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以來的股市行情彷彿颱風重創後的台北街道,稀稀落落,毫無生機,翻開財經報紙證券版,洋洋灑灑的三大頁、將近一千支的上市上櫃股票當中,站上100元的只有九支,其餘大部分都是10元以下,甚至不到1元,襯托出這些百元股票有如沙漠中的鑽石閃閃發亮。
100元以上的股票通常被定義為高價股,代表著獲利、成長性和股利都比其他股票來得好,所以值較高的價位。以10月17日記者截稿日的收盤價為準,100元以上的公司有華碩、聯發科技、精英電腦、鴻海精密、國?電子、亞洲光學、百略醫學、智原科技與敦陽科技,最好的公司延續今年的盈餘繼續成長,2002年每股盈餘(EPS)估計將近20元,比較差的也有5至6元,(見表),比起許多成長停滯,甚至可能連年虧損的企業,九家公司的確特別會賺錢。
全球經濟疲弱,英特爾、IBM、飛利浦等國際大廠營收和獲利都比以前減少,但是這九家台灣企業仍然擁有強勁的獲利能力,因而成了高股價的最佳票房保證。「景氣不好,別的公司都快經營不下去了,但是高價股還撐得住,因為他們競爭力比較強,經營團隊有能力帶領公司走過不景氣,所以買他們比較不會出事,不會去踩到地雷,落到股票只能當壁紙貼的悲慘命運,」統一投信經建基金經理人趙永宏點出高價股受到青睞的原因。
主機板、零組件股價有三成上漲空間
分析上列的高價股,他們所屬的產業集中於主機板、零組件、IC設計、光纖和通訊,意謂著台灣在這些產業的競爭力已經足以躍上世界舞台。以主機板來看,產出超過全球七成,雖然需求在9月份恐怖分子攻擊美國之後並沒有出現每年傳統的旺季效應,但是也不像股市預期的那麼差。港商荷銀證券亞洲區零組件及系統研究主管李柏彥表示,「第四季的前景沒有之前想像的差,不過市場的信心還是滿弱的,投資人不妨慢慢買進(華碩、精英),抱個一年,股價上檔空間大概有30%。」三成的獲利空間(upside)其實不算少,相對於全球景氣復甦腳步遲緩,銀行存款和債券基金的收益微薄,其他的投資又常常賠錢,分析師指出三成獲利相當不錯。
華碩和精英都是國內外法人一定要有的持股,華碩穩扎穩打,股價走勢比較平實,不見得會飆漲;精英的股性剽悍,敢漲敢跌,通常被視為比較投機的股票,即使如此,精英還是有基本面做為支撐,今年前九個月精英的每股盈餘累計已經超過11元,不僅超出全年的進度,也領先同是一線大廠的華碩、技嘉科技和微星科技。
精英為什麼比競爭對手會賺錢呢?精英財務部主管認為原因在於市場需求暢旺的組裝產品(clone)占了公司總出貨的九成,clone市場占有率達到20%以上;但是華碩、微星只有三成左右是組裝產品,其餘都是出給前十大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廠商(如康柏電腦、戴爾電腦、惠普科技等等)。PC市場從去年下半年衰退以後,至今還沒有看到需求上升的跡象,OEM大廠需求跟著萎縮,華碩受到的衝擊相對地也比較多,倒是精英受惠於組裝市場的蓬勃發展(今年已經占全球PC市場的一半,另一半是OEM市場),獲利能力相對突出。
儘管盈餘很高,華碩和精英還是得面對市場飽和與PC產業成長趨緩的挑戰,尤其911事件以後,大環境更加嚴苛,華碩主機板產品經理張元琦就指出,「目前訂單能見度很低,已經10月份第三個禮拜了,這個月要出多少貨都還不能確定,更不用說預測第四季或明年的情況。」
