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台灣就業發達,尤其是理工科系,一畢業就到電子公司上班,可取得大量股票,科技界人士開始擔心:如果留學攻讀理工科系的人數減少,會不會影響日後台灣科技產業發展?
其實不然。
10餘年來,台灣留學總人數大幅增加,雖偶有減少的情況,但大致維持穩定成長。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統計顯示,我國主要留學簽證人數自1988年的8178人增加至2000年的32855人。
但若以比例觀之,則大不如前。依2000年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與我國主要留學國家簽證人數統計表計算得知,1988年出國留學者占大專畢業生人數8.15%,在國內深造者占5.34%,如今選擇在國內念研究所的大專畢業生比率為7.25%,負笈海外者下降為3.54%。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黃碧端曾表示,「這並不是個好現象,因為國外的學術水準比台灣好,而且留學能培養年輕人獨立自主與冒險精神。」
留英人數攀升
過去台灣科技產業成長主要源自於留美的理工人數多,而這些人又在美國科技公司歷練一番才回國,對竹科有很大貢獻。但是最近留美人數減少,是另一隱憂。
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統計結果發現,台灣留美學生人數至1994年達到高峰,往後卻逐年減少,由37580人下降至去年為29234人。
過去留美學子幾占所有台灣留學生人的90%以上,然而由2000年我國學生赴海外留學簽證的情形可知,前往美國的學生人數雖仍位居第一,卻僅占48.7%弱。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李振清分析,統計數字中可以看出,我國留學生總數並未減少,不過留美學生人數自1995年後顯著下滑。
留學生總數維持穩定,但是留美學人減少,其他學生都到哪些國家去了?為提升國內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歐洲各國努力招攬外國學生,加拿大、紐西蘭和歐洲成為留學新去處,留英人數更是逐年攀升。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資料顯示,自12年前至去年,我國以學生簽證赴英留學人數由49人增加至8576人;赴加留學人數從15人增加為2159人。
1995年後,台灣留學英國人數明顯增加。美加留學顧問中心總經理叢蓓明指出,1994年美國在台協會新官上任,刁難學生留學簽證的核發,成為台灣學生留學英國人數直線上升的轉捩點。和通創投投資副理陳怡如在1993年負笈英國,當時50、60位大學同學中,雖有一半出國深造,但只有3人留英,她記得,「1995年後,留英的人才開始變多。」
留美人數減少不僅肇因於台灣學生轉向其他國家,也受台灣教育和就業市場變遷的影響。
台灣工業發展,經濟繁榮,學術水準提升,各大專院校廣設研究所,就業機會亦增加,學生不需費大量成本出國,故留學生比例下降。
國內高等教育質量俱進,國人擁有更多選擇。依2000年中華民國教育統計結果,78學年度,台灣博碩士研究生共29549人,至88學年度止,大專院校校數已增至141所,其中並設有研究所1126所,博碩士研究生67233人。而台大畢輔室於88學年度(1998年6月至1999年9月)對大三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國內進修為優先之考慮。
早期國內的實驗室、設備和師資都不足,20年來已今非昔比。台大電機工程學系系主任王維新舉例,大約在1980年至1985年間,電機系有個政策,凡在國際上發表一篇論文就有1萬元獎金,當時只有5、6位教授領到。之後投稿國外期刊並獲刊登者愈來愈多,獎金制就取消了。現在於國外著名期刊發表論文的比率已與國外知名學府相當。王維新認為,「好的武士要有好的寶劍,因此寶劍贈英雄;好的人才也要有好的設備和環境。」
經濟突飛猛進,就業環境改善,國人觀念亦有所變化。聯華電子行政長郭耿聰指出,由於實際社會經濟環境變遷與影響,造成價值觀轉變,過去出國留學是為求更好的生活,現在除非個人想滿足成就動機,否則會覺得不用花這麼大的機會成本出國留學,轉而讀國內研究所,並與企業界保持接觸。
台大電機工程學研究所畢業生鍾永哲表示,教授、研究生與企業界合作計畫,研究生可以將計畫做為畢業論文,企業界亦利用機會延攬優秀人才,雙方互蒙其利。
國內念研究所好處多,學費便宜,且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學習,學長姐和學弟妹間還可以相互提攜。政大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畢業生游舒惠覺得,政大企管所的師資和課程都很不錯,因此選擇在國內念研究所,不僅對國內產業界較瞭解,還可經營同學、老師和學長姐的人脈關係。政大財務管理學系碩士班陳同學認為,土碩士不僅在就業上有利,日後若想進入學術界,還是可以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在國內念碩士是進可攻退可守,」陳同學比喻。
