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A台商:
台灣未來希望在軟體、生技與觀光
台灣產業的未來在於軟體設計、生技及觀光產業,第一項要做軟體設計產業,必須引進印度與中國大陸的軟體設計人才。其中,中國大陸豐沛的軟體開發人才更應該引進,只要政府法令開放,所有的台灣公司就會自動自發地到國外尋找人才,用於開發軟體系統。
第二項是要發展生技產業,政府應利用行政院的開發基金,培植生化科技產業,就像過去扶植台積與聯電一樣,厚植台灣的生技產業實力。
生物科技雖發展緩慢,但還是要做,目前雖然行政院開發基金已經投資下去,但研發方向不太正確,而且人才也不夠多,生技產業潛力很大,例如美國的製藥、菸草與化妝品業每年營業額很大,Morris集團(菸草公司)每年可做幾百億美元的生意。政府只要有意願做生物科技,到美國號召一些人才歸國服務,並制定明確方向研發新產品,就可以成功。
第三項是發展觀光產業,像義大利的觀光業占全國外匯收入40%;法國人口約六千兩百萬人,但是每年到法國觀光的人口超過七千萬人次;美國洛杉磯環球影城每天超過十二萬人次參觀,所以,台灣應該要發展無污染的觀光產業。
最後要解決的是台灣金融機構的處理問題,比如說,我是中興銀行,你來向我借錢,要付利息,但台鳳公司來借錢卻沒有付利息,這個銀行就可能面臨倒閉,形成銀行的壞帳。
政府只要做好這四項就可以解決現存的經濟問題,因為目前台灣在全世界外匯存底與國民所得前二十、三十名內,面對未來的挑戰,還是很有機會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但是我們的傳統產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很嚴重。台灣不同於其他國家,台灣所製造的雨傘、皮包、手套、成衣與製鞋雖然已經登上世界第一的地位,但是在產品的附加價值方面卻沒有提升,反觀法國、義大利也有傳統產業,但是他們的附加價值都很高。未來台灣的傳統產業必須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與設計能力,而非一味盲目擴充產能、尋求簡單的代工機會,傳統產業才有未來。(江逸之整理)
東莞B台商:
台商需有一顆強韌的心
台灣外派大陸的人員,在面對語言相通但又有點陌生的大陸工作環境時,首先必須強化自己的心理強韌度,與建立全新的人脈網絡。在大陸的台商往往宿舍位於工廠內部,工作與休閒分不開,下班後無處可去消遣,生活圈僅限於鄰近的台商,不易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形成工廠、高爾夫球場與KTV的狹窄社交圈。
再加上,單身赴任遠離原先既有的生活圈與人脈網絡,在台灣擁有supply system(供給系統),而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就像一個個的孤島,沒有昔日的親朋好友,遭遇困難時求助無門。
台商來到大陸工作,必須重新學習「生活」,不能再以台灣的觀點來看大陸的環境,倘若存在「台灣比較好」的心態,會嚴重影響對於大陸市場的評估調查結果。要用大陸的思維邏輯來看世界,尊重當地的思考與想法,並以謙虛的心情思索未來。(江逸之整理)
深圳C台商:
台灣應加強行政整體規劃
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政府的行政措施缺乏整體規劃。政府反反覆覆的政策,如何能創造良好的企業投資環境呢?
制定兩岸經貿政策的官員欠缺「企業經營切身之痛」的感覺,矇起頭來,閉門造車擬定政策。
未來政府在訂定兩岸的政策時,或是在考量是否鬆綁戒急用忍時,應多聽聽企業界的聲音,並實地到大陸考察現況,摒除政治統一的迷思,才能制定真正符合企業需求的財經政策,保障業者赴大陸投資的權益。
台灣現階段必須儘速與大陸經貿合作,政府不應過度擔心企業外移大陸、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只要政府先做好企業賦稅方面的改善,企業在大陸所賺的錢還是會回流到台灣,政府再利用稅收改善台灣的觀光環境,吸引大陸人民前來台灣觀光消費,建設台灣成為文教、科技與行銷中心。(江逸之整理)
東莞D台商:
台灣應在既有基礎,加碼投資
在面對大陸市場時,台灣業者有極佳的機會,除了利用當地低廉的人工成本,擴大生產規模外,更應鎖定大陸豐沛的高階研發人才,強化產品創新研發與深耕大陸市場行銷,把市場的大餅做大,走出單純的OEM,建立技術與行銷為導向的經營方向,就可以在大陸市場站穩腳步。
政府必須儘速擬定引進大陸人才的措施,協助廠商從大陸等地引進研發人才,將台灣建設成為創新研發的重鎮,提升台灣業者的國際競爭力。
其次,目前美國電腦大廠只有品牌行銷,但沒有實質的研發、生產能力,都委由台灣廠商進行產品開發設計量產,這其中也蘊含台灣業者進軍國際市場的希望。因為缺乏研發團隊與實質生產力,單靠品牌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台灣的業者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加碼投資研發與產品創新,強化自身的實力,伺機併購這些品牌,並透過既有的品牌,將Made in Taiwan的產品推向全球市場,真正邁向國際化。(江逸之整理)
東莞E台商:
台灣不能在大陸市場缺席
目前世界經濟的潮流湧向中國大陸,台商在面臨全球產業經濟環境的瞬間改變時,只有兩種選擇:一是關起門來睡大覺,公司等著準備關門倒閉;另一個是順著這一波的潮流,前進大陸力圖競爭。
近幾年來,隨著惠普、戴爾等歐美買主要求OEM(原廠委託製造代工)廠商降低生產成本的需求下;再加上台灣業者大都屬於OEM性質,訂單生殺大權掌握在買主的手中,台商抵擋不住前進大陸設廠的潮流。
「戒急用忍」政策是一道阻隔台商赴大陸尋求商機的高牆,讓台灣痛失先機,坐看對岸藉靠外資企業壯大自身經濟實力。
再加上,目前歐美的IT(資訊科技)產業景氣疲軟,而中國大陸的市場卻未受全球景氣的波及,台商赴大陸投資,正好可以轉移市場,降低不景氣的影響。台商透過與大陸的聯想、北大方正等廠商合作,台灣的優異量產能力,加上大陸的品牌行銷,擴展台商的事業版圖。
政府不能不再重視這個西進大陸的潮流,與其關起門來內耗,不如順著潮流迎向前去,制定可行的兩岸經貿政策,協助廠商布建大陸市場,這一點必須要盡快實行。否則錯失掉機會,台灣真的就會向下沈淪,台灣不能在大陸市場的競爭中缺席。(江逸之整理)
東莞F台商:
台灣有兩大優勢
在不景氣時,政府應該與產業界靜下心來,坐下來好好思考台灣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政府相關單位應該要引導廠商朝向產品升級的方向,健全目前已經岌岌可危的金融體系,重新檢討現行的大陸經貿政策,修改不合現況的條文,給予企業投資中國大陸更大的空間。
台灣擁有兩項大陸難以相比的優勢,一是國際市場的經營觀念,二是企業降低成本、攻占全球第一的強大企圖心。
這兩點是台灣產業的命脈,業者憑藉十多年大陸東莞等地建立起綿密的產業供給鏈與群聚效應,形成強大的生產製造能力,再加上多年來與國際大廠的代工合作經驗,配合高素質的研發、行銷人才,以國際化經營的觀念站穩大陸市場,再重新進入全球市場。
台灣已經沒有悲觀的權利,必須儘快從不景氣風暴中站起來,否則機會只有一次。(江逸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