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位美國學者不同的觀點
陽明山春暖花開,美不勝收;西湖堤桃柳爭豔,遊人如織;這不真是一幅天下太平的景象?可惜的是兩岸僵局依舊,大陸看台灣,如霧中看花,看不準;台灣看大陸,如湖中倒影,看不清。
當華裔章家敦所寫的《中國即將崩潰》中文版在台出版時,自然又引起一場論戰。剛好兩位美國經濟學者最近都在台灣,針對大陸經濟與台灣角色發表了評論。
麻省理工學院梭羅教授在台北嚴厲地批評「大陸經濟像是一家大型的安隆(Enron)公司,內部關係複雜且表裡不一。」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海克曼教授,在雷倩的「財經高峰論壇」電視節目中,則持樂觀的看法:
「台灣有很光明的前景,不過不能關起門來。台灣必須體認到,台灣在中國有很獨特的地位。台灣人可以到大陸,教導他們適應及改造技術,可以成為應用科技的領導,這對台灣只有機會,沒有威脅。」
至於8吋晶圓廠應否開放去大陸,他說:「在古代,中國為了避免蠶絲技術流出國外,一度禁止蠶的出口。目前的心態就有點像當時禁止蠶出口一樣,這是相當狹隘的世界觀,也許還比以前更狹隘,因為任何現有的技術,在五年後都會變得老舊過時。」
「持有這種狹隘觀念的人,懼怕大陸的原因可能是以為台灣人會輸,大陸人會成功。其實不必這麼想,應該說雙方都可以得到許多好處,可以創造雙贏,因此我才說經濟不是零和遊戲。」
(二)十二項可能的理由
經濟學家本來就常被人諷刺「三個人就會有四種不同意見。」雷根總統就公開怒責過他的經濟顧問:「專門講反面話的人。」評論大陸經濟前景時,不僅涉及經濟上的專業判斷,也涉及到諸多非經濟因素的糾纏。因此,在西方世界就有兩個相互矛盾但同時出現的推斷: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崩潰論。最近美國又有兩本書,一本是認為中國科技發展前景樂觀,書名是:《中國的黎明:科技與企業革命的故事》;另一本預言中國經濟要瓦解,書名是:《對世界最後一個未開發市場的探求》。
在這兩種極端的看法中,絕大多數的人是介於樂觀與悲觀之間。我在表中列舉了十二個看法不同的理由,讀者可自己評比,就不再做進一步說明。
一般來說,在台灣,看法的分歧來自前七個因素較多;在西方,則來自最後四個因素。在這些理由中,我個人認為最值得注意的應該是台商實地投資以後對大陸經濟的看法。他們用自己的資金,靠自己的本領,在大陸打拚,如果大陸經濟真快崩潰,他們敢繼續投資嗎?經濟部於3月上旬公布的海外投資最新調查中指出:台灣廠商在2001年對外投資案件中,賺錢台商的比例持續上升,已達41.1%。正因這些台商持續在大陸投資,去年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高達220億美元。
(三)薩孟遜的樂觀推論
我個人對大陸經濟的觀察,一直建築在三個「如果」上:如果大陸持續改革開放;如果國家資源能做有效分配;如果總體經濟能維持高度成長,儘管它有不少困難,我持樂觀態度。只要有這三個「如果」,北京當局就會有能力,也會有時間,來處理它的難題。中國總理朱鎔基最近反覆強調,「改革是通往繁榮唯一的道路。」「我們將做好每一項承諾」「如果中國不是以極其認真的態度面對改革,為何要讓自己接受世貿組織規則的束縛。」當政治人物的誠信都在打折扣的時候,朱鎔基的話不容懷疑。
這些承諾正與美國第一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薩孟遜教授三年前講的話前後呼應:
「我預計中國將在2000~2020年期間有長足的發展。為什麼?因為中國可以輕而易舉地效仿國外最好的技術。如果中國能避免戰爭、政治動亂和烏托邦式的集體主義,那麼,當美國和西歐在下一個二十年裡經濟增長率徘徊在2%時,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應該是這個數字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