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強相爭,供應鏈「下南洋」,驅動東協各國經濟加速成長。台商第三次新南向,要掌握東協人口紅利與六億中產階級新商機!
2020第18屆遠見高峰會第十二場論壇,以「疫後新時代,東協的機會與挑戰」為題,由政治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林祖嘉主持,並邀請永信東南亞控股總裁李芳信,以及宏全國際集團董事長戴宏全與談分享。
林祖嘉:貿易戰與疫情催化,台商第三次新南向正在發生!
林祖嘉直指,2020年是多事之秋,充滿各種不確定。原本一月美中貿易戰,達到初步協定,沒想到1月底新冠疫情爆發後,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蔓延到世界各地,昨天(5日)一天,確診案例多了12萬人,至今確診人數已經破千萬。
全球的經濟成長與貿易受到很大衝擊,加上美國總統大選至今,結果還未出爐。都讓未來的經濟發展,添加各種挑戰與不確定。
為了避免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關稅衝擊,這次,製造業不僅台商出走,大陸外商都想要出走,有些到東南亞,有些到台灣,供應鏈因此重組。
而疫情下,人們竟發現,就連科技大國的美國,竟都無法自己生產口罩。過去的全球化,讓生產鏈出現非常嚴重的問題。這次,我們看到供應鏈從「長鏈變短鏈」,更從「全球化生產」變成「區域生產」,這個趨勢不管誰當選美國總統,都會繼續下去。
長久以來,台灣都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兩岸政治敏感,不少人說,要減緩對大陸依賴,從李登輝總統的「南向政策」到近幾年的新南向,但成果有限。這次算是「第三次南向」,在貿易戰與疫情催化下,看來正在發生中。
李芳信:慎選合適市場,融入當地、蹲點深耕!
馬來西亞最大藥廠之一的永信國際控股董事長李芳信分享,他1987年就到馬來西亞,住了34年,並以馬來西亞為基地,不但有五大廠區,更將市場拓展到東協各國,目前在越南、印尼、新加坡、菲律賓、汶萊等國都有據點。
李芳信將台商分為五類,第一類是逐便宜勞工而居;第二類是為了原物料;第三類則是前二類台商的衛星工廠。第四類則是為了農漁牧業,到東南亞圈地為王;第五類是為了當地市場。
而永信屬於第五類。李芳信回憶,過去30多年,他幾乎跑遍東南亞各國,他以自身經驗強調,「要了解東協,就要先徹底了解一個產業,一個地方。」
「我在東南亞有醫院、診所、藥房,怎麼做到的?拿著名片,一間間去敲門,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李芳信說,前面幾種台商,都是代工,以外銷為主,「但我們這一種,需要時間的磨練。我做的是Lifeturn,當然,呆帳風險也要自己承擔。」
走過市場開拓的篳路藍縷,李芳信說:
我們這種台商,不可能離開當地市場,我會面臨當地既得利益者的剝削,我們打的是「割喉戰」,是需要肉搏的「巷戰」。
李芳信也提醒,醫藥等各國管制的產業,要打進東南亞當地市場,要非常注意該國的政策與法令是否開放、透明與公平?要小心,有些國家雖然開放,卻不夠完整,其中馬來西亞、新加坡,是比較開放與公平的。若是動物性藥品業者要到越南就要小心當地業者的打壓。
尤其東協各國語言、宗教與國情都不同,「在馬來西亞成功,可能在泰國卻被打的滿頭包。」李芳信表示,如果去東南亞只為了設廠外銷,影響較小。若為了當地市場,就要能夠融入當地,加入當地扶輪社、青商會都可以,不能只是觀察,要去接觸,多參與當地婚喪喜慶。李芳信強調,「蹲點目的是為了建立灘頭堡,並以此發展事業。」
戴宏全:東協30歲年輕人占五成,短鏈供應轉戰當地市場!
有「瓶蓋王」之稱的宏全國際董事長戴宏全分享,除了飲料包材,事業主軸還有飲料代工,客戶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日本三多利等國際一線品牌。
宏全1993年就到大陸設廠,至今已27年,目前四成業績來自台灣,三成來自大陸。
戴宏全說,飲料與「快消品」市場,市場發展與當地的人均GDP以及消費力息息相關,尤其新興市場,快消品市場成長極快。宏全也複製大陸經驗到東南亞。自從2003年跟著國際品牌客戶到印尼與泰國設廠後,亦積極拓展當地市場,以「短鏈供應」模式與東南亞各國本土飲料品牌合作。
到東南亞各國設廠,「即時供應、彈性調度」則是宏全的優勢。戴宏全舉例,2000年,泰國發生水患,「整個曼谷泡在水裡,我們緊急調度印尼廠支援,泰國其他同業卻做不到,就是我們的優勢。」
這次疫情,除了彈性調度各國各廠互相支援,宏全更複製台灣防疫經驗到東南亞各廠,降低工廠因疫情擴散造成停工的衝擊,「我們很慶幸,因為台灣的防疫成功,可以讓我們將防疫推廣到東南亞各子公司。」
展望疫後的東協機會,30歲以下人口占比高達五成,除了「人口紅利」,中產階級人口更高達6億。如何改代工思維為「短鏈製造」與「內需市場」思維,即時掌握眼前商機,也考驗著台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