從股價分析,兩家公司也有不同的挑戰,群益證券自營部執行副總裁洪祥文認為「華碩股本200億元以上(100億元以上歸於大型股,不易拉抬),要大漲很難;精英則是爭議性大,最大的問題在於所有生產線都在大陸深圳,資訊不夠透明,查帳不見得確實,很難評論它實際的價值。」洪祥文進入股市已有十三年,實戰經驗豐富,三年多前接任群益自營部操盤人之前,擔任過荷銀光華投信的基金經理人。
至於鴻海,早已經從連接器跨入組裝電腦和光纖的領域,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郭台銘的雄心大志和執行能力得到投資人認同,過去四、五年來,每年都是外資和投信必備的績優股。遇到今年景氣特別壞,國外客戶不是減單就是大幅砍價,造成鴻海營收衝得很高,利潤卻一直縮水的窘境。9月份鴻海公布的上半年稅後盈餘顯示,第二季只賺了23.26億元,和第一季的30億元相比,減少了22.5%,衰退非常明顯,也讓投資人很失望,股價從100多元連續殺跌停板好幾天,到了93元才止跌,隨後又彈回到120到130元之間。趙永宏預估,考量明年的展望,以及鴻海在業界的布局和經營團隊的實力,未來一年目標價可以看到150元,下檔約在90元。
股王聯發科技術稱霸
美國是IC設計業的領導者,大大小小公司不計其數,能與美國在競爭力和規模方面相比的,當然就是台灣。國內比較著名的公司包括了聯發科、威盛電子、瑞昱科技、矽統科技、揚智科技、凌陽科技等,其中又以股王聯發科最會賺錢。大部分外資券商給聯發科相當高的評價,明年的每股盈餘估計約為20至24元,比今年的12.7元繼續成長(去年實際達成為15.34元)。
聯發科的優勢在於技術,公司發言人及法務智權經理郭明輝表示,客戶從發展、測試到驗證一個新產品,需要幾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如果和別的廠商合作,產品卻做不出來,客戶喪失市場先機不說,又要浪費好幾個月重新開發,這對於生命周期短暫的資訊產品等於是一大浪費,以聯發科領先對手的技術優勢,類似情況不會發生。
聯發科主力產品包含CD-ROM(唯讀型光碟機)晶片組和DVD-ROM(唯讀型數位影音光碟機)晶片組,也是全球最大的CD-ROM晶片組設計公司,客戶群涵蓋了建興、英群和韓國LG。5月份推出新產品DVD player、CD-RW(可複寫型光碟機)與DVD-RW(可複寫型數位影音光碟機)的晶片組,已開始產生效益,分析師指出,新產品每個月營收約4到5億元,占營收比重三成,以後比重會持續擴大。
另一個優勢是進入障礙很高、市場定位正確,香港匯豐證券分析師廖明正表示,「聯發科在台灣沒有競爭對手,主要對手來自於日本日立公司(Hitachi)和新力(Sony)。」日本公司的作法是垂直整合,從晶片組設計、製造、再把做好的晶片組放在製造的光碟機中,全部一手包辦;聯發科則是晶片組設計好之後,交給同是聯電集團的聯電代工,由於不須負擔蓋廠及機器折舊的大幅支出,成本得以降低,競爭力自然比較高。「日本的成本特別高,聯發科的客戶不會跟日本買,」廖明正指出。
聯發科技成立至今只有四年時間,早已經成為業界領導者,採行精兵政策是關鍵之一。員工人數不到三百人,今年的營收目標卻高達160億元,平均每人貢獻5330萬元,這個數字和晶圓代工兩大龍頭之一的聯電比較起來,更看得出來聯發科的效益。聯電員工大約有九千五百人,今年調降後的營收目標635.5億元,平均每位員工貢獻669萬元,約為聯發科的八分之一。
聯發科高獲利的能力使它從7月上櫃以來一直穩居股王的寶座,它的風險會不會比其他同類股票來得高呢?廖明正認為,聯發科本益比是IC設計股中最低的,風險比威盛、凌陽、瑞昱來得低,未來股價有漲到306元的潛力。
