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經國先生對重大問題的最後看法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88-02-01

瀏覽數 13,000+

經國先生對重大問題的最後看法
 

本文出自 1988 / 2月號雜誌 誰來領導?

(一)燃燒自己,照亮中國

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蔣經國先生已於一月十三日逝世,這位七十九歲的領袖把他的一生獻給了國家。在他與病魔搏鬥的最後一年中,他做了最大的突破,為中華民國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民主生機,也贏得了國際上前所未有的稱讚。

他燃燒自己,照亮中國。

他是本刊選出的「一九八七年遠見人物」。在去年本刊十二月號的第十三頁上,我們寫著:「戒嚴解除,黨禁開放,報禁廢止不再是片斷的象徵式改革,而是全面的實質性突破。不顧黨內保守勢力的反對,也冒了權力結構可能轉移的風險,毅然為中國民主政治扎根,為中國前途佈局的,就是當選今年遠見雜誌遠見人物的蔣經國總統。」

是他的無私,打破了國民黨半世紀以來的一黨獨大;是他的決斷,加速了近年來本土化的政策;是他的開明,使四十年來海峽兩岸隔離的親人重敘天倫。可惜,他的逝世,使他未能完成「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業。

細讀經國先生一四二個字的遺囑,他對全國國民的囑咐有二:

.堅守反共復國決策

.始終一貫積極推行民主憲政建設

要達成這個目標的途徑是「在 國父三民主義與先總統遺訓指引之下,務須團結一致,奮鬥到底。」

(二)最後一次答覆問題

言簡意骸的遺囑指出了最重要的政策方向。經國先生對很多重大問題的看法,幸而在接受本刊去年十一月的書面專訪中,有較長的闡述。

這篇二千六百餘字的對答(去年遠見十二月號十四~十九頁),正如一位參與其事的重要官員指出:「不僅是總統第一次接受本國媒體專訪,也變成了總統生前最後一次的專訪。」他又說:「總統對每一個問題的答覆全都字斟句酌,費了不少心思。」

從這篇歷史性的專訪中,讓我們依次引述經國先生對重大問題的最後看法:

.今後要推動的改革:「諸如充實中央民意代表機構、加強地方自治、改良社會風氣與治安等議題也在積極研討中。」

.如何改善脫法與脫序現象:「你所說的「脫法」和「脫序」也許就是其中一部份的負面現象。不過,我也曾說過:「我們要有革新,會有變動,但絕不能盲目亂動,更不能輕舉妄動,也就是一定要做到在安定中求進步」,這是我們必須守住的原則,我想政府的各個部門必將依循這個原則,依據有關法令去貫徹、去執行,否則一切改革都難以落實。」

.如何建立共識:「在推行民主憲政一事上,我認為至少有兩點我們的國民應有共同的認知:第一,我們現行的憲政體制不可變;第二,推進民主憲政與維護國家安全必須受到同等的重視,兩者相輔柑成,並且皆以厲行法治為基礎。」

.開放大陸探親:「政府同意國人前往大陸探親,完全基於倫理親情的人道立場,並無其他考慮。」

.未來的「大陸政策」:「政府一貫的政策,是堅持反共立場,不與中共接觸、談判,決不妥協。因為我們要為復興基地的安全負責,要對中國前途負責,要對歷史負責,這個立場不會改變,未來也是如此。有些人士認為我們這個立場過於「僵」化,不足以應變,其實是因為他們不瞭解中共陰謀本質所致。」

0902蕭菊貞空中沙龍|《造山者》親自與你分享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何種方式統一:「我們深具信心,只要我們復興基地在已往建設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加強政治、經濟、社會、文教各方面的努力,大陸共產制度必為全體中國人所唾棄,未來中國必有光明的前途。如果中共能為中國人民及中國未來者想,就應該放棄其「四個堅持」,回歸三民主義,才能達到統一的目標。」

.中共犯台意圖:「中共從未放棄以武力侵台的企圖,因此國軍多年來一向保持全天候戒備,不論中共用何種方式進犯,國軍都有信心,有能力予以痛擊。」

.培植領導人才:「變局中領導人才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知所變,知所不變。」

.遴選人才的條件:「我在遴選人才時最主要考慮的是品德與才能。」

.對國人新年期勉:「在我們決心積極革新的年代,更望大家對各種事務的看法,不能只顧眼前,要多展望將來,正如貴刊所取的名稱「遠見」與「天下」,應有更寬闊、深遠的視野,放眼天下。」

(三)經國先生的最後立場

綜合上面的答覆,把次序稍加調整後,經國先生對重大問題的最後立場是:

.現行憲政體制不可變,推進民主憲政與維護國家安全同等重要。

.堅持反共立場,不與中共接觸、談判,決不妥協。

.中共放棄其「四個堅持」,回歸三民主義,才能統一。

.要積極推動充實中央民意代表機構、地方自治等改革。

.開放大陸探親,基於人道,並無其他考慮。

.中共如果犯台,國軍有信心與能力予以痛擊。

.未來的領導人才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知所變,知所不變。

.貫徹與執行有關法令來對付社會上脫法與脫序現象。

(四)新舵手的方向

接任總統的李登輝先生,具有現代政治家的學養,也具有從地方到中央的從政經驗。十餘年來追隨經國先生,更增進了他通識大體的胸懷,追求全民福祉的愛心與體察國情的判斷力。當前各種政策有其爭論,未來發展方向更會有其爭論。如果在爭論之中,以經國先生的最後立場為衡斷的天秤,李總統的責任雖然重大,但決策就不會猶豫,方向就不會模糊。新的掌舵人,就會兼有老船長的智慧與新船長的活力。他會得到國內外中國人的支持與尊敬。

經國先生現在已離開我們而去,他留給海峽兩岸中國人的不僅是一個豐衣足食,開放安定的台灣;更提供中國大陸十億人民追求幸福的模式。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