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管理大師許士軍:管理像建築,都是具有市場價值的實用藝術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0-07-13

瀏覽數 32,500+

圖/許士軍教授。
圖/許士軍教授。

在這管科會所主辦的「聯電經營管理論文獎」十週年的擴大頒獎儀式中,除了贊助者的聯華電子公司洪嘉聰董事長致詞外,管科會劉維琪理事長和論文獎主任委員許士軍教授也分別就經營管理以及論文獎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提出他們的重要觀點。

許士軍教授從「管理是什麼?」這一基本問題切入;他說:基本上,管理是以創造績效為目的的人類活動,許教授從現代角度,更具體地將管理定義為「以一個類似有機體的『組織』做為載體,從而謀求其實現某種預期之成效。」他特別強調,不管是從實務面或學術面來看,管理都不能離開現實;即使是管理理論,也必須建立在實務上面。換句話說,就是要接地氣,跟著社會的脈動來改變。

由於管理,既要配合內外環境,又以解決問題創造績效為目的,使得這一學科不同於任何單獨一門社會科學,因此在大學內,以培養管理人才為目的的組織,一般都自成一個學院(School of Management)而不是一個學系(department)。尤其這個學院,不像其他學術性的學院(College),所提供的教育,乃是一種不是分屬不同學科的知識,而是一種整體性的能力,以要能夠解決各種現實問題為目的。

基本上,管理所涉及的,還不只是科學知識而已,它還包括美學和倫理,因此如何能整合這麼分歧而複雜的元素而有所成就,幾乎可以說是一種「藝術」。

管理大師幫管理學科找「家」

也由於上述原因,使得在早期以學術為主流的大學中,管理學院是找不到自己的「家」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於這種人才的培育工作,往往依附在不同的學院下,諸如經濟、社會科學,甚至工程等等。但是問題在於,經營管理和這些學門都有關係;但分開來看,個別而言,他們都不等於管理。

從一個整體性質看來,管理似乎和臨床醫學較為相似。臨床醫學所針對的,是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整體健康問題;而管理乃是針對一個組織的績效問題。二者所不同者,在於醫學的基礎知識較為客觀而具體,然而管理背後的道理,如上所述,涉及這麼多的各方面主觀和不確定因素,使得他和臨床醫學又有不同。

想來想去,許教授認為管理的性質和建築最為近似。因為好的建築不只是有好的建築材料和工程技術而已,它還要配合環境以及人文、歷史背景;更重要的,好的建築還要能展現出自身的創意和理念,這些都和管理的性質相當一致。

由於建築人才這種特性,所以在先進國家,培育建築人才也自成一個專業學院(professional school),而不是屬於工學院,這點也和管理人才培育相同。尤其是好的建築必須配合使用者之需要,使其感到滿意,從這一點看來,使得管理和建築更是相像。

劉維琪理事長。

劉維琪理事長。

學術,要建立在企業運作的可行性上來發展

把管理和建築相提並論,同樣皆為「具有市場價值的實用藝術」,許教授這一論述令管科會理事長劉維琪佩服不已。「建築學科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實作」,不管是繪圖、製作模型等,都是鍛鍊實務能力的方式,反觀管理學科的實作機會較少,他建議未來跟企業做好整合,提供更多實作機會。像管科會主辦、聯電贊助的「聯電經營管理論文獎」,就是希望獲獎的論文不只是講學術、講理論,還是要建立在企業運作的可行性上來發展。

這些經由國內頂尖期刊推薦的論文,不僅是學術經典之作,最重要的不同的創意,幫管理學術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他舉第一屆傑出獎得主蔡敦浩和李慶芳兩位教授,寫了一篇敘事研究的文章,就是我講我的故事,你講你的經驗,從中醞釀出管理的理論文章,這在以前學界是不承認的,沒有客觀數字驗證怎麼行!「這10年改變很大,現在很多研究個案也被肯定」,他舉另一位學界大老司徒賢達為例,去年也發表一篇得獎論文《從知識建構觀點解析個案教學》,分享自己3、40年的教學經驗,讓更多人學習、運用他的方法,劉維琪認為這對人才培育來講,影響非常深遠;同時也讓更多人尊重不一樣的研究方法,這也是聯電論文獎的外溢效果。

不出版,就滅亡?學術不能為發表而發表

「這個論文獎的效果最直接的,就是對於學校的老師達到了指引啟發的作用。」在學術圈「不出版,就滅亡 (publish or perish)」,有些老師因而為了發表而發表,只追求量的產出,而非質的提升,許士軍直言那只會浪費老師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他和管科會不斷致力於人才培育及活動,提升台灣管理水準,「我們不是追求量,而是集大家的認知與智慧,找出我們應該走的方向。」

管理要有創意,但不能像金庸寫武俠小說一樣天馬行空,他進一步說明管理的「接地氣」,不僅要務實,還要和本土結合。因為其他國家的管理特色,未必適合台灣;而透過論文獎鼓勵以中華文化、台灣特色為基礎所發展的理論,也帶動了另一個長遠的影響。「在中華文化下的企業經營管理,跟西方國家不太一樣」,他期許以台灣的豐富經驗,能在國際的管理學術界有所貢獻,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劉維琪也強調理論要在地化,讓企業界可以加以運用;「如果不具有應用性,那就不能算是管理的論文。」

發掘未來學術巨擘,發揮更多影響力

管理,不只是讓平凡人變得不平凡的「實用藝術」,也是很多年輕學者翻轉未來的契機。這幾年,台灣的管理學界正面臨斷層的壓力,許士軍和劉維琪以聯電論文獎為例,這10年來,不只讓許多巨擘等級的學術大老,有更多發表的平台,公平的拔擢機制,也讓更多年輕學者有出線的機會,從沒沒無聞的教師,一躍成為學界未來的中堅力量。這也激勵不少在管理學術界努力的莘莘學子,持續努力在這個研究領域,同時讓產學界連結更緊密,並利用學術研究上的規模經濟,減少企業的探索成本,並協助掌握全球技術創新的最新方向。

劉維琪理事長致贈許士軍主任委員感謝狀。

劉維琪理事長致贈許士軍主任委員感謝狀。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