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邁向手機製造王國

陳昺豪
user

陳昺豪

2001-03-01

瀏覽數 24,000+

台灣邁向手機製造王國
 

本文出自 2001 / 3月號雜誌 第177期遠見雜誌

時間是二○○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大年初三,一則外電在新聞淡季的年節期間迅速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易利信宣布退出手機製造。稍早之前,摩托羅拉剛宣布結束在美最大,也是最後一個手機製造廠。

二○○○年第四季首度出現手機需求成長趨緩的警訊,市場占有率合計超過六成的諾基亞(Nokia)、摩托羅拉(Motorola)和易利信(Ericsson)獲利均不如預期,使得三大廠不得不考慮加速釋出代工訂單。這樣的消息看在台灣手機製造業者眼裡卻是項大利多,由剛被易利信點名代工的致福,於年後開盤連續拉出九根漲停板便可看出。

全球手機製造版圖在需求成長趨緩的情況下出現了重組的契機。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估計,二○○○年台灣手機出貨量不及一千一百五十萬支,約占全球出貨量四億兩千萬支的二‧七%,二○○一年台灣手機出貨量約可成長兩倍,達三千四百萬支,全球占有率提升至六‧八%,產值也由二○○○年的八‧六億美元成長至二四‧一六億,成長率為一八一%。

大廠委外代工趨勢已明

三大廠中最早釋放出代工訂單的摩托羅拉,二○○○年手機部門的稅前純益率便由第一季的一‧五%提升至第三季的三‧七四%,「成本的節省對其他家會造成壓力,」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表示。易利信及諾基亞隨後分別於二○○一年初宣布結束手機自製,以及將委外代工比例由原先的一○%提高到二○%。元富投顧研究襄理陳宜玲認為,大廠逐步釋出代工訂單的趨勢將愈形明顯,台灣在全球的產業結構中處於相對有利地位。

繼個人電腦與半導體之後,台灣一直試圖為產業尋找下一條成功的軌跡,而長期以來希望在通訊領域爭取發言權的企盼,現在也已露出了一絲曙光。若台灣能夠順利捉住這波全球通訊熱潮,藉由手機代工跨入以往較不熟悉的通訊領域,則通訊產業將可望能夠接棒,為台灣在全球科技業繼續爭得一席之地。「二十年來從來沒有數量像手機這麼龐大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英資達總經理溫世禮說。

目前包括明?、大霸、致福、仁寶、華冠(華宇電腦集團)、英業達以及廣達都已有手機正式量產出貨。二○○一年以來也陸續有其他廠商有意投入,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無線通訊研究經理蘇建元預估,到二○○一年底台灣將有逾二十家廠商投入手機製造行列。

「愈多人做愈好,」華宇電腦董事長同時也是華冠通訊董事長的李森田樂觀地說。李森田認為,投入者眾有助於提升台灣在通訊產業的影響力,同時能夠加速上下游供應鏈的成形。廣達電腦執行副總經理王震華也抱持相同看法,認為多家廠商加入能收「聚行成市」之效,「整個台灣是一個Inc.(公司),要是這些廠商都能夠做起來,加總起來是很大的力量,」王震華強調。

人才不足 頻傳挖角

由於手機具有低價、量大以及產品周期短的特性,與台灣廠商素來靈活的特色一拍即合。陳瑞聰認為,大廠為了節省手機研發成本,釋出ODM(設計代工)訂單的速度會加快,類似總部在新加坡、而在美國股市掛牌的Flextronics(易利信最大的代工廠商)等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電子專業代工)公司,由於專做代工不涉入研發,因此ODM訂單將持續流入台灣。明?電通總經理李焜耀分析,大廠基於策略考量,會將研發資源投入更高階及下一代新產品的研發,手機的設計研發則交給代工廠商來做,「長期來看,沒有研發能力的廠商會接不到單子,」李焜耀表示。

相較於個人電腦是由Wintel(Windows和Intel)規格一統天下,現階段手機規格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因此各家廠商選用的零組件不同,將會直接影響其成本結構,甚至於產品的品質,故各家廠商都不敢輕忽研發能力的重要性。「大廠在等你長大,就看台灣廠商今年(二○○一年)能不能長大,」群益證券研究部專業科長陳志全說。

蘇建元觀察,明?「扎的功夫比較深」,研發能力仍居於領先。其他廠商也急起直追,期待快速壯大研發實力,目前致福與廣達的研發團隊約有一百八十人,仁寶也預計在二○○一年年底前由現有的一百名擴充為兩百名研發人員。