MBA最熱門
環境變化與產業變遷也產生了不同的熱門科系。近10年來留美科系以MBA(企業管理碩士)最為熱門,其次為資訊工程和電腦。由學術交流基金會針對留美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自1989年起,攻讀MBA的留學生比例開始超越資訊工程,1992年後更加一枝獨秀,領先修讀電腦和資訊工程2個領域合併計算的留學生數。1998年美國在台協會統計結果得知,台灣留學生攻讀MBA者占其負笈美國學生總人數的33.5%,選擇資訊工程者約23.2%。叢蓓明形容,「近10年來MBA最熱門,簡直是壓倒性的勝利。」
資訊工程和電腦2科系多年蟬聯最熱門科系。叢蓓明剖析,這2個科系接觸電腦和寫程式的時間較多,討論課程相對較少,故成為英文較弱的亞洲學生最愛,且中國人邏輯性很強,和電腦程式接近。
MBA取代資訊工程和電腦成為新寵。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吳靜吉表示學生選擇科系反映社會趨勢,國內外皆然。由學生報名美加留學顧問中心GRE和GMAT2種課程的人數明顯得知,補習GMAT的人數足以抗衡、甚至超過GRE的人數,而只有攻讀MBA的學生需要GMAT測驗。叢蓓明指出,MBA熱門是近10年的事,由於社會形態的改變,大家都覺得賺錢很重要,而取得企管碩士也較容易獲得工作機會。
留學觀念與現象的改變日後可能衝擊台灣產業發展,國內應加強國際人才交流。
留學生比率下降影響整體學術發展和國家競爭力。國際文教處統計資料顯示,1999至2000年出國學習語文者增加1%,然而碩博士留學人數減少1.5%。李振清認為,全世界走向教育國際化,但是隨著經濟繁榮富庶,台灣的腳步緩和了下來。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年輕人應多到國外追求更高深的學問,拓展國際視野與國際觀。「全世界培養博士和博士後研究人數第一的是美國,然而台灣留美學生卻減少了,不禁覺得憂心,」李振清說。
美國仍執世界之牛耳,多方學習有助國家發展。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局長黃文雄表示,美國在學術、制度、科技發展和創新能力方面都是世界最領先的國家,當初3600多位絕大部分從美國回來的歸國學人,在科學園區創立了100多家公司,頗有母雞帶小雞的作用。現在留美的理工科系人數持續下降,長期而言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可能不利,「令人有點擔憂,滿可惜的,」黃文雄強調。
「留美學人減少絕對是個憂慮,」華宇電腦產品管理處副總經理薛維中說。然留學國家多元化也有助台灣進軍國際市場,他以目前當紅的電信通訊為例,「我們需要一些歐洲學成歸國的人才。」
企業管理成為最熱門科系,然而必須結合其他專長才能有所發展。薛維中看過美國一則報導,全家3人都是企管碩士,卻只能在超級市場當服務員。「學習管理應搭配另外的專業,光會管理不懂產業沒有用,」他指出這個案例帶來的啟示。
國外工作經驗對台灣產業經濟幫助大。黃文雄認為,國外工作經驗很重要,國際的人脈對將來的業務也很有幫助。台積人力資源處處長王冠軍指出,在美國工作一段時間,除學識外也在專業領域中有一番歷練者,比起只拿到學位就回國就業者,「格局大不相同。」
開放國際人才來台交流,並實施派外學習是不錯的配套措施。台灣生活、工作和學術環境進步後,留在本地學習和發展者自然大增,黃文雄表示,可以請國外專家來台客座,增加交換學生和國際會議的參與,公司也可派員出國受訓與工作,並開放國際人才來台,加強國際交流。
培養國際觀人才
教育系統栽培的人才最終須為企業所用,企業界一致反映,無論國內或國外的畢業生,能力好壞才是企業用人的先決要件,而今日台灣邁向全球化,語言與國際觀都是一種plus(加分)。
是否獲得晉用完全取決於實力,敘薪依教育程度而定,同等學歷不因取得學位的國家不同而有差別。聯華電子與台灣惠普公司在用人判準上,都以應徵者的價值體系是否與公司文化相契合,及能力是否符合要求為主。台灣惠普公司人力資源處人員招募經理曾馨慧表示,主要看個人的內涵來評判是否適用,「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學歷只是參考。」
留學生的語言、國際觀和獨立思考能力較突出。王冠軍認為,台灣是海島型經濟,企業和國家都必須全球化,擁有國外經驗比沒有好,培養自己的國際觀在全球化和國際化方面才容易上手。仁寶電腦行政管理處副總經理卓正欽指出,平均而言留學生較能清楚表達主張和想法,在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比較有sense(感覺)。
無論在何處求學,唯有扎扎實實用功,並開展國際宏觀視野,才能符合現代地球村的要求。曾馨慧建議,就業後也有許多培養國際觀的機會,增加國際歷練,使視野更廣闊,不只是求學階段的功課。
經濟不景氣的寒風,亦吹向高科技業,世界大廠頻頻精簡人力,新竹科學園區許多公司也凍結人事,謀職不易的當下,危機未必不是轉機,也許目前正是出國留學,充實自我的好時機!(林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