一位證券分析師說。
為了避免水荒影響產能,引發投資人心慌,屬於需水量大的半導體廠商──聯電,率先於5月13日透過股市觀測站揭露「重大」訊息,昭告市場該公司已備妥完善供水方案,使其晶圓廠於6月底以後無缺水問題。
聯電在聲明中指出,「近日有各方之客戶及投資人對本公司晶圓廠供水問題表示關切。本公司特此提出聲明,本公司已備妥多方面完善之供水方案,即使今年乾旱延續至6月底以後,本公司所有晶圓廠將維持正常生產,絕無缺水問題。」
聯電的動作很快,也很明確,因為聯電是由董事長曹興誠親自尋找水源,確定供水無虞。「如果沒有水,根本交不出貨,」曹興誠說。
聯電現在每天要用掉一萬噸水,「所以我們很快速找到穩定的水源,不會有缺水的問題,」他又說。
部分廠商私下表示,聯電採取的正是高科技產業因應之道的其中一招。「大型廠資金雄厚,買水就可以解決缺水的問題,」國際投信總經理丁予嘉說。
買水是廠商因應缺水問題的第一步,但是,對於買不到水的業者卻只能另謀他法。「第一步是先買水,買不到水就想辦法挖井,再不行就只好說謊,對外宣稱,絕不會受到限水影響,」一位科技界人士透露。
缺水對電子產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購水成本增大幅增加。
需水量大的LCD(液晶顯示器)產業,面對水的問題很緊張。以每月出貨量達三十六萬片的LCD廠為例,每日的用水量約為七千噸,以回收七成計算,需水量就高達兩千一百噸。
目前水車的運量是每車十六噸,換算一下,等於單一廠每天至少要運用一百四十車次才夠。「平均每天花費的運水費就高達新台幣92萬元,」一家LCD廠商說。
短期內擴大儲水量更是各家高科技廠商所採取的因應之道,現在除了原有的儲水設備外,「我們連地下停車場作為臨時儲水的可行性評估都做過了,」一家印刷電路板的廠商說。
就是因為水對這些產業有絕對的重要性,許多高技科技業者很早就注意到水的問題。以南亞科技公司為例,兩年前在華亞園區建廠之初,就自己從石門水庫下游的桃園大圳直接引水,「光是華亞園區就牽了十四公里的管路,花了將近新台幣10億元,」南亞科技副總經理陳宏模說。
位於水廠邊的展茂光電公司,兩年前尋找廠址時特別選了水廠邊的位置,使展茂光電公司的水庫存量較同業更為充裕。雖然現在展茂的水存量高達一個月,但是,一旦「大家都沒有水,我們一樣沒有辦法,」展茂光電技術處兼行銷處處長鄺東元說。
基礎建設不做好,無法根留台灣
政府宣導要求廠商根留台灣,缺水的問題卻凸顯政府無法提供有效的基礎建設和支援環境。「我們不可能無中生有,沒有水,就只有停工一途了,」和鑫光電公司副總經理張文毅說。
水的問題再不解決,企業只好外移,「政府不把基礎設備做好,大家只好往基礎做得好的地方走,」高科技業者說。
其實,水的問題並非台灣獨有,而是世界共同的議題。「未來世界水荒及洪水的逐漸頻仍,已是相關研究報告預測的趨勢,因此水資源已成每個國家最重要的珍貴資源,」成大環工系教授林素貞說。
重要的是,如何積極推動節約用水及進行有效的水資源管理。
台灣地區先天不良,經常發生「水太多──水災」及「水太少──旱災」的情形。
「以水資源的天然條件而論,台灣有不少隱憂存在,」經濟部水利署署長黃金山說。
地形和地理位置的特性,台灣地區的確有雨量分配不均的問題。台灣山嶺橫亙,高山丘陵較多,平原少,河川長度短、坡度陡,集水區地質不佳,造成河川流速急促、含砂率特大。再加上地理位置,多颱風豪雨,降雨強度極大,空間性、季節性、長期性的雨量分布不均。
但是水資源的政策與分配,卻是這次水荒中,最引起廠商不滿之處。「政府對水資源的分配與管理,沒有短期的因應之道,也沒有長期規劃,」一家廠商私下表示。
早在今年3月缺水時,政府就寄望5月梅雨可以紓解水荒,「這種看天吃飯的心態,逼得廠商要學會自力救濟,」面對媒體詢問如何因應缺水問題時,廠商無奈地說。
挖井抽取地下水是部分廠商因應水荒的另一條路,一位不願具名的廠商就透露,「除了買水,許多業者乾脆自行挖井抽取地下水。」
但是,一旦超量抽取地下水,可能形成地層下陷的問題,「萬一地表低於海平面,馬上就會遭遇洪水衝擊,」地質專家警告說。
淡化海水是可以考慮的方式之一。民進黨立委李俊毅就主張以建立日產三十萬噸廠的大型海水淡化廠替代蓋水庫,提供台灣地區穩定水源。
相較興建蓄水量三億兩千萬噸的大型水庫,海水淡化廠最慢僅需兩年時間,且水庫興建成本約新台幣609億元,淡化廠僅約 120 億元。
但是,海水淡化工程的處理費用將使每度水高達25元,較目前每度10元左右貴出二點五倍。
長期要解決水荒,建水庫仍是廠商的期待,「建水庫才能長期、穩定的供水,」張文毅說。
但政府官員坦言,水庫興建設與否,並非技術單位所能決定的。「雖然署本部的計畫原本較偏向建造水庫,但是高層認為影響生態甚鉅,且易造成建造區的民怨,」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陳伸賢說。
陳伸賢說,高層希望將農地逐漸布建人工湖或儲水塘,除有蓄水功能,還可解決我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農地轉型的問題。
水資源的重新分配,也值得政府思考。目前七成五水資源,用來挹注經濟貢獻只有百分之三的農業部門,「台灣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應該考慮調整水資源的運用及分配,」溫萬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