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大地震沒有震垮中台灣的產業韌性,這波國際不景氣的寒流,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失控,卻令7月酷熱的中台灣工業充滿寒意。
從中港路的台中工業區,向東延伸:彰化的鞋業加工,潭子的電子、光學零組件,南崗的傳統工業。這條中台灣昔日的傳統產業帶,正逐漸凋零。
位於中港路的台中工業區,一直是中台灣的工業重鎮,過去一地難求的工業區土地,如今卻出現閒置廠房、招租乏人問津的現象。
再往東走,老牌的潭子加工出口區,由於產業結構不斷地升級,還能勉強維持工業廠房全滿的榮景,但區外的小廠最近卻掀起了關廠風,車王電子總經理蔡裕慶說,「很多工廠就默默地消失了。」
再往南投走,情況更慘。潭子加工出口區管理處處長蕭樹芬說,「南投主要的工業區南崗工業區,到去年底原有的三百家工廠,只剩下一百家。」
二十年罕見的不景氣
即使是被視為工業區窗口的潭子加工出口區,最近也爆發了三十年來第一樁的勞資糾紛案。
國內知名上櫃公司光聯科技轉投資的台灣船井公司,因為積欠員工三個月薪水,工會代表揚言將訴諸法律行動,並發動抗爭表達不滿。
光聯科技董事長林松本6月底才在股東會上表示,「當前的不景氣,是我經營企業二十多年來所僅見。」言猶在耳,隨即爆發潭子加工出口區的首樁勞資糾紛。
蕭樹芬表示,加工區內目前僅有部分外勞到期,遇缺不補外,並沒有實際的裁員動作。
不過根據統計,潭子加工出口區的就業人口,在1983年就達到最高峰的一萬六千五百五十三人,到去年底已降到一萬一千九百九十七人,其中還有10%是外勞。蕭樹芬說,「年青的勞動力不願屈就於生產線,紛紛轉進服務業,這與六○年代,大家透過關係,搶著進加工區的盛況,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成立已經三十年的潭子加工出口區,其實可以看做台灣中部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透過加工出口區廠商的產業結構轉變,可以明顯看出中部產業升級軌跡。台灣當年加工出口區的成立,由於人力成本的優勢,成為日本產業外移,重要的海外生產基地之一。
產業的群聚效應,更形成了以日商佳能、台灣旭光學公司為主的相機光學工業產業鏈,以及以有益(UNIDEN)、船井為主的通訊零組件產業。
不過隨著台灣工資成本揚升,部分日商再度外移至成本更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部分不願跟著外移的協力廠商,紛紛自立門戶。
最近兩年在股市迭有表現的亞洲光學、希華晶體、美律實業,都是在這種以日本為主「雁行理論」下的產物。
希華晶體及美律實業原來都是日商有益公司的協力廠商,當有益決定將台灣生產線移往菲律賓時,希華及美律決定留在台灣,自立門戶。
亞洲光學董事長賴以仁二十年前還未成立亞洲光學前,只是一家生產相機皮套廠商的廠長,二十年前自立門戶成立亞洲光學,「只因為鏡頭是相機附加價值最高的零組件」。
他們靠著日商的技術移轉及自行研發,鞏固市場地位;靠著盈餘轉增資,一點一滴地擴張事業版圖,在沒有資本市場的奧援下,始終無法擺脫中小企業的規模。
勞工短缺,企業出走大陸
七○年代持續高漲的工資,令他們被迫出走海外,以降低生產成本。亞洲光學董事長賴以仁說,「不是我不願意留下來,而是當時根本找不到工人。」
語言相通、文化背景類似的中國大陸成為他們海外投資的首選,而接近香港的深圳、東莞一帶則成台商密度最高的群聚。
從深圳到東莞近六十公里的高速公路兩側,廠房林立,除了工廠還是工廠,整個東莞如一座龐大的工業城。
美律實業1989年透過香港子公司轉進大陸設廠。美律實業董事長廖祿立說,「1989年初決定赴深圳龍華投資設廠,5月就開工,7、8月就開始賺錢。」
