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企業界唯一不變的似乎就是變。每一個層面都發生變化,從整個產業的結構,到企業和顧客互動的方式,到每一個組織裡進行日常工作的方式,無一不在改變。為了因應這樣的變局,許多經理人和管理學家都高舉雙手,宣稱我們已進入一個全然不確定的年代。他們說,經營事業變得如此複雜,嘗試預測未來只會徒勞無功。規劃策略是傻瓜的行徑。最佳因應之道就是盡量保持彈性,期待自己能夠在亂局中求生。
上述的觀點有些部分說得沒錯。企業界已經變得比過去複雜得多,而現在,調整、應變的能力就和預測、行動的能力一樣重要。但是,我們不同意上述觀點背後的假設,它假設這些變化都是一些隨意產生、互相沒有關聯的事件,因此無法預測。我們曾研究過許許多多在企業界發生的變化,結論是這些變化都來自相同的原因,那就是各種網路裡情報(intelligence)的本質。簡單地說,資訊的數位化,結合了電腦和通訊科技的進步,已經根本地改變了網路運作的方式,無論是人際的網路或科技的電腦網路都是如此,而這個變化對於整體經濟裡的工作如何進行、價值如何創造,正帶來深刻的影響。網路情報(network intelligence)就像是能協助人們瞭解古埃及文字的羅塞達石碑(Rosetta Stone),可以讓高階主管和創業家們解釋這些塑造企業未來的變化現象。
網路情報的演變聽起來似乎是個極為抽象的主題,但是它的涵義卻很切身而具體。從戴爾電腦公司到AT&T、到許許多多的網路企業,許多高科技公司的未來都取決於他們是否夠瞭解網路情報裡的變化,並針對這些變化採取對策。即使你們公司與通訊或電腦產業並非直接相關,也無法避免網路情報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在高度網路化的世界裡,網路情報的位置和流動性,都直接影響企業如何組織員工、行銷產品、管理資訊,以及如何與策略伙伴合作。「網路即電腦,」昇陽公司提出的這個口號家喻戶曉。我們則要進一步地說:網路即經濟。
網路裡的情報
讓我們先從一些基本的定義開始。網路是資訊的管道;它可以簡單的像是用一條線把兩個馬口鐵罐子綁在一起,也可以複雜如網際網路。網路裡的情報指的就是它的功能性(functionality)——它分送、儲存、組合或修改資訊的能力。一個簡單的類比式網路被認為是「笨拙的」,例如上述的兩個馬口鐵罐子;它只是一個傳送資訊的管道,無法提高資訊的價值。一個複雜的數位式網路則是「聰明的」,例如網際網路;它可以用許多方式來加強資訊的效用。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資訊時代的經濟裡,加強資訊的效用就等於創造經濟價值。情報所在之處,即價值所在之處。
隨著近年來網路科技持續進步,網路情報的位置和流動性都產生戲劇性的變化。(見二一七頁表一「情報移動的兩種模式」。)若能瞭解產生這些變化的模式,就能獲得很有價值的深刻知識,瞭解產業間和企業間的經濟價值如何變化移動。當別人只能被動因應時,這種知識能夠協助你主動出擊。
情報的分解(decoupling)。網路不存在時,情報是靜態的;只能在情報當時所處的位置上就地取材應用。如果需要用到不同種類的情報來完成一項工作,那麼就必須把這些情報都集合在同一個地點。例如,未連上網路的個人電腦,就必須要擁有能夠處理、儲存、顯示那些為了完成許多不同工作所需的所有情報。但是,和使用者互動所需要的前段流程情報(front-end intelligence),和處理、儲存資訊所需要的後段流程情報(back-end intelligence),兩者的性質差異很大。使用者希望電腦很容易使用,便於攜帶,很有彈性,而且可以按照個人需求來調整。但在這樣的情況下,這部電腦還必須功能很強,可靠性很高,而且很容易維護。要能夠處理這兩種不同的情報,電腦的設計上就必須有些折衷妥協。例如,膝上型電腦若要輕巧好攜帶,就不能配備功能最強的微處理器、可擴充插槽的主機板、或容量很大的硬碟機。
