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今年第二季國內經濟成長為負2.35%,預估全年為負成長0.37%,是台灣經濟歷史上的第一次。
財經官員表示,今年第二季和第三季是利空出盡,現在到了谷底,第四季的景氣應可回升。言下好像鬆了一口氣,他們終於苦盡甘來,可以一展身手了。
這使我想起一則小故事:一人患感冒去看醫生,醫生說,「把衣服脫光,站到窗口去吹風。」病人愕然,「這能治感冒嗎?」醫生回答,「這不能治感冒,但是可以把感冒轉成肺炎,我是治肺炎專家。」治肺炎和治經濟當然是兩碼子事,可是道理則一,都不該先使病情嚴重再去治。再說,病重了,若治不好,可怎麼得了?
大家應該還記得,5月間,在野黨立法委員和行政部門的官員,在立法院討論發起「新五四運動」,也就是:經濟成長要「保四」——不能低於4%;失業率要「保五」——不能高於5%。現在,經濟已是負成長,7月的失業率也會超過5%。從5月到7月,前後不過短短三個月的時間,主政者要有多大的「本領」,要盡多少「努力」,才能做出這樣的「成績」啊?請注意:負成長2.35%,創造台灣「歷史紀錄」了呢!
在野黨認為,行政院院長張俊雄應該下台,也要撤換內閣的財經團隊,因為他們實在沒有能力再擔負振興經濟的艱鉅責任。執政黨則說,內閣此時改組,會使政局更亂,絕非明智的作法。
不管誰說的對,問題是:我們應該怎麼做?是束手待斃,還是要想想辦法?當然要想想辦法。陳水扁總統召開「經濟發展諮詢會議」,就是把產、官、學各界人士請來,一起想辦法。可是非常奇怪的是,這個轟轟烈烈的會議,似乎並無意開好,至少是良法美意未必就一定有好的結果,其一、會議採「共識決」,只要有一人反對,就沒有「共識」,就免談了;其二、分組會議中好不容易有鬆綁「戒急用忍」的共識,但遭到副總統呂秀蓮和一批「獨派大老」的激烈反對,能否成案尚吉凶未卜。
今天,台灣經濟弄到這樣的局面,各方多認為,與我們的大陸政策息息相關。主計處發表第二季經濟負成長時,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向新聞界痛批政府「心態封閉」。他說,台灣離大陸這麼近,大家都知道應把大陸納入整體投資。但是礙於政治因素,都不敢明說。施振榮認為,這種情況若不改變,台灣就沒有未來。
台灣的經濟正在由感冒轉成肺炎。即使名醫藝高人膽大,也不必一定要等到變成肺炎才下藥。人人盡知,肺炎治不好的結果會有多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