展望未來發展,聯發科還是有一些隱憂。公司七成的營收來自於和個人電腦相關的CDR和DVD-ROM晶片組,隨著PC產業步入成熟期,聯發科也會受到影響,分析師估計到了2003年,聯發科的成長率可能從高峰開始下降,營收和盈餘成長率下滑。
智原科技預估今年全年的EPS為6元,和聯發科同為聯電集團高獲利的IC設計成員,兩家公司董事長都是蔡明介。然而受到大環境景氣不佳的衝擊,上半年只賺2.8元,達成率約為一半,洪祥文指出,智原成長已經趨緩,投資人要小心操作。
亞光明年持續成長,股價上看250元
亞光是全球光學鏡片最大的製造商,從上游的鏡片到下游的數位相機和高階相機,一應俱全,擁有掌握高價訂單的優勢。根據亞光的網站資料顯示,來自日本和美國好幾十家光學公司,包括著名的Olympus, Canon, Fuji, Kodak, Pioneer,Konica, Minolta, NEC, Nikon等大廠都是亞光的主要客戶。
亞光一方面加緊和客戶合作,另一方面則是開發新業務、導入新產品,亞光財務處處長吳淑品指出,9月推出前景看好的光纖產品DWDM(高密度波長多工器,主要用於增加頻寬),已經把樣品送到客戶那邊驗證了,預計明年第三季開始量產。同時亞光正在籌畫成立光通訊產品的設計部門,幫客戶設計新產品,生產則由亞光在台灣或大陸的工廠來做,幫客戶減低成本。吳淑品估計,總計光通訊部門明年即可貢獻6億元營收,約占亞光集團總營收的6%。
世界經濟復甦的腳步緩慢,亞光的客戶下單速度也放慢,不過吳淑品表示,「我們客戶很多,產品線廣,受到的影響不至於很大,明年的獲利還會比今年(稅後目標7.11億元,每股盈餘8.18元)成長。」
英商保誠投信研究部襄理黃耀德認同吳淑如的看法,黃耀德估計亞光明年每股盈餘可以大幅跳躍至13元,未來一年股價上看250元,適合長線投資人。
ADSL(非對稱數位式用戶迴路)寬頻設備是全球最當紅的產品之一,台灣市場最大製造商國電因應中華電信、阿爾卡特(Alcatel)和日本Yahoo!的強勁需求,今年前九個月已經提早達到兩百萬台的出貨目標,稅前盈餘則是累計為12.03億元,換算成每股盈餘為5.1元,達成全年目標6.65元的四分之三。國際投信分析師王智民認為ADSL前景持續看好,國電明年每股盈餘將有8元以上實力。但是也有對國電不利的因素,由於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第四季毛利率可能由年初13%降到12%,明年繼續下降為10%,王智民提醒投資人要密切注意國電的財務報表。
敦陽代理美商昇陽(Sun Microsystems)工作站和自動化生產設備的軟體,賣給新竹科學園區的半導體公司,隨著今、明兩年半導體產業蕭條,敦陽獲利能力跟著持平,不過長遠來看,敦陽還是值得投資的股票。趙永宏指出,「半導體屬於資本密集產業,購買設備的金額非常高,敦陽一定會受惠,」雖然股價短期的上檔可能不多,卻值得未來兩至三年投資。
百略生產體溫計與血壓計等醫療產品,受到恐怖分子攻擊紐約世貿大樓的衝擊,客戶減少訂單,使得9月盈餘比8月減少,前九個月稅前淨利累計3.59億元,全年目標達成率是64.7%。至於明年的展望,分析師認為還要再觀察美國未來公布的經濟數據和消費者信心指數,來推估百略可能受到的衝擊,短期內操作百略股票應趨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