不過,個人電腦如果連上網路之後,就不再需要把不同種類的情報都集中在同一個地點。前段流程的情報可以和後段流程的情報分開。後段流程的情報不必複製儲存在每一部個人電腦裡,改為集中整合,儲存在功能強大、有效率、可靠的網路伺服器裡。而前段流程的情報也不必具備基本的處理資訊功能,因而更能符合特定使用者和特定工作的需求。個人電腦可以從一個什麼都懂,但什麼都不精的單一機器,變成一組各有專精的小型電子工具。
更廣泛地來看,現代的高速網路把後段流程情報和前段流程情報推向不同的方向發展,並且是朝著網路的兩端。後段流程情報深植於網路核心部分那個大家共用的架構(infrastructure);前段流程情報則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分散存在於網路的邊緣部分,也就是使用者那裡。而由於價值是隨情報而來的,因此網路的核心及邊緣這兩端成為潛在獲利的主要來源。網路的中間部分逐漸空洞化,變成一個「笨拙的」資訊通道,不太可能創造價值。而且,隨著價值的分散化,朝向網路的兩端移動,企業和競爭也隨之分散化發展。過去的組織把不同的部門組合在一起,每個部門都要進行後段流程的資訊處理和前段流程的客戶管理;現在組織則將電腦架構和客戶管理這兩項業務分開,兩者的功能和策略都不一樣。(見二二○頁「網路時代的價值趨勢」一文。)
情報的移動。在網路的世界裡,情報是流動的,而且是模組化的(modular)。一個單位一個單位的情報就像大氣中的分子一樣自由漂流,一旦需要解決某個問題時,這些情報能夠隨時隨地暫時組合在一起。以SETI@home為例,這是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為了探測外太空生物而進行的一項計畫,他們把全球最大的望遠鏡——位於波多黎各的亞列思波望遠鏡——接收到的無線電波訊號轉換成三十三萬個位元組的許多「工作單位」,然後透過網際網路傳送到全世界各地的個人電腦。每一名個人電腦的使用者都把他們不使用電腦的時間捐給這項計畫,也就是說,當他們不用電腦時,他們的電腦就可以分析這些資料。這項計畫自1999年5月開始進行,一年後,全球兩百二十六個國家裡的兩百多萬人提供了總計二十八萬年的電腦運算時間來分析那些資料。SETI@home的運算能力總計約每秒12兆項浮點運算,是全世界最快的超級電腦的四倍。網路使得全球各地的數百萬部電腦特地為了這項計畫而組成一個系統,結合這些電腦裡的情報,而擁有強大的運算能力。
情報的流動性對於組織有深刻的意義。不同的企業經由網路連結在一起,就可以很容易地結合他們的能力和資源,組成一個暫時性的聯盟,以爭取某個特定的商機。隨著這類「隨時組合,立即可用」式的企業日益普遍,價值從那些擁有情報的企業,轉移到那些能夠協調整合情報流動和組合的企業。換言之,管理互動關係比執行具體行動更能賺錢。這說明了像思科和惠普之類的企業為何要轉型為情報的中樞,協調管理一個由通路商、供應商、客戶所組成的網路裡的各種互動關係。思科和惠普把製造服務商(例如Solectron和Flextronics)的業務流程,和通路商及客戶的業務流程結合在一起,以便協調管理他們的商業網路中各項資訊的流通。因此,他們能夠取得這個網路所創造出來的大部分價值,這就像是交響樂團的指揮,而聽眾的掌聲大部分是給指揮的。