二○○一年年初,李焜耀在一封寄給內部同仁的電子郵件中證實副總經理池育陽離職的消息,使得明?長期以來成為其他公司挖角對象的問題再度浮上檯面。由於過去明?研發團隊幾乎由池育陽所主導,因此有人戲稱,池育陽一走,明?手機部門便垮了一半。外界普遍認為,近來人員的流失是否會對明?造成影響仍有待觀察,不過中信證券研究部資深襄理吳嘉明認為,池育陽離職對明?的影響不會太大,其他廠商的研發與軟體設計能力在短期內還無法與明?相比。不過也有競爭對手認為,明?領先的優勢將逐漸消失,「以前是遙遙領先,現在已經快並駕齊驅了,」這位同業表示。李焜耀以節肢動物成長需歷經脫殼來比喻公司人事的變動難以避免,「短期會有影響,但是影響不大,反而我覺得(明?)會更好」李焜耀說。

事實上不只明?,投入無線通訊領域已久的致福也始終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只能希望他們不要好高騖遠,要沉得住氣,」致福副總經理王衛民說。李森田對於頻傳挖角的風氣則是不能認同,「挖人是負面效果,對產業而言不是件好事,」李森田語重心長地指出。

跨入通訊乃必經之路

目前浮上檯面的手機製造廠中,除明?、大霸與致福外,其餘皆為筆記型電腦(NB)廠商,李森田分析,由於國內筆記型電腦廠商十年來累積了相當豐富的量產以及全球運籌管理(global logistics)的經驗,財力也有充分支援,同時並具備足夠的規模經濟,在零組件採購上享有優勢,「手機是典型的消費性產品,訂單上下可以差到十倍,沒有財力的公司做不來,」李焜耀說。

除了上述的優勢,筆記型電腦廠商跨足手機生產,也有其不得不然的策略考量。陳瑞聰認為,由於筆記型電腦廠商過去多是由製造計算機起家,對於LCD(液晶顯示器)、電池、chip set(晶片組)相當熟悉,同時筆記型電腦未來必然附加無線通訊功能,因此,由製造技術較為成熟的手機跨入無線通訊領域,對筆記型電腦廠商而言是一條必經之路。

九三年便投入手機研發的明?,在國內手機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截至二○○○年底三百人的研發團隊,也是各家廠商中陣容最龐大的。「當其他家只有GSM(泛歐數位式系統)的時候,我們CDMA(分碼多工擷取)2000馬上要大量出貨,GPRS(整合封包無線服務)第二季也會交貨,」雖然歷經人員的失血,李焜耀仍然對明?的實力充滿自信。陳宜玲也看好明?在GPRS以及3G(第三代行動電話)的前景,「明?過去有處理多媒體的能力,3G的技術是最全的,」她說。

相較於明?一開始便由研發切入手機領域,大霸專做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代工的策略則是在二○○○年受到了挑戰。過去與大霸合作愉快的摩托羅拉,在節省成本的考量下於二○○○年第四季中止了與大霸OEM的合作關係,加上二○○○年整體手機出貨量不如預期,使得大霸二○○○年營收達成率僅有四六%,與預期落差不小,「老實說,純粹走OEM路線競爭力會愈來愈弱,」吳嘉明說。目前大霸正積極希望朝ODM轉型,然而對於進度以及是否已通過摩托羅拉認證則不願表示意見。

廣達積極,仁寶跟進

全球最大的筆記型電腦製造商廣達在跨足手機領域後,便顯露出強烈的企圖心,不但積極招兵買馬,建立研發團隊,更在二○○○年連續推出兩款令人驚艷的機種作為投石問路的試金石。短短一年間,廣達的研發團隊由年初的十人成長至年底的一百五十人。王震華指出,廣達是市場的後進者,所以要做到最好。「二○○四年我們要成為全球TOP 10,」他充滿自信地說。廣達預計在二○○一年第三季前推出五個機種,其中包括具有個人數位助理功能的smart phone(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會是我們的secret weapon(祕密武器),」王震華透露。

雙方經理人在凱悅飯店洗手間的一次巧遇,促成了仁寶電腦與華山通訊的合作,進而成立華寶通訊,也使得仁寶一直希望投入無線通訊領域的學習曲線因而縮短不少。陳瑞聰不諱言對華寶在手機領域的進度「相當滿意」,「原先預計二○○二年手機占仁寶營業額一○%的進度今年(二○○一年)就可以達到了,明年(二○○二年)會占三○%,」陳瑞聰說。

華宇電腦旗下的華冠通訊於二○○○年六月成立不久後,便取得易利信數量可觀的訂單,引起市場譁然。對此頗有微詞的同業認為,華冠以低於市場行情的價格接單是不智之舉,李森田則提出澄清,他表示當初簽約只談數量未談具體價格,更沒有低價搶單這回事。此外,華冠所選用的零組件皆由轉投資公司提供,外界如何能夠估算其成本。對於外傳原本與易利信的訂單由原先的ODM轉為OEM,易利信台灣區董事長兼總經理楊席凱則是表示,華冠確實有參與部分的設計。李森田強調,早在華冠成立前,便已布局無線通訊長達三年,藉由轉投資掌握關鍵零組件如RF(射頻)、baseband(基頻)以及軟體的技術。直到二○○○年手機單價降到一百美元之際,認為時機成熟便跨足手機製造。

