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率不斷向下修正,你的薪水袋是不是變薄了?
國際需求減弱嚴重衝擊台灣對外貿易,兼以國內股市表現不佳,失業人數亦激增,國內需求與生產都急速挫低,2001年國民生產毛額(GNP)、國內生產毛額(GDP)皆降回五年前水準,國人財富與所得也縮水。
2000年下半年起,全球景氣急速降溫,台灣經濟也患了重感冒,預估2001年經濟負成長0.37%,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過去最差的紀錄是石油危機發生時,也有1.1%。
美國遭恐怖分子攻擊,對台灣出口情勢更為不利。台灣高度依賴美國市場,2001年以來,台灣對美出口依存度22.8%,居亞洲四小龍之冠,而1至7月台灣輸美衰退16.8%,為亞洲各國家中輸美衰退最嚴重的國家,當美國景氣由高峰反轉,我國出口所受衝擊十分嚴重,911事件更無異是雪上加霜。
行政院主計處預測,2001年台灣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為12877美元,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為13144美元,幾乎回到五年前的水準(見表一)。
但若考慮匯率因素,情況還不是那麼嚴重。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慧瑛指出,主計處公布的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生產毛額以美元計,必須考慮匯率因素。2001年以來台幣貶值幅度頗大,因此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生產毛額因匯率因素而偏低,其實單看新台幣,2001年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為444646元,與2000年的443087元相較,微幅增加0.35%;2001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產毛額為435630元,較2000年436761略少0.25%,不過較1996年的358995元增加21.35%。「可是如果經濟持續惡化,以新台幣計價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生產毛額的絕對值可能真的會下降,」吳慧瑛說。
所得縮水,物價持平
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生產毛額下降亦反映在薪資所得上,國人的平均薪資縮水。行政院主計處發布台灣地區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結果顯示,1至6月平均薪資(含經常性薪資與紅利、考績、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為44882元,較2000年同期減少0.39%,主要係受景氣仍緩,員工加班及獎金均減少影響,不過經常性薪資為34140元,仍較2000年同期增加1.22%,若扣除1至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率0.30%,實質經常性薪資較2000年同期僅增0.91%,增幅明顯趨緩。
中時人力萬象網(CTCareer)所做的調查亦顯示,台灣地區2001年平均年薪推估為501433元,較2000年的502488元下降0.21%(見表二)。
服務業已成為台灣產業結構的主力。吳慧瑛表示,在知識經濟時代,擁有專業知識者才能保持優勢,未來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勞力密集者謀職更為不易,然而只要隨市場需要調整,都能有發揮空間。
服務業平均薪資微幅上揚,製造業平均薪資較2000年同期下降。由行政院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指標可知,2001年上半年服務業平均薪資47174元,較2000年上半年平均薪資42035元為高,但是製造業平均薪資較2000年同期減少1.29%。
台灣正持續進行產業升級,服務業占產業結構比重大於製造業。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產業結構統計顯示,累計2001年上半年農業、工業及服務業的結構分別為1.9%、29.7%、68.4%,預測第三季產業結構延續產業發展趨勢,農業比重1.6%,工業占32.6%,服務業為65.8%。
吳慧瑛分析,台灣自1987年、1988年以後,服務業受雇者比重開始增加,製造業受雇者人數比重下降,服務業受雇者人數比重與國內生產毛額產值比重開始明顯且持續地高過工業,「這是產業的轉型,也是台灣未來的趨勢,」吳慧瑛提出看法。
財富與所得縮水,民間消費日趨保守,初步統計2001年上半年民間消費僅成長1.5%。吳慧瑛解釋,所得代表消費力,所得下降表示消費能力下降,生活水準也下降,消費與儲蓄減少,這種乘數效果無異是惡性循環,國民產出也會跟著減少,經濟可能更蕭條。
在消費者物價指數方面,2001年上半年上升0.30%,預測全年僅微增0.41%,主要由於學雜費調漲,以及健保局調高門診高藥費的藥品部分負擔額之故。吳慧瑛預測,物價水準未來可能持平,變化不大,倘若消費者物價指數真的下降,則是經濟衰退的警訊,「這是大家都不願意見到的狀況,」吳慧瑛表示。
未來加入WTO後,我們的所得是否將再受衝擊?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所研究員吳惠林表示,我們當然會受衝擊,但不一定是壞事。其實開放後,各產業活動空間變大,國民生產毛額、國內生產毛額才會上升。「一些估計只是參考,但是人是活的,人都會因應市場而改變,」吳惠林樂觀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