就像情報的分解必須要靠一個可靠的高速網路,情報的移動也需要共同的語言。資訊的交換若沒有一個普遍共用的協定,各個單位的情報之間就無法交流與合作。例如,不同設備之間的情報傳輸需要藍芽(Bluetooth)和吉尼(Jini)之類的設備間通訊協定。網際網路和無線通訊設備之間的情報傳輸需要無線應用協定(Wireless Applications Protocol,簡稱WAP)之類的協定。而「隨時組合,立即可用」式的企業網路組織,則必須廣泛採用一些定義產品和流程的協定,例如可延伸標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簡稱XML)。這類網路標準的發展,對於未來企業的面貌將會有很大的的影響。
重塑產業
情報的分解和移動,正在改變許多大型產業的競爭態勢。毫不令人驚訝的是,在以網路為基礎的產業如通訊業裡,所受到的影響非常大。傳統的電話公司當年在鋪設類比式系統時,必須把許多不同種類的情報結合在一起,包括處理、傳輸以及用戶功能等,然後放在網路的中間地帶。他們的線路必須是智慧型的,因為用戶端的設備不是智慧型的,只是一個簡單的轉盤撥號式電話。但是以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ol,簡稱IP)為基礎的數位式網路興起之後,舊有的類比式網路成為電話公司龐大而昂貴的沈重負擔。由於目前情報可以深植在位於網路核心的伺服器、軟體和智慧型設備裡,同時也可以放在網路的邊緣部分,因此網路的中間地帶可以是、也應該是「笨拙的」,中間地帶只需要快速、可靠的傳輸通道,加上一點分配傳輸路徑的智慧即可。
對於AT&T之類的電信服務供應商而言,這種變化就像是一種死亡威脅,這些業者的營收大部分來自語音和數據的傳輸。當傳輸變成一項商品,長途電話的費用就直線滑落。像Dialpad和Go2Call之類的新創公司,甚至透過網際網路提供個人電腦與電話之間的長途通話服務。電信真正的價值正轉移到網路核心和邊緣的各個端點。在核心的部分,基礎設施供應商獲得豐厚的利潤,例如昇陽、思科、北方電訊、朗訊等。而在網路邊緣的部分,像雅虎、InfoSpace、美國線上、Phone.com之類的公司,創造價值之道在於控制使用者介面,以及顧客關係的管理。甚至在新興的寬頻和無線通訊方面,服務供應商將很難只靠提供上網的接續費用來賺錢。他們必須提供具有附加價值的基礎設施服務,例如主機代管、系統整合以及網路維護,或者他們也可以設法針對透過他們的網路所進行的交易收取佣金。
電腦市場也經歷類似的變化。過去設定在電腦裡面的功能,或者以套裝軟體形式出售的功能,現在都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來提供,就像電力公司透過輸電線路來供電一樣。正如同企業和消費者不再需要擁有自備的發電機,很快地他們也不必擁有自己的電腦軟硬體設備。現在消費者已經可以使用雅虎的伺服器來儲存他們的電子郵件、行事曆、通訊錄、數位相片、數位錢包、傳真、數據檔案。企業現在也可以向服務供應商以外的來源,視需要購買可用於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管理、會計、以及薪資發放等各種應用軟體。
顯然這個趨勢對於傳統的軟硬體廠商都有很深刻的意義。如果他們要朝創造價值的方向發展,就必須從產品銷售公司轉型為服務供應商,或者把他們的業務重心由以銷售產品給最終用戶為主,轉為銷售給大型基礎設施供應商,例如雅虎和Exodus。目前致力於企業改造的戴爾電腦公司,同時採取上述兩種方式。2000年2月,戴爾電腦宣布一連串的行動方案,稱為「戴爾E Works」,目標是擴大營收的基礎,而不限於傳統的硬體業務。現在,戴爾電腦的代管主機服務部門透過網際網路來銷售企業用的電腦系統和儲存系統,並擴大電子化諮詢服務和主機代管的服務。他們也擴大客戶基礎,包括網路服務供應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簡稱ISP),以及主機代管的公司,這些公司把電腦的運算能力當作像水電之類的基礎設施一樣。他們轉型的種種努力中,還包括降低對視窗作業系統的倚賴,增加對Linux作業系統的支援,Linux更適合應用在基礎設施式電腦公司所採用的那種性能較強的伺服器上面。這些新的行動方案已經開始展現成效。2000年7月28日為止的那一季,戴爾電腦這些屬於硬體之外的業務營收較前一年同期成長了40%,占全公司淨收入的16%。
