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給孩子根和翅膀。根代表著傳統,讓他們牢記自己的背景;而翅膀,則給他創意,讓他飛翔,」四十八歲的朱欽騏特別強調,培養孩子和塑造一個時裝品牌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朱欽騏,NAUTICA的創立者和首席設計師,是一個典型擁有中國血統的美國人。截至2001年,朱欽騏所創立的NAUTICA在全球銷售額已經達到20億美元。在美國,NAUTICA與POLO、TOMMY並稱男裝三大品牌,公司股票已經在那斯達克上市。
這個創造了NAUTICA的美國人,始終強調自己的根在中國。2002年3月15日,朱欽騏在上海設立了「DAVID CHU/NAUTICA設計創意基金」,這項金額為25000美元的年度設計創意基金,旨在資助國內具有才華和創意的設計師們開拓事業,並成功地登上國際舞臺。
在訪談中,朱欽騏最常提的詞就是「combination」(揉合):揉合「經典與現代」,揉合「傳統與創新」。而朱欽騏本人,也是一個讓人稱奇的「複合體」。
黑頭髮、黃皮膚,傳統的華人面孔,說著標準的美國英語;四十八歲,面對鎂光燈還是像大孩子一樣頑皮地眨眼睛;生活在世界最大的都市——紐約,骨子?最崇尚的卻是自然、舒適。生活理念與藝術信仰共同造就了他,同時也造就了NAUTICA。
作品融入對生活的熱愛
「我一直生活在島嶼上,先是臺灣,然後是曼哈頓。與海的親近對我的設計有很大影響。海對於我有著夢幻般的吸引力。」夢幻般的吸引力,是朱欽騏想要賦與NAUTICA的魅力。「NAUTICA」源自拉丁文「Nauticus」,意指船;而J-CLASS大三角帆的品牌標識則代表著探險、動態和經典。
「人類探索地球的最初成就便是航海,」雖然身上流的是保守的華人血液,朱欽騏卻對冒險性的環球旅行充滿好奇。以「現代探險家」自許的朱欽騏把對生活的熱愛融入NAUTICA的品牌塑造,認為旅行和豐富的人生經歷賦與他設計的靈感,「無論生活方式還是設計風格,都和我去過的地方、遇見的人、經歷的事息息相關。我想我本人和NAUTICA都是國際化的。」
朱欽騏喜歡讀有關管理、旅遊和歷史方面的書籍。他說,「我對歐洲歷史和中國歷史很感興趣。經常很好奇:為什麼中國這個幾千年前如此發達的國家到近代開始落後,現在又重新開始崛起?後來悟出一個道理,開放的中國即強大,閉塞的中國必落敗。
通過讀史知道事物的來龍去脈,知道自己根在何處,知道自己的發展方向。朱欽騏將NAUTICA大規模推進中國市場,也與讀史有關。
古典加上時尚
朱欽騏的國際化設計理念可謂水到渠成。六○年代後期,朱欽騏從臺灣來到紐約。他的設計風格獨樹一幟,將classical(古典)與modern(時尚)中和,傳統美國風情與國際品味融合,映照了他遊歷四方的成長經歷。古典加時尚,是朱欽騏給NAUTICA下的定義。
在服裝設計上,朱欽騏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這句出自達芬奇的話被他奉為至高哲言。朱欽騏認為,對自己影響最深的藝術家就是達芬奇。
習畫出身的朱欽騏早年在臺灣時,對未來職業的期望是成為建築師,朱欽騏開玩笑說,之所以後來放棄建築,是因為自己的數學底子實在太差。不過,研究建築讓朱欽騏對「經典」有了更加深刻的熱愛和理解,「看看上海外灘的建築,雖然已過了幾十年,但它們卻迷人依舊,這就是經典。」
從建築轉到服裝設計,還有一段故事。朱欽騏開始對時尚產生興趣,是在參加紐約城市時裝設計技術學院的一次夏季研習課程後。導師發現他在素描上proportion(比例)和styling(設計)掌握得不錯,所以建議他改做設計。多虧導師「慧眼識英雄」,要不然今日的時尚舞臺將少一位有力的舞者。
從創建NAUTICA當年70萬美元的銷售額,到今日年銷售額達20億美元,NAUTICA已成休閒品牌的一面旗幟,在美國與POLO、TOMMY並列男裝三大品牌。億唐CEO(最高執行長)唐海松對朱欽騏的評價是,「他是美國最成功的時裝設計師,我指的是全美範圍內,而不僅僅是華人。」
NAUTICA一向把「設計、功能和質量」當做理念精髓。二十年來,在朱欽騏的引導下,NAUTICA從一個單純的男性服飾品牌,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生活時尚品牌,並從其核心的男子運動裝出發,逐步發展到涉獵正裝,包括眼鏡、手錶、香水在內的全系列配飾,還有男女睡衣、男女牛仔裝以及男童裝等。朱欽騏還把NAUTICA理念拓展到了家居設計的領域,包括整套的寢具、浴衣、食具和家具。雄心勃勃的朱欽騏眼下的目標就是全方位地擴展NAUTICA,從品質上提升NAUTICA的品牌內涵。
著力打造品牌
十三歲從臺灣移居美國,在美國讀書的朱欽騏,大學畢業後第一年(1978年)就回到臺灣開了一家經營成衣的貿易公司,但不到一年就倒閉了。他總結首次創業失敗的原因時說,「公司當時是替別人設計、生產;而自己對生產雖然也算在行,但卻不是真正愛好。」
