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美國Qualcomm公司剛推出了一項無線通訊系統新標準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分碼多路進接),陳衛與徐廣涵兩個大陸留學生私下討論,認為他們有實力與Qualcomm一較長短。
這對於一向講求產業自主的中國政府而言,不啻是一大鼓舞。於是在中國郵電部以及矽谷華裔創投業者的750萬美元的初創投資(Angel investment)資金挹注下,在德州成立了Cwill通信,隨後再與郵電部合資的方式在北京成立了北京信威通信公司,開始挑戰世界移動通信業巨頭的任務。
北京信威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衛是重慶大學計算機系畢業,1985年公派赴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曾在美國摩托羅拉幹過部門經理,他與徐廣涵(北京信威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創辦人)分別致力於無線通訊(Wireless)及智能天線(Smart Antenna)的研究。
中國人的3G標準
在五年的研發過程中,中國曾派出了六十名的工程師,赴美國參與這項第三代行動電話新標準(TDS-CDMA時分同步碼分多址接入)的研發。研發技術成熟後,2000年1月信威將這項新標準技術,移轉給隸屬於信息產業部(原郵電部)的郵電科學院。
除了中國政府的背書外,還需要尋求國際廠商的支持,不過在向各國著名電信廠商遊說的過程中,卻因為易利信、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等,都已經採取了其他標準,而吃了閉門羹。
不過就在國際電信聯盟規定提議新標準的截止期限前,TDS-CDMA標準激起了德國西門子的興趣,雙方隨即簽訂合作協議。
2000年5月5日國際電信聯盟(ITU)大會上正式通過第三代行動電話(3G)的三大主流標準,分別是:由易利信、諾基亞歐洲公司提出的WCDMA、及美國Qualcomm北美公司提出的CDMA2000、和由信威移轉給中國郵電部的TDS-CDMA。
至此中國行動通信技術已足以與歐美國家分庭抗禮,儘管陳衛認為,第三代行動電話技術及市場都還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項技術,將使信威在未來隨著市場發展,坐收專利權利金。
信威這家具有「矽谷血統」的合資公司,終於獲得在中國市場立足的保證書,而以SCDMA(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同步分碼多路進接)無線接入系統為基礎的相關研發成果並且正式進入商轉階段。
信威自行研發的主要產品SCDMA無線用戶環路系統,主要運用在便攜式電話(一種類似PHS的小範圍的無線通訊)、無線無源可移動公用付費電話、用戶固定台、無線基站等產品上。
便攜式電話將成主流
陳衛表示,便攜式電話,具有行動電話的功能,卻只需要一般市話的費率,將成為中國大陸通信市場的主流,並改變目前大陸行動電信市場的結構。他估計,大陸全年將有140億人民幣的市場空間。
一直到去年,信威相關產品都還停留在試驗及入網階段,仍處於虧損狀態,今年營收已有2.5億元人民幣,將可損益平衡。陳衛保守預估,明年信威的營收將增加至30億元人民幣,爆增十多倍,占便攜電話市場的30%。信威總經理陳衛說,「我最近每天電話接不完,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客戶簽合同。」
北京信威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最近緊鑼密鼓為上市工作做準備。3月8日與AIG、高盛、Vertex、Cisco等投資銀行、創投業者舉行投資研討;3月9日完成股份制改造,北京信威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北京信威總經理陳衛說,「北京信威將在今年第四季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目前北京信威公司是由郵電部控股的大唐電信、美國信威(Cwill)合資成立的公司,大唐電信控股55%,美國信威持股30%,其餘則是員工持股及部分風險投資的股份。
陳衛表示,中國目前還正在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北京信威的運作,其實是在政府資源基礎上,與效率低的政府機構合作,建立起合理高效能運作。他說,技術本身並不困難,困難是如何在中國這個還不健全的市場下,建立一個商業模式。
因此在公司管理上,陳衛採取美式作風。以高於一般外商的行情聘用員工,員工並享有股票選擇權,及高額的研發獎金。但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從上午八點半到晚上八點半。
陳衛表示,大陸優秀的人才很多,但在電信這塊新的領域裡,有經驗的人才畢竟有限,為留住人才,避免外商挖角,必須採取非常手段。
北京信威這家有著美國「矽谷血統」的中國公司,經過五年在中國市場的運行,終於將在香港上市。
陳衛表示,由於大陸資本市場的運作還不夠健全,風險投資沒有退出機制,在1995年以前,根本沒有真正所謂風險投資(台灣稱做創業投資)。他說,「信威的成功,象徵的是我們找到一個風險投資可以在中國運行的商業模式。」
陳衛說,當初在美國創業時,透過研究教授認識了在矽谷甚具名聲的創投家陳五福,並獲得陳五福及中經合創投資金的挹注。他說,「陳五福是一個理性(reasonable)的人,他在創業上給了我們許多的建議。」
陳衛表示,當初毅然返國創業,主要是受到台灣十年前的經驗影響。他說,「大陸的科技產業發展正在走台灣十年前的路,台灣現在就是大陸的未來。」(蕭維文、江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