重塑企業
情報的移動不僅對產業造成影響,也對企業內部造成影響。許多組織內部的中階管理階層縮小了,正好是中間地帶空洞化的的另一個例證,而情報則朝向核心(在此指的是高階管理階層)和邊緣(基層員工)移轉。在功能強大的數位化網路、以及簡單易用的合作式工具如電子郵件、群組軟體、企業內部網路等出現之前,大型組織內部很難溝通訊息。因此需要靠很多中階主管來包裝整理這些資訊,並在高階主管和基層員工之間傳遞資訊。但現在人們都已經用電腦連線,資訊和情報可以更完整地傳送出去。如此一來,中階主管傳遞資訊的功能就變成多餘的了。就像電信網路可以讓傳輸的管道變得「笨拙」,但核心和邊緣等終端的部分卻具備豐富的情報,同樣的,組織也讓高階主管透過一個「笨拙的」資訊網路,直接與基層員工溝通。領導權和策略集中在高階主管的層級,而採取行動和做決策的能力則移轉到組織邊緣的基層員工。現存的中階主管所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重新界定他們做為協調者、督促者、組織者、指導者的角色,也就是該如何提供新的組織情報。
情報的移動也會對組織造成其他的影響。企業的各項職能不再集中於各自獨立的部門裡,而是日益變得更加分散、更加模組化。網際網路讓在地理上分散各處的個人和團隊能聯合起來,共同解決客戶的問題,或者迅速回應市場商機。例如,一家公司可以把研發部門設在矽谷,工程部門放在印度,製造部門設在中國,客戶支援部門則在愛爾蘭。這些四散各處的部門隨時透過網路來互動,而不是透過一個成本高昂、行動緩慢的龐大管理幕僚群來進行互動。事實上,現在如果談公司的「分散式能力」,而非「核心能力」,可能更有意義。(見二二四頁「公共部門的網路情報」一文。)
這種彈性合作也在改變企業和企業之間的互動。在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企業間所共用的資訊架構,就可以觀察到這類的彈性合作。例如,直接競爭的對手正逐漸合作,一起分享供應鏈的平台,他們的作法是組成Covisint(汽車業)、Envera(化學業)、Transora(食品包裝業)之類的聯盟。類似的彈性合作也可見於企業的部門和責任劃分方式,例如聯邦快遞公司的訂單追蹤系統,以及奇異公司的可消耗式供應訂單系統之類的模組,其他公司也可以購買這些模組,應用在他們自己的業務上。更進一步,若能夠把散布在許多不同公司裡的功能,很有創意地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組成很複雜的虛擬企業。一種全新種類的軟體正逐漸興起,能夠用來整合這類「隨時組合,立即可用」的組織,開發這類軟體的公司包括Bowstreet、G5 Technologies、惠普等。這類軟體採用通用的協定,如XML,來撰寫各項業務流程的程式,使得不同公司裡的流程也能視需要而很容易地結合或分解。
真正瞭解情報移動如何改造企業的公司,往往更能夠善用網際網路的力量。雅芳公司就是一個好例子。雅芳為了因應網際網路的興起,而在1997年首次採取因應行動,設立了一個網站,直接銷售化妝品給消費者。那個網站並沒有創造太多業績,只占該公司1999年總營業額的2%,更重要的是,對該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也就是該公司五十萬個獨立銷售產品的會員而言,那個網站對他們似乎是很大的威脅。
