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你可以拒絕微軟(Microsoft),但是你不能拒絕杜家濱Windows般的微笑,」大陸《PC WEEK》總編輯劉克麗形容。
杜家濱之前是微軟中國首任總裁,現任網路設備大廠思科(Cisco)中國區總裁。在中國,著名的微軟民族軟件(軟體)事件,讓人不認識杜家濱都難。
出生在台灣的杜家濱,交大電子工程系畢業,現年僅四十三歲,就已當過中國惠普旗下中國華普總經理、中國微軟首任總裁,最近因為在中國思科表現驚人,並被拔擢升為思科全球副總裁,在中國的資訊科技(IT)英雄榜,一直被視為晶鑽級之星。
在任何職位都能創造公司價值
當思科從普通中型公司,蛻變成與奇異及微軟並列全球前三大最有價值的公司時,杜家濱在中國的業績,也直逼IBM與惠普一級戰線大型外資企業。
獵頭(head hunting)公司表示,杜家濱最大的本事就是在任何位置上都能創造公司價值,跟著杜家濱走就對了。思科主力產品其實非消費終端的路由器(router),但是杜家濱不但把思科與同線產品公司網康(3Com)差距拉大,而且明年中國思科極有可能超過英國,成為思科全球第二大事業區。
杜家濱1992年進入中國,任中國惠普旗下中國華普總經理;1994年轉任微軟北京代表處總經理。
當微軟與中國關係最緊張時,杜家濱就整天在北京─西雅圖─華盛頓飛來飛去,北京資訊科技產業給了他一個「大使」級封號。
「每年2月中美關係進入緊張期,我就開始飛來飛去,」杜家濱說。
原因無他,在中國強烈的民族工業情結下,微軟等於是中國軟件美夢的終結者。當Word取代了WPS,Pwin95結束了DOS中文平台之後,也讓中國軟件「中文之星」夢碎。
不過杜家濱大使級的手腕卻化解了中國的「微軟恐懼症」。站在中西衝突火爆點上,這場中西科技加上民族主義的戰爭,杜家濱的作法是,讓中共官員赴美實地瞭解微軟可以幫助中國資訊科技起飛,而且「我爭取微軟總部投資中國一定要大於微軟在中國的收入。」
「在中國做生意絕對沒有短期的,」杜家濱說。微軟的中國研究院,就是他向比爾.蓋茲建議,在他手上一手建立起來的。
杜家濱說,「在中國做生意最大的魅力就是,經濟規模加上急竄的成長率,相乘之下,這就是世界唯一還在崛起的市場。」
當網路浪潮席捲中國,杜家濱也快速跳進這股網路大浪裡,他選擇的是走在最前端的網路設備大廠思科。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internet),成了國家重點發展核心建設,天時地利,時勢造英雄。「剛好碰到了網際網路的時代就在我身旁,」杜家濱說。
雖然中國大陸技術及基礎建設發展落後於先進國家,「但是也給了中國市場一步到位的機會,」杜家濱說。
不要做生意,做朋友就好
思科有一套CCO(Cisco Connection Online)的作法,可以讓系統集成廠商自選組件,並進行虛擬產品測試。
全球思科目前87%的交易案件都是線上處理,每天進帳3200億美元,但到了在大陸後起國家的網路經濟生態中,中國思科的線上交易比率卻高達100%,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思科業績成長如此快速的原因。
除此之外,這套系統最大的價值,除了線上交易可以降低成本之外,思科建立有一個與廠商,及廠商與其客戶之間的數據庫,訂單及交貨時間幾乎零誤差。
另外,杜家濱也說服思科總部,在中國成立了一百五十多所網路學院,每年有一萬個使用思科網路設備的人畢業,這也是他長期布局的重要一步。
在大陸人眼中,喜歡笑的杜家濱非常具有親和力,因此有人稱呼他「總裁哥哥」。杜家濱做人是,「可以不要做這筆生意,我們做朋友」,也因為幫助朋友成功的處事風格,讓他在大中國廣結善緣。
杜家濱也是一個「電腦頑童」。交大畢業之後,他曾在台灣的工研院任研究員,台灣第一台個人電腦(PC),杜家濱就是七個開路先鋒之一。台灣火車站的自動售票系統,中油加油站的自動收款系統,都是出自他的大作。
目前杜家濱一天同時使用五台電腦,他接受訪問時,就很得意地說著思科辦公室裡一字排開的三台電腦,一手做做業務,一手寫寫遊戲給兒子玩。
北京最有名的除了沙塵暴,就是最寒冷的冬天,讓許多台商怯步,但杜家濱絲毫不怕冷;如果半夜十一點,你在游泳池畔看到他,也不要訝異,因為繁忙的公務之餘,杜家濱最喜歡的就是游個一千公尺,神清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