十三年前移師東莞的亞洲光學,在東莞落戶之初規模只有一百人;十三年後,亞洲光學在東莞的規模已經擴充至九千人,並成為全球光學鏡片產量最大的單一工廠。
環隆科技、希華晶體都在同樣的背景下,先後赴大陸投資。希華晶體董事長曾穎堂說,「赴大陸投資是台商規模化的捷徑。」
日本技術、台灣管理、大陸量產
東莞已然成為台中加工出口區的延伸,台商透過較低廉的勞工及土地成本,迅速擴張,並且逐漸形成日本技術、台灣管理、大陸量產的國際分工模式。
廖祿立說,「如果美律沒有向海外跨出,就不可能在國際舞台上競爭。」大陸投資讓台灣傳統產業擺脫了七○年代末新台幣升值、工資上揚、勞工短缺的困境,並且茁壯。
但這些在金融風暴中仍能屹立不搖的廠商,去年以來卻面對國際經濟大衰退的挑戰。環隆科技董事長歐正明形容這波景氣寒氣逼人,是「十五年來所僅見,比1997年金融風暴時猶有過之。」
尤其以網路、通信產業的泡沫化最大,景氣的翻轉最令業者深刻。廖祿立說,去年底公司還在加班出貨,今年2月開始,訂單卻突然大幅減少。
同樣屬於通訊零組件的希華晶體,同樣面臨不景氣的挑戰,6月27日率先調降公司的財務預測,股價已從今年的高點腰斬。
曾穎堂認為,這波不景氣,每個業者都受傷慘重,市場並將優勝劣敗重新洗牌。他說,「這段時間將是希華的轉捩點,更是台灣經濟新一波轉型的關鍵時代。」
以台灣為研發、行銷基地,以大陸為量產基地的兩岸分工模式,趕搭上美國過去十年市場榮景的列車,讓中台灣的零組件代工產業度過第一波產業升級的困境,如今他們又將面對第二波產業升級的新挑戰。
曾穎堂表示,過去希華靠日商釋出的中低階產品的產能,就能有高獲利。但如今低階產品面臨大陸廠商的殺價競爭,高階產品技術又掌握在日商手中。
面對「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夾擊形勢,希華採取了向上游高階產品升級的策略。希華去年透過購併日商明電通訊,取得高頻元件及長晶相關技術及產能,成為台灣第一家擁有上游石英材料技術的廠商。中低階產品的量產則將移往積極趕建中的大陸無錫廠。
希華因此完成日本廠、台灣廠及大陸東莞、無錫廠,上、中、下游垂直分工的整合。曾穎堂說,「向上轉型讓公司有了目標燈塔,不過未來的路還很艱辛。」
最好的布局,最壞的打算
環隆科技採取了逆勢擴廠的策略。毗鄰台中工業區總部旁的新廠址,正在加緊趕工,歐正明說,「這座廠房將成為台中工業區的地標。」
而計畫在深圳興建的嘉隆廠規模更大,將分三期興建,第一期預計在今年底即可完工投產,二、三期將在五年內完工,屆時環科大陸廠的員工將由目前的兩千人擴增至九千人,產能也將比目前提升四至五倍。
從電磁零組件、印刷電路板組裝到最近切入資訊家電及光纖產業,環隆一直以少量多樣的「利基型產品」,迴避景氣循環的宿命。
「最好的布局,最壞的打算,」歐正明強調,科技產業市場變化速度快,隨時都可能被傳統產業化。他說,「這種危機感令我不停地想辦法殺出重圍。」
亞洲光學、環隆科技、美律實業在大陸的投資,已經成為公司的主要的營收及獲利來源,成為典型的「中國概念股」,車王電子是少數的例外。
以生產汽車電子零組件及電動工具機的車王電子雖然四年前已在大陸寧波設廠,但台灣的工廠仍是獲利的主要來源。蔡裕慶自豪地說,「公司94%的營收來自於台灣,大陸只占6%。」
面對同業紛紛調降財務預測,蔡裕慶說,儘管今年的財務預測比較保守,但他有把握今年的獲利總額比去年還高。
蔡裕慶的自信來自於新台幣貶值造成匯兌的收益及管理的升級。蔡裕慶表示,車王運用科技的速度比別人快,台灣五百五十名員工,幾乎每人都有一部電腦,資訊化的應用大幅提升了公司的效率。他說,車王生產線上需要兩萬多種零件,但車王採購部門從1984年到現在一直都維持三個人的編制,靠的就是資訊化的管理。
「不能把短期的低潮當做長期的谷底,」因此蔡裕慶表示,「愈是不景氣,愈需要逆勢操作,加強市場、產品及客戶的投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