現在,雅芳正在重新思考他們的網路策略。他們正在規劃成立一個能夠為每一個業務代表建立「個人入口網站」的網站。這些業務代表將能利用這個網站來下訂單、追蹤訂單、取得最新的產品資訊、分析顧客的購買模式。事實上,這個網站將會成為每一名業務代表共享的「後段流程部門」。在此,我們再度看到資訊架構裡的情報朝核心(雅芳)流動,而有關顧客的資訊則移轉到最能夠針對使用者需求來運用之處(也就是邊緣部分,業務代表那一端)。整合資訊架構為雅芳帶來一個很重要的好處。該公司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業務代表的流動率很高。業務代表往往是兼差性質,因此常會來來去去,有時做有時不做,當他們離職時,也隨著失去與顧客的關係。現在,雅芳首次能夠把有關最終顧客的資訊都集中到公司裡。即使業務代表離職之後,這些資訊仍能保存下來,並且很容易就能移交給新的業務代表。
那麼雅芳會如何處理現有的這個電子商務網站呢?這個網站將只限於銷售該公司六千項產品中的五百項。想購買這五百項以外產品的消費者,會被告知應找當地的雅芳業務代表,這些業務代表會親自去拜訪這些顧客。如此一來,這個網站就不會威脅到業務代表,反而能支援他們。
從情報的移動中獲利
網路情報的分解和移動除了會改變企業現有的運作方式之外,也創造了一些很誘人的新商機。能夠前瞻思考的企業開始採用四種策略來掌握情報移動所帶來的機會(見頁表二「從情報移動中獲利的四種策略」:
套利(Arbitrage)情報可以放在網路上的任何一處地點,因此企業往往有很多機會把特定種類的資訊移往維護成本較低的新地點或國家。這種套利策略對於可透過網路來進行的人力密集式服務項目特別有用,因為各個地區的人工成本往往差異極大。例如,PeopleSupport在馬尼拉設有一個很大的中心,針對公司位於美國的顧客提供立即的線上服務。身處遠方的服務人員所擁有的情報,透過網際網路傳送到美國,使得該公司能夠善用菲律賓和美國之間的人工成本價差。套利策略也可以用於其他人力密集的服務,例如市場調查、交易處理、後段流程支援。位於印度半島、東歐和拉丁美洲的國家提供豐富的低成本人力資源,而像印度這樣擁有大量說英語人口、技術優良的工程人才的國家,能夠提供工程方面的特殊服務,像是軟體開發、工程設計、建築設計、統計分析。
集合(Aggregation)隨著情報的分解,企業有機會把之前四散各處的各個專屬架構裡的情報,整合成一個透過網路傳送、眾人共享的大型架構。例如,位於加州太陽谷市的響雲公司(Loudcloud)就是採用集合策略的基礎設施式的公司。響雲公司把經營網站所需的各種情報轉化為一組服務項目,統稱為「情報之雲」,以提供電子商務公司所需的「速成」架構。其中的每一種情報都是獨立的服務項目,包括「資料庫之雲」(儲存服務)、「應用伺服器之雲」(資料處理服務)、「示範之雲」(測試服務)、和「電子化服務之雲」(應用軟體)。「情報之雲」的各項服務由Opsware系統來協調安排,Opsware是一個操作環境,能夠自動化處理各種工作,例如容量擴充、規格制定、提供服務、軟體更新。
耐吉公司(Nike)採用響雲公司的服務來應付雪梨奧運會期間耐吉網站爆增的流量。Opsware讓耐吉能夠暫時提高所需要的電腦處理能力,而且在這段期間內能夠隨時視需要而增強,使得耐吉免除了增購設備以增強電腦功能的那些複雜工作和費用。隨著耐吉網站的流量增加,耐吉可以使用更多的伺服器和儲存容量,奧運會結束後,網站的流量隨之減少,Opsware就撤消了那段時間增加供應的電腦服務。響雲公司向耐吉公司收費的方式就跟水電等基礎設施公司一樣,根據他們實際使用服務的量來計費。
