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險保費調漲消息沸沸揚揚吵了大半年,趕在年底前搶買一張,究竟是賺?是賠?更多小資族跟上這波搶購潮,但到底哪些族群適合買儲蓄險?三大觀察重點,幫你守住荷包、不花冤枉錢。
「儲蓄險要絕跡了」「明年儲蓄險恐漲三成」這些行銷話語,成功在保險市場發酵逾半年之久,更逼著金管會不得不提早曝光:明年的壽險責任準備金利率(以下簡稱責準利率)。
金管會往年都在11月公告隔年元月1日開始適用的責準利率,提供壽險業者收取保費後,為提存準備金的依據。今年卻提早在10月23日曝光,所有幣別責準利率全面調降,國人最愛的新台幣、美元、人民幣三種幣別保單,分別降一碼(0.25個百分點)。
這是否意味著,從明年元月1日起,市場上較為優惠的儲蓄險就會絕跡?
就有壽險業者推估,儲蓄險調降責準利率,且提高死亡保障比例,2020年元月1日起,儲蓄險保費漲幅最高將達到三成。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圖/金管會23日宣布,明年所有幣別責準利率全面調降。
保費與責準利率無關,視保險公司提存能力與商品設計
既然明年的責準利率已調降,保險公司必須為未來保險給付作提存準備,就要依據法定的「責準利率」來折現計算。假設有一張保單10年後,保險公司要給付100元,因明年責準率調降0.25%,保險公司就要再多提存25元,導致保險公司財務壓力劇增。
另外,保險公司收取初年度保費,再扣除費用率、佣金等必要費用後,可能出現不足以提存準備金的情形,因此市場才會出現「責準利率調降將導致保費調漲」的傳聞。
其實,具有精算師資格的公勝保經戰略長李正偉解釋,責準利率與保費並無絕對必然關係,究竟責準利率要不要反映到保費,由各家保險公司決定,同時也跟商品設計有關。
根據李正偉的觀察,並非責準利率調降後每張保單都會調漲保費,確實有部分保單受影響,但有些商品的保費明年仍維持與今年相當的水準。
所以儲蓄險保費調漲的真相是,必須看保險公司提存準備金的能力,如果保險公司提存能力不足,保費自然會上漲。
年底前搶買儲蓄險?務必檢視自身資產配置合乎適切性
儲蓄險以打敗定存聞名,又稱「類定存保單」。該險種保障額度低,但保險公司會於保戶繳費期滿後,返回一筆錢,吸引不少民眾搶進。「強迫儲蓄、百分百保本」的觀念,也讓更多小資族將其視為存錢新法寶,這一張保單已被鍍金成「理財工具」。
為回歸保險的保障本質,金管會以政策引導業者調整商品結構,除強化保障範圍,更要求少賣儲蓄型保單,也意味這張保單未來恐無法施展長期累積的複利效果。
那未來儲蓄險是否仍具有理財特性?公勝保經發言人郭莉芳認為,好壞評斷得檢視民眾的資產配置,無法一體適用。
從「年齡投資法」的簡易通則作為民眾資產配置說明,用「100扣除實際年齡」即是高風險屬性資產的配置比重,若是25歲小資族,應布局75%的高風險資產,另外25%配置保守性資產。
郭莉芳建議,小資族應善用年輕人有承擔風險的優勢,選擇更多元的理財工具,將資金由儲蓄險移轉至其他高風險投資工具,同樣落實長期投資的觀念,與其選擇儲蓄險,不如挑選可配置多檔基金的ETF,更能創造出不同投資組合與報酬率。
圖/公勝保經發言人郭莉芳表示無法斷定儲蓄險好壞,得看民眾自身資產配置,無法一體適用。取自郭莉芳 X 理財講堂臉書
她舉例,若不懂個股沒關係,還有元大高股息ETF,也就是外界所說的「0056」。該檔基金從前一年度台股企業中挑出高於平均殖利率的30家企業來投資,平均含息年化報酬率高達8.67%,大幅勝過高利儲蓄險。
不過,投資一定有風險,假若民眾承受不住台股波動,損失100元、1000元就覺得心疼,「只好回頭買儲蓄險吧。」她笑說。
反觀中老年人,因年紀大無法承受高風險波動,且正值為自己打造未來退休養老金的時候,不建議將積蓄投入高風險產品,反而可透過儲蓄險作穩穩的存錢。
郭莉芳認為,個人資產應隨著年紀增長做適性調整,每年重新盤點自身資產,而非年輕時便將大筆資金丟入儲蓄險,應想方設法找出最有力且能創造長期複利增值的理財工具,比急於買張儲蓄險更重要。
投保三建議:跨公司保單比較、重視附加功能、衡量財務狀況
過往多數人挑選儲蓄險,會透過宣告利率高低作為判斷,也有人從高預定利率找起,主要看上宣告利率不得低於預定利率的特性,但這些判斷方法明年恐無法適用,因兩者在未來都會受利率調降影響。
若想趁年底選購儲蓄險,郭莉芳建議,應從同質性商品、同樣年期等條件蒐集跨保險公司保單,從中挑選內部報酬率(IRR)較高的儲蓄險。這類資訊不會揭露於保單文宣或條款,民眾可透過網路、業務員、保經代協助。
其次,隨著儲蓄險保單設計多元,郭莉芳表示,可參考具有附加功能的儲蓄險,例如市面上有販售涵蓋失能險的儲蓄型保單,且這些保單擁有豁免保費條件,一旦發生事故,無須繳納保費,還能申請失能理賠,不僅具備儲蓄險理財特性,也兼顧人身保障。
第三,由於儲蓄險的保費不便宜,郭莉芳提醒,購買前應先衡量自身財務能力,務必確保閉鎖期間內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否則繳不出保費,中途提早解約,不僅虧錢,也喪失長期儲蓄的功能。
圖/對小資族而言,儲蓄險被視為存錢新法寶,但還是要先衡量財務狀況,否則繳不出保費。達志影像
金管會預告期掀起銷售歪風,儲蓄險投保前要審慎思量
金管會於今年5月預告,將大刀闊斧整頓儲蓄險亂象,結果「預告期」,讓國內保險市場亂上加亂,保險通路使出各種花招,盡全力拚業績。
「還在猶豫嗎?晚了,你就買不到了,買起來!買起來!XX人壽為你規劃好的理財方式。」立委王榮璋日前於立法院財委會上,大聲念出保險公司網路銷售說帖,引起在場所有人莞爾一笑,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聽完也頻頻搖頭。
銀行通路為了不踩勸誘紅線,在金管會宣布後隔日,以剪報形式大辣辣放在分行櫃檯,縱使行員不說,客人前來辦業務都會看得見。
有行員私下透露,明年保費調漲,要主動開口詢問客戶有無儲蓄需求,將朗朗上口的儲蓄險文宣內容覆誦一遍。看似窩心的貼心服務,其是就是為衝業績賺佣金,
偏愛儲蓄的台灣民眾,在金管會一聲令下後,以及保險通路不斷遊說下搶買儲蓄險。外商壽險公司高層語重心長說,台灣人愛存錢不是壞事,應趁政府整頓時,好好檢視自己的投保習慣,不要一味拉高儲蓄比重,等出事才發現手頭一堆保險,實際保障卻少之又少。
郭莉芳建議,與其趕上今年底買一張儲蓄險,不如先建立自身風險管理的正確觀念。至於她自己會不會買?「商品永遠是中性,只有適不適合自己的商品。」她總結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