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決策背後的勢力

溫曼英
user

溫曼英

1988-02-01

瀏覽數 13,500+

最高決策背後的勢力
 

本文出自 1988 / 2月號雜誌 誰來領導?

蔣故總統去世前一年訂下的民主化、開放、革新計畫,今後能否繼續跨步推進?敏感的政治觀察家指出,個中答案當視國民黨決策核心中,開明與保守勢力的消長而定。

雖然經國先生在他生命的尾聲,策動了台灣近四十年來規模最大的政治改革,也突破了既往一成不變的大陸政策,知情人士透露,最後推出的具體實施方案,仍充滿濃厚的「調和」色彩。這種調和,使見解開明的人頗有挫折感,保守者也覺得委屈、壓抑。

不爭的事實是,自從蔣故總統身體日衰、不良於行後,他視聽的管道漸受局限,固定經常接見以代耳目的七個人,也就成為對他所做決策最有影響力的人。

七位影響決策的人

過去兩、三年來,幾乎每個星期都至少和蔣故總統見一次面,廣泛談論人事、業務的七人名單是: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行政院長俞國華、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參謀總長郝柏村、國家安全局局長宋心濂、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李煥和副秘書長宋楚瑜。

這些直接影響決策的人,因背景、經歷不同,對改革和變動的看法,也有相當出入。其中,俞國華、秦孝儀、沈昌煥、郝柏村出身官邸,並和蔣氏兩代有深厚淵源。主管情治的宋心濂有郝柏村的「師弟」之稱。

經國先生的門生李煥,則因長期主辦黨務,和社會基層多所接觸,為執行政治本土化政策的功臣;他和年輕一輩的宋楚瑜識察時代趨勢、社會變化,形象較為開明。

一般而言,出身官邸的人或因深居簡出,或因主管的職務(如軍事、情治)關係,給人較為保守的印象,有時還遭致「不食人間煙火的宮廷人物」之評。他們和經常接觸群眾的人,自然會有認知和意見上的差距。不過,在當局眼中,基於三、四十年的長期關係,他們的忠誠和斷人、判事的高明,無可懷疑。

「如果開放的結果是安定,而不是動亂,我們就贊成。」當解嚴後社會呈現脫序現象時,接近權力核心的保守派,因交替過程中的紊亂仁提出反對意見。態度趨向開明的人則認為,目前已進入群眾覺醒的時代,應放寬尺度,加速走向開放的腳步。

十三全大會的爭議

事實上,在今年七月即將召開的國民黨十三全代表大會的議題上,官邸派和開明派就有明顯爭議。

官邸派保守人士主張,由中央先訂好中心議題,與會者只能在預定的範圍內討論;黨員代表、中央委員和中常委的選舉,不自由開放,由黨中央事先遴選。

開明派則認為,應瞭解民眾期望,號召全體黨員提出意見,再歸納於議題。此外,各種選舉也應開放,讓較具社會聲望與接近民意的人,有機會進入中央委員會。

蔣故總統生前雖傾向開放,但在這個議案懸而未決時,便已撒手人寰。以往,他為了要均衡七位重臣的意見,所端出來的菜在開明派看來,因不是「全餐」,覺得不夠淋漓盡致;保守派也常只為尊重總統「要這樣做」的意思而屈從,內心未必真以為然。

保守者將提更多意見

39週年慶特別企劃,訂遠見還能帶走行李箱、咖啡機等好禮!

最後的「調和」者已不再。知情人士預測,今後保守人士將會提出更多意見,嘗試把自己的整個構想全面性的拿出來,主導決策方向。

這樣的動作在蔣故總統過世後的幾小時內,便隱然有跡可尋。可靠的消息來源指出,一月十三日下午三時到七時召開臨時中常會前,曾經擔任先總統 蔣公侍從秘書的秦孝儀,便首先提出由行政院長俞國華主持臨時中常會的建議,在大家心情一片哀亂下,很快成為決議。

也有人發現,官邸派自成一後援隊,在角逐黨主席的位子上不遺餘力。「時間過去一天,他們也就勢微一天,為使力量不要煙消雲散,自然要積極動作,」一位中央民意代表觀察。

不過,持樂觀看法的人認為,自由、開放、民主化已是大勢所趨,保守派人士以前被蔣故總統所節制,今後則將被潮流、輿論所約束。

至於保守與開明派的衝突,是否會造成國民黨內部白熱化的紛爭?一位大老級人物的推斷是:國民黨的黨性一向強調意見的妥協、調和,因此,難免會進兩步退一步。這種包容性和穩重的中庸之道,是黨內不會發生重大爭執的有力保證。

蔣孝武的微妙角色

父親過世,未能見到最後一面,應是蔣孝武一生最遺憾的事。

在機場與弟弟蔣孝勇相擁而泣,「孝子奔喪」、「感念弟弟代盡孝思」的心情,令身邊的參謀總長郝柏村亦為之動容。

這位經國先生的二公子,在二年前蔣經國總統公開宣佈蔣家人不能也不會繼任總統後二個月,離開台北。他在新加坡讀書、研究,遠離權力傾軋中心,煩憂減少,唯一較擔心的是父親的健康。

沒想到最憂慮的事竟然成真。據接近者觀察,他剛回來時,相當悲憤,認為父親雖然健康不好,但不應該遽然離世。繼而平靜下來,還勸親人:「以愛對人,自己可得平靜,對方也會平靜。」然後與蔣孝勇分擔父親的喪事--守靈、移靈、安厝。

據瞭解,他每天只到三個地方。晚上七點守靈以前,他一定比守靈大員先到忠烈祠(移靈以前是懷遠堂);直到清晨第三班守靈大員離去後,才趕赴榮總,陪伴因心臟衰弱住院的母親蔣方良女士。

另一個他要去的地方是天母的一個小廟,篤信佛教的蔣孝武在廟裏為經國先生「做七」。

由於蔣孝武的身份、經歷和職務特殊,不少關心政治的人士對他的動向也極敏感。一位觀察者觀察,最近國民黨高階層對黨主席職務意見已趨一致,猜測「他是唯一可以完成此一協調任務的人」。

一位守靈人士分析,他和各方重要人士淵源深厚,也最瞭解經國先生的心志。

接近的人則分析,經國先生對蔣孝武的期望是「做事守份」、一做人光明磊落」。蔣孝武也常告訴友人:「我做任何事,都不忘記自己的三個身份:中華民國國民、中國國民黨黨員、蔣家人。」

在總統世家長大,接近權力核心,蔣孝武的未來會如何?

或許可從他常記的祖父--先總統蔣公給他的話:「是非求之於心,毀譽聽之於人,得失憑之於天」找到答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