重新連結(Rewiring)情報的移動讓組織可以和許多不同的合作對象更緊密地協調安排流程。本質上,執行這項策略必須要建立一個資訊網路,讓所有的合作對象都能連上這個網路,並且設定一個資訊交換的標準,讓大家都能溝通交流。以新創公司e-Trak為例,他們重新連結資訊鏈,以進行違規停車的拖吊作業。在他們的拖吊作業程序中,位於拖吊地點的警察、警察局的調度員、拖吊公司、拖吊公司的司機之間,必須進行一連串複雜的互動。傳統的作法是由警察用無線電和警察局的調度員聯絡,調度員再打電話給各家拖吊公司。接著,拖吊公司用無線電呼叫司機,要求他在待拖吊的區域找一輛適合這次任務的拖吊車。找到拖吊車之後,拖吊公司向調度員確認,調度員再向警察確認。這樣一個毫無效率的程序非常費時,在這段時間內,警察不得不留在待拖吊車輛的附近。
E-Trak公司建置了一個資訊網路,把執法單位和拖吊公司連結起來。警察利用無線電或可攜式的顯示器連上這個網路,要求執行拖吊。拖吊的訊息傳送到e-Trak的系統,這個系統利用一個資料庫,根據地點遠近和拖吊車是否有空這兩項標準,自動選擇出最適合的拖吊公司。被選中的拖吊公司透過辦公室裡的e-Trak終端機接收到拖吊的資訊之後,就透過無線電、電腦或呼叫器來聯絡司機。這套e-Trak系統讓執法機關回應警察提出拖吊要求的時間,從三十分鐘縮短為十分鐘,使得他們在不增加人手的情況下,處理的拖吊案件增加了一倍。
重組(Reassembly)另外一種中介性的新興公司創造價值的方式是,為顧客集合、重組、排列各種不同的情報,形成為顧客量身打造、具有一致性的套裝情報組合。Yodlee就是這類公司,這家新創公司發展出一種技術,能夠把來自網路上不同地方的資源整合起來,整理出摘要,集中放在一個網站上。使用者只要點一下滑鼠,就可以得到各種不同的個人資訊,包括銀行結餘金額、旅遊訂位訂票資訊、投資、電子郵件、購物、帳單、行事曆,而且可以用個人電腦、手持式設備、或者可上網的手機來使用這項服務。Yodlee的這個平台也可以在不同的帳戶、服務、平台、設備之間,安全且巧妙地傳送個人資訊,以便讓不同的情報互相交流。例如,當具備上網功能的手機接收到氣候惡劣的訊息時,就會自動撥號詢問所訂的班機是否可能會延誤。
經理人該做什麼
情報的移動為不同的公司帶來不同的挑戰。如果你們公司想要預做因應,第一步就是實實在在地進行一些分析。首先,定義你們公司的情報指的是什麼。參考「網路情報的各種層面」一表(見表三),列出你們公司裡存在的各種情報。不只考量存在於應用軟體、資料庫、電腦系統等真實物體裡的情報,也要考量存在於員工的技能和知識裡的情報。接下來要問的是,情報存在於組織的哪些區域。這些情報是根據地理位置、業務種類或是客戶別來組織編排的?然後,假設你能夠把所有的客戶、員工、業務流程、交易合作伙伴都連結成一個完整無缺的網路,擁有無限的頻寬,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再問問看你們公司的情報應該放在哪些地方?現在存放情報的位置是最佳的地點嗎?
思考一下情報分解的模式。你是否退而求其次,把最適合集中化處理的情報和最適合分散處理的情報放在一起?把你們公司想像成一個有核心(後段流程)、有邊緣部分(前段流程)的網路。在後段流程,你是否能把不同業務單位共同的流程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內部的「基礎設施公司」?你是否能夠把公司內部的一些業務流程外包給外面的基礎設施公司,以便把原屬特定用途的架構轉變為共同的架構?在前段流程的部分,你是否能夠讓你的客戶、銷售人員、和通路商都可以直接使用、處理情報,好讓他們能夠針對本身的需求來自行設定自己所需要的情報?