做就要做自己真正最愛的東西——設計,是朱欽騏從這次經歷中得到教訓,「我喜歡有這樣的一個教訓,因為年輕時失敗,還可以fight(奮鬥)。」
首次創業失敗後,朱欽騏回到美國,在一些服裝公司做設計師。做了四、五年後,朱欽騏認識到在公司做,一旦達到一個頂點就很不容易再往上走了,要想成就大事業還是要靠自己創業。於是,1983年,已經有了六、七年服裝行業經驗的朱欽騏創辦了NAUTICA。
從此,朱欽騏在設計上一展宏圖。提到NAUTICA,很多人都會有「簡潔、大方」的感受。簡潔風格裡其實包含朱欽騏的設計理念,「我很多的設計靈感是從老式軍裝的清晰線條和實用功能中獲得的。實用性和穿著方便是首要,我在設計NAUTICA時始終堅持著簡明的原則。」來自終端的評價證實朱欽騏的定位清晰,一位NAUTICA忠誠用戶在評價NAUTICA時,只用了一個詞——「簡潔」。
除了簡潔以外,色系豐富也是NAUTICA留給客戶的印象。全國十佳設計師祁剛認為,「NAUTICA活潑、大方,很能吸引時尚一族。」
NAUTICA的設計對顏色組合觸覺極其敏銳,並執著於多功能用途的細節設計哲學。在對現今科技潮流的適應上,「後現代的西服套裝應該走向後網路時代,」這是朱欽騏的宣言。而他也曾經嘗試把無線通訊的設備做在T-shirt、夾克上。
至今,朱欽騏仍清晰地記得自己隻身跑到紐約市數一數二的BARNEY,去推銷自己剛剛設計出來的第一個系列時的情景。從未做過推銷的朱欽騏,沒有想到在一個星期以內就收到了人家的order(訂貨單),而且是一個系列六款全要。第一張訂單只有3200美元。「錢很少,但給了我很大的信心,知道自己的東西有人欣賞,」回憶起早年經歷時,朱欽騏談笑風生,並把這第一筆的3200美元,視為自己的第一個milestone(里程碑)。
朱欽騏認為,自己的成功主要是抓住了時機,即所謂天時、地利、人和,「1983年時機不錯,推出的第一個系列由於一改當時男裝比較樸素的作風,色調鮮豔,因而頗受市場歡迎。」當年銷售額在沒有廣告的前提下就達到70萬美元。
在NAUTICA最初的三到五年內,公司的業績以100%~200%的速度增長。到了1989年,公司的營業額接近1億美元。這個時候,公司開始「借腦」,開始整頓自身的structure(結構)。「達到一定規模以後,公司開始吸取一些資歷深厚的人士加盟,調整經營方向」。但朱欽騏同時強調,「這是以公司的銷售額不斷翻新為基礎的。」
在銷售額達到1.5億美元後,以服裝起家的NAUTICA開始向其他相關行業拓展。「有了自己的品牌,我們開始希望有品牌效應,」朱欽騏頗感自豪。
朱欽騏一貫強調品牌的連續性。二十年來,他一直追隨自己的設計理念,「無論是公司還是品牌的spirit(精髓)形成,都要consistent(堅持),風格不宜多變。」
NAUTICA銷售額達到3~4億美元後,有了進一步成長的需求,公司開始召募大量的設計顧問和管理幹部,精英人才的加盟使NAUTICA的業績以幾何倍數增長。
「公司第二個里程碑,是獲得日本的license(執照)。日本市場的執照,是NAUTICA在美國以外的第一張執照,」這讓朱欽騏相信,NAUTICA有「世界性」的生命力。說來有趣的是,日本市場的開拓是「日本人自己找上門來的」。
NAUTICA在中國
朱欽騏坦言,自己雖然是一家大公司的CEO,但並沒有太多的管理經驗,「我的管理很簡單。對於一個團隊來講,實現整合非常重要。」所謂的整合,就是簡單化,實行授權經營。但這並不意味著放棄把關。直到今天,NAUTICA的每一個collection(服裝系列),朱欽騏都會自己去檢驗,力求做到親力親為。他因此也把NAUTICA的管理風格定義為「精兵制管理」。
NAUTICA於1994年在上海開設首家專賣店,在其後的八年?,迅速建立起了全國的銷售網路。在中國開店的前十年,是個incubating(孵化)的十年。「這十年的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增長速度,每年以15%至20%的速度增長,」NAUTICA中國區首席代表白愛瑞說。
設計實用、可穿性強、堅持質量和設計,是中國消費者喜愛NAUTICA的主要原因。一位年輕設計師告訴記者,「NAUTICA設計不前衛,更容易得到中國人喜愛。」
NAUTICA中國區經理表示,NAUTICA今年將在上海開一家旗艦店,面積達七百至八百平方公尺,其規模甚至要超過NAUTICA在美國的旗艦店。「中國市場潛力無窮,同時也很special(特別)。」
根在中華的朱欽騏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淵源——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同時,朱欽騏還有一對帶他飛翔四海的翅膀,對他來說,翅膀承載著現代的設計理念、科技和經營技巧。「對一個服裝品牌來說,生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在於品牌塑造,」朱欽騏講起品牌塑造,顯然頗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