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國軍空中救護隊,還是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執行飛行救護任務都是艱巨危險的挑戰。退役飛官林進益回憶說,曾在冬天執行夜間蘭嶼外海救護後送任務,當時大雨、海風大,海上夜間飛行困難,飛行是三度空間,夜晚無法分清海天上下,全靠平時訓練和經驗累積,機上夥伴性命全在自己掌控,所以不能有差錯。
台東救護飛行員說,自己遇過最難忘的是飛機故障,儀器響個不停,一般人光聽到聲響絕對害怕得要死,但當下沒有害怕的時間,只能冷靜排除穩定飛機降落;每趟任務就是一個使命,他們飛的不是攜帶武器保衛國家,卻是用熱情來救援每一個人。
莫拉克風災 救護隊從早飛到晚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嘉義縣山區,逾萬名災民受困,面臨斷炊。空軍海鷗救護隊與時間賽跑,直升機將民生物資運送災區,再將老弱婦孺、病患、孕婦、遊客,接運下山;從早飛到晚,官兵疲於奔命,毫無怨言。災民看到官兵激動落淚,直說「謝謝」,官兵說「災民安全一切辛苦值得!」
當時梅山鄉95歲老阿嬤李陳潯與兒子李木獎,被直升機以吊籃吊掛上機,平安脫困,阿嬤滿臉驚恐,被記者問到「怕不怕?」她說:「阮嘸驚,阮嘜呷百二」。
「當軍人!接到命令就要完成任務!」退役10多年的前救護隊長錢建純上校說,海鷗飛行員精實苦練,執行戰備、救災救難、觀測及行政專機等任務,尤其執行載運高級長官行政專機任務,是榮譽職務; 飛直升機被外界視為高危險的職業,但成軍70年,海鷗弟兄姊妹們前仆後繼,不畏艱苦使命必達,因「完成使命是軍人天職」。
首位原住民女飛官「在天空我是男孩」
「在天空我是男孩!」救護隊女飛官趙雅慧是國內首位原住民女飛官,屢屢完成艱辛救援任務,晉升最高階教官;她是賽夏族人,在海鷗部隊服務11年,從副駕駛開始,飛行800小時升正駕駛,可說「媳婦熬成婆」。她原就讀台北商專會計科,「學校布告欄張貼女飛官招生簡章吸引我」,85年考取空軍官校飛行軍官班。
「魔鬼訓練不分男女」,她從柔弱女子蛻變英挺軍人,出操打野外,空間三度翻滾訓練,星夜特訓,「累得筷子都快拿不動,精神肉體到達極限」,一度撐不下去,同學學長鼓勵她咬牙通過挑戰,分發海鷗部隊。
她參與九二一大地震、八八風災等救難任務,91年榮獲青年獎章。她說,每次救難總是驚心動魄,首次執行夜航救援,暗夜雷雨天,風大浪高,從基地起飛到釣魚台海域,救起漁船一名心臟病發的大陸漁工,安全降落松山機場。
女飛官新婚燕爾 救災擺第一
女飛官洪愛雯為九二一大地震搜救任務,將婚事暫擺一邊,她是空軍女性專業飛行軍官班二期畢業,大地震發生,她將時間、精神投入救災,每天依指示駕直升機飛往災區搜救、運補,還到災區吊掛遺體,巾幗不讓鬚眉,因公忘私。
災後,洪愛雯與夫婿在高雄市完成婚禮,由於同袍忙救災,不克參加婚禮,她「歸隊」在嘉市餐廳宴請救護隊同仁;她說,雖然未婚夫鼓勵以災民為重,但不忘以關心口吻說「開飛機要多小心」,讓她覺得很窩心。
「如果沒人做 還會有誰來做?」
「如果沒人做,還會有誰來做呢?」曾飛空軍海鷗S-70C直升機及空勤已汰除的UH-1H直升機的退役飛官林進益說,其實人的命運好像都被安排,就像一部電影分歧者的劇情,讀空官時他已規劃不走戰鬥飛行,而是走救護,就是想挑戰自己;同學都說飛直升機輕鬆,他認為更危險。
他表示,無論是國軍空中救護隊,還是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執行飛行救護任務都是一項艱巨危險的挑戰,尤其面對天候差、機械故障,一個差錯就容易發生意外,更不用說海上夜間飛行比在路上開車不開燈更危險。
林進益回憶說,15年前執行蘭嶼外海漁船救護任務,當時是冬天東北季風特強勁,又下大雨,抵達目標進行吊掛作業時,都能感覺到浪花隨時會打到機身。吊掛時,一方面要穩住機身,一方面要注意人員安全,雖然是寒冷冬天,但身上都已經冒汗,還好最後順利完成任務;另一次花蓮高山救護,也是遇到強風和濃霧,降落3次才成功。
聽到嗶嗶聲 沒有害怕的時間
另有空軍救護飛行員說,他遇過難忘的就是八八風災,在運送物資飛行途中儀器警示聲響大作,在三度空間的天空上,一般人光聽到嗶嗶聲響絕對害怕得要死,但當下他和副駕駛沒有害怕的時間,只能保持冷靜排除狀況,穩定飛機,才能平安折返降落。
本文轉載自2020.1.4「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