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三個「三分之一」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1-08-01

瀏覽數 15,850+

三個「三分之一」
 

本文出自 2001 / 8月號雜誌 第182期遠見雜誌

(一)新手仍然走舊航道

半世紀以來,台灣經濟奇蹟的光輝,在李登輝執政的後四年,已經大幅褪色;而啟動衰敗的主因,即是官商勾結、財團囂張及黑金政治。當時台北政壇與商界的景象是:那些政治顯要與那些商界聞人一起球場揮桿,一起飲酒高歌,一起闢室密談,一起投資套利,一起相互拉抬,變成了政治權勢與經濟利益相互掛鉤的命運共同體,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蕩然無存。

這幅官場現形記終於激怒了中產階級與沈默的大多數,對李登輝主政的十二年算了一次總帳——結束了國民黨的再執政。

這段痛苦的追述,只是想說明:台灣的沈淪不是始於新政府。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新手領航,居然仍是順著老船主與財團利益掛鉤的舊航道前進。我們只能說,再不立刻改航,這條船這會很快碰上觸礁的災難!

(二)三個「三分之一」

一位國際著名的危機處理專家,研判了台灣的財經情勢以後,嚴肅地告訴我,「台灣的問題出在大量資金沒有做有效的運用。」這真是一針見血的看法。

如果仔細觀察六年來(李前總統的最後四年與阿扁政府十四個月)政府部門的績效:我們就大概可以做一個粗略的估計:

(1)施政優先次序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政策是錯置的。

(2)社會上的資金(尤其是來自政府部門與銀行借貸的),至少三分之一是沒有用在「對的」「生產性的」支出上。

(3)高層官員與民意代表的時間,至少三分之一是花在內鬥、內耗、口水戰,以及不必要的應酬上。

以施政優先次序為例,對「戒急用忍」「三通」不通的堅持,所產生的後遺症早已超越民間所能負荷的地步,但政府仍置若罔聞;大量的武器採購所產生對教育經費的排擠效果,也已經使政府推動知識經濟變成了空洞的承諾;至於核四停建風波、週休二日、老人津貼、更換中鋼董事長王鍾渝等,無一不反映出「政治壓倒經濟」,也壓倒了政策的優先次序。

以資金使用為例,近年金融系統中的超貸、呆帳、利益輸送,已經埋下了無數顆地雷。透過政商關係而獲得的超貸,鮮少用於正途,因此而產生的呆帳,也難以追回。升斗小民都知道——老百姓借小錢,老百姓怕銀行;財團借大錢,銀行怕財團。財團逾期還不了貸款,可以延期,可以減息,可以再借,小老百姓行嗎?

倡導民主政治的西方專家,對台灣選舉的四種現象大為驚訝:(1)各種選舉的頻繁;(2)當選人數的眾多(如立委);(3)選舉經費的龐大;(4)選舉舞弊的眾多。

尤其為了要贏得選舉所需的巨額資金,變成了政治與金主勾結的溫床。至於涉及每一項重大公共工程所環繞的圍標、回扣、貪污、作弊……更是駭人聽聞!很多人認為三分之一的工程款項就沒有用在工程本身上。

以官員與民代的時間使用為例,他們花了太多時間在作秀、在開會、在應酬、在鬥嘴;太少時間在正務上。每天晚間電視上出現的那些「政治叩應」節目中的「明星」,就是一個「作秀」比賽!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三)選民的標準

在這麼一個高度競爭的世界,如果台灣社會持續地犯這三項錯誤:

(1)政策沒有做對。

(2)資金沒有花對。

(3)時間沒有用對。

其綜合結果當然是台灣競爭力衰退,台灣社會沈淪。

上面三項錯誤之所以發生,主要是因為不尊重專業,外行領導內行,讓「泛政治化」的思維與作風深入政府機構與民間部門。

當前新政府中大多數的人事安排是難以令人滿意的。這是一年多來政權移轉選民所付出的昂貴代價。

在討論到我們過去的「經濟奇蹟」時,我們常以有人才、有經驗、有資金而自豪;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尤其面對對岸的持續改革與高度成長,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現在的人才在哪裡?我們的經驗還管用嗎?我們的資金是否已經大量外流?外來的資金是否已不肯進來?

(四)獻給「不」讀書的人

為了要挽救三個「三分之一」帶來的沈淪,全面提倡「讀一流書、做一流人」是一個有效的方法。聯電董事長曹興誠送贈「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的幾句話值得推廣:「不讀書無法從政,不讀書無法經商,不讀書無法做人;故不讀書,不唯言語無味,面目可憎而已。」;聯合報社長張作錦也語重心長地指出,「一個一流社會絕不是二流人能造成的。可是,只讀二流書就不可能成為一流人。」

在郝明義創辦的《網路與書》雜誌書中,做了一個最新的台灣讀書調查。其中一項數字指出:接近40%的人在上個月沒有讀過書。這真是駭人聽聞,也直接呼應難怪社會上有這麼多人「不唯言語無味,面目可憎而已」!

蒐集了近年來自己談讀書的短文結集成書,取名《讀一流書、做一流人》,並且專門獻給「不」讀書的人!

「不」讀書的朋友會看到我這本小書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