思考一下情報移動的模式。是否可能很有創意地連結、結合、塑造原本各自獨立的情報資料庫?按照你的客戶執行各項業務的順序,來重新構思你的業務。想想看,在支援客戶各項業務所需的各種資訊流之中,存在哪些缺口和漏洞。目前你做事的方法是否很耗費時間和人力?而且,只要取得正確的資訊,這些事情都可以很輕易地改用電腦來自動化地執行?想想看,是否可能為你們公司所有的合作廠商建置一個單一的網路,以便重組你們的各個資訊鏈。思考採用何種方式,能讓客戶更省時省力地集合、重組來自不同地方的各項資訊。
一旦你瞭解情報移動能為你們公司帶來什麼影響和效果,你就更能夠在這樣一個混亂多變的時刻,規劃出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策略。策略本來就是要能夠在一連串創造價值的活動中,找出一個正確的位置,這個位置讓你能夠控制利潤的流向,而不是由你的競爭對手來控制。這一點從未改變。改變的是價值鏈本身。價值鏈愈來愈以網路的形態出現。(Mohanbir Sawhney是美國西北大學的電子商務及技術的講座教授,兼凱格管理研究院的電子商務及技術組負責人﹔Deval Parikh是PRTM公司矽谷分公司的管理顧問。)
網路時代的價值趨勢
在網路的世界裡,每一個人和每一項事物都互相連結,而經濟價值的運作模式和傳統的世界很不一樣。以下是四項價值趨勢,所有的企業在數位經濟中為自己定位時,都應該瞭解這些趨勢。
各端點的價值。多數的經濟價值將會在網路的各個端點產生。在網路的核心部分,也就是離使用者最遙遠的那一端,共有的、規模龐大的功能將會整合在一起。在邊緣部分,也就是離使用者最近的那一端,則是以最能符合客戶需求的方式和客戶連結。這項趨勢不但和科技的網路如網際網路有關,也和有合作關係的企業所形成的網路有關,甚至也和企業內部的人際網路有關。
共有架構裡的價值。電腦架構裡的各項組成元素,過去分散在不同的設備、不同的組織部門、不同的企業裡,現在則集合在一起,像水電等基礎設施一樣地運作。共有的架構不只會以基本的運算和資料儲存這兩種功能的形態出現,也會採取共同業務功能的形式,例如,訂單處理、資料儲存和傳送,甚至包括製造和客戶服務。
模組化的價值。設備、軟體、組織功能、業務流程將會被重組為一個個範圍明確、獨立的模組,每一個模組都能迅速且完美無缺地和其他的模組結合。如果能創造出可以應用在許多不同價值鏈裡的模組,而且能夠適用的價值鏈愈多愈好,就能創造價值。企業和個人都希望盡量廣泛發揮運用他們的能力,而不是把他們的能力當作獨家資產來保護。
協調的價值。當模組化盛行時,協調運用各個模組的能力就會成為最有價值的商業技能。商業界的競爭多半是為了取得和維持在某個價值鏈或某個產業中協調者的角色。
公共部門的網路情報
網路情報的移動不只影響企業,也影響公共部門的各項活動,例如政府、國家安全、教育。政府的挑戰將是,廣泛利用電子化的網路,尤其是網際網路來提供民眾各項資訊和服務,作法更多元化、更個人化。牢固的政府官僚體系將會瓦解,產生新形態的分散式政府。網際網路應用在公家機關的方式,在開發中國家將會出現許多極有創意的作法。例如,擁有七千萬人口的印度安德哈省,在很瞭解科技的省長奈都(N. Chandrababu Naidu)領導下,推出一個「電子化政府」系統,民眾可以利用家中的電腦和公共的網路小站,連上這個系統來繳稅和各種費用,申請執照和許可證,參加政府的各種會議。
國防單位也必須徹底改造自我,以適應數位化時代,在數位化時代中,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往往分散在恐怖分子遠在國外採取的各個行動「模組」,而不再集中在少數強權國家。(美國中央情報局也許會改名為「分散情報局」)軍方也必須更改組織編制,強化基層一些編制較小、擁有自主權的單位,這些單位透過網路連結到負責協調和指揮的中央單位。
還有一些最根本的變化會在教育領域中產生。學生將不再需要集中到學校來學習共同的課程。學生可以利用網際網路的情報,取得教育和訓練的一個個「模組」單元,根據他們自身的需求而組合成各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