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成年人和小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成年人更懂得取捨,也更懂得分寸。(本文摘自《我的口是心非都是有邏輯的》一書,以下為摘文。)
談戀愛的時候,最讓女生討厭的一句話是什麼?
「妳有完沒完?」
「妳又怎麼了?」
「信不信隨便妳。」
「哦。」
這些可能都不算什麼,最讓人討厭的一句話就是:「妳要是真的這麼想,那我也沒辦法。」如果再配上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嗯,我看八成再小的事情,也可能沒完沒了。
記得有一天,晚上加完班出來上了地鐵,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對情侶,雖還談不上吵架,但是聽得出來,兩個人都在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和音量。
男:「真的沒有,完全沒有的事,妳鬧了三、四天還不夠啊?」
女:「我不管,誰叫你還沒對前女友死心!」
男:「我說親愛的啊,我真的沒有啊!」
女:「你就狡辯吧,你們男人哪個不是這樣?」
男:「好好好,妳就繼續活在自己的幻想裡吧,妳要是一定要這麼想,那我也沒辦法。」
女:「看吧看吧,心虛了吧!我跟你說,這件事還沒結束。」
男:「……。」
就在那一瞬間,我忽然覺得有點恍惚。
原來,在這座城市中大家都忙,有人忙著自拍、修圖、發動態,有人忙著忘掉前任,有人忙著搶兩張蘇打綠(2020年7月3日改名魚丁糸)的演唱會門票,有人忙著面試、加班、出差、考試,但其實更多的人都在忙著解釋——
忙著跟女朋友解釋自己為什麼紀念日忘了送花;忙著跟主管解釋為什麼這次的報表出現疏漏;忙著跟朋友解釋為什麼會遲到;忙著跟老婆解釋為什麼他會留他兄弟的女朋友的閨密的電話;忙著跟父母解釋為什麼這次過節可能不回家了……諸如此類。
無論男女,在年輕的時候最容易做的事,一是愛解釋,二是很愛解釋,三是太愛解釋。
可是說到底,除了生老病死,人生還能有什麼大事?所以,你解釋、你作對到底、你愛計較,這未必不對,卻未必事事非要如此。
成年人和小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成年人更懂得取捨,也更懂得分寸,不會動不動因為芝麻綠豆大的小事,急著和別人爭論、冷戰、撇清,或者非要分出對錯、求一個解釋,已經明白什麼時候該選擇沉默,什麼時候應該解釋、怎樣解釋,也已經明白如何證明自己,進退得宜。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其實就是悖論、就是個封閉循環,是解釋不通的,而真相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也不一樣。所以很多時候,最關鍵的問題也許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如何讓事情有一個最合適、最體面的結果。畢竟,你是在生活,不是在審案子。
當然,這並不是說對錯根本不重要,但往往是處理對錯的態度和辦法,決定了最後是雙贏還是雙輸。
肖陽的女朋友小玉,每隔一段時間就喜歡變換家具的位置,搞得他回家還以為自己進了別人家的門,等好不容易適應了新的格局,小玉又開始移動家具了。有一次肖陽實在忍不住,於是跟她抗議,結果火氣沒壓制住,兩個人為此大吵一架,分手了。
其實依我看,這件事也可以有另外一種結果。
假如肖陽跟小玉說:「親愛的,我今天聽同事說,如果家具老是這樣移來移去,會破壞家裡的風水。」儘管她其實不太相信這一套說法,但可能真的很少再改動了。
當然,小玉也可能說:「我不管什麼風水不風水的,可能你說得對,但我就是想這樣。」如果真的是這樣,再加上肖陽又是個愛碎碎念的人,這日子可就難過了。
遷就是互相的,不是單方面無條件的遷就,就像喜歡是兩個人的事一樣。所以,很多事情當你回過頭來再思考,其實就是三個字——何必呢?
小玉何必非要整天折騰那幾件家具?肖陽又何必非要碎碎念?可能再過一個月,小玉自己就覺得家具的確沒必要一直換來換去,也挺沒意思的。
其實,家具怎麼擺;牙膏是從下往上一點一點擠空,還是每次都憑感覺亂擠一通;剝香蕉皮是從柄的位置開始,還是從底部開始;做菜該放幾勺醬油、多少克鹽……生活裡很多這類的事,本身就難論對錯,也不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就算是你對,你都對,你占了一萬個理,但是光逞一時口舌之快卻讓對方寒心,你對了又能怎樣?
兩個人的感情,可比家具、牙膏什麼的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