二月六日,位在中和的致福手機部門一早便有來自日本、美國的客戶前來洽談生意,還有剛踏出校門不久的年輕人前來應徵研發人員。月前剛傳出接獲易利信代工訂單的致福在歷經連年的虧損之後,確實呈現出浴火重生的面貌。

幾乎與明?同時投入無線通訊領域,然而致福一開始選擇的產品是無線數據機,之後才藉由CT-2(低功率行動電話)的開發經驗跨入手機製造。致福在二○○○年底將原有的電腦部門售出,集中資源經營通訊領域,「致福是台灣唯一focus(焦點)在通訊的廠商,經營者也是通訊出身,involve(涉入)程度也最深,」王衛民說。

在大陸有兩千名軟體研發人員的英業達,為最早推出smart phone的國內廠商,這款核心程式是大陸開發,人機介面由台灣設計,強調五機一體的機種,上市後頗受好評,「中文化的能力是英業達的優勢,畢竟還是比較適合華人的使用特性,」陳宜玲分析。負責華人市場行銷的溫世禮認為,英業達最大的長處在於軟體的整合能力,「單做PDA(個人數位助理)只有二、三十分,加上通訊功能有五、六十分,真的將兩者整合在一起才有九十分以上,」溫世禮說。

二○○一年底態勢將明朗

當各家廠商紛紛投入手機市場搶食代工大餅之際,除了研發能力的掌握外,策略的運用也足以決定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仁寶延續筆記型電腦專做ODM的策略,由仁寶及旗下轉投資的華寶通訊,分別掌握GSM不同的solution(解決方案),以便爭取不同客戶訂單,「一個tier one(第一線)的客戶在華寶,第二家就放在仁寶,」陳瑞聰說。如此一來不但可以避免客戶疑慮,同時也能夠保有一定的生產彈性。

由於致福投入無線通訊領域較早,具有時間上的優勢,二○○一年策略是將投注全力於現有訂單,順利出貨以爭取客戶的信任與口碑。在中文軟體整合能力領先的英業達,二○○一年除了計畫以自有品牌推出六款GSM機種外,GPRS也將在第三、四季上市,希望打開華人市場的接受度,同時向外尋求合作機會。

廣達在二○○○年積極建立的研發團隊現已各就定位,王震華表示,二○○一年最重要的策略便是建立起產品和客戶的route map(藍圖),「真正大幅開花結果會在明年(二○○二年)和後年(二○○三年),」王震華說。被視為手機製造業初生之犢的華宇,二○○一年則是以掌握手機製造核心技術及與關鍵零組件廠商聯盟為目標。至於居產業龍頭地位的明?,現階段是以維持技術領先及增加產品廣度為主要的策略考量。

若將二○○○年台灣手機約一千萬支的出貨量,視為台灣在全球手機產業初試啼聲的暖身賽,那麼二○○一年將是各家廠商能否躋身全球手機產業的資格賽。各廠商間彼此競爭的態勢將在年底逐漸明朗,「華寶、致福以及華冠的大訂單是否能順利出貨、大霸轉型ODM順不順利,還有明?能不能保持核心的研發能力,」王衛民分析。李焜耀認為二○○一年才陸續加入手機製造的廠商時間上已經有點晚了,「產業成熟的速度會比PC(個人電腦)來得快,真正有影響力的廠商不會超過五根手指頭,」李焜耀表示。陳瑞聰也認為,最遲在二○○二年,台灣手機產業的一線廠商會確立,「研發人員和大客戶漸漸各就定位,後面的廠商要去搶成本會很高,」陳瑞聰說。

全球手機市場在二○○○年第四季出現需求成長減緩的現象,連帶影響台灣廠商的全年出貨量。明?與大霸約為四百五十萬支,與二○○○年年初兩家公司的預估相去頗大,致福出貨量為八十萬支列名第三,其他廠商則陸續有少量交貨。展望二○○一年,各家廠商仍然為產能定下了高標,明?與華冠目標為一千萬支,仁寶希望能夠做到五百萬支,致福與廣達則保守估計各有兩百萬以及三百萬的出貨量。

各家廠商的目標能否順利達成仍有待考驗。龍頭廠商明?在元月份的出貨量不及二十萬支的水準,其他廠商更是低於十萬支。「第一季的需求的確不比第四季好,但是都在預期之中,」李焜耀說。廠商普遍將希望放在下半年,期望能夠藉由景氣的回升與GPRS的陸續出貨刺激產能。

當台灣手機產業正處於起步階段的同時,對岸的中國大陸卻早已看上這塊大餅,將通訊列為國家重點產業積極輔導。目前除國內多家廠商為大陸本土品牌代工外,包括諾基亞、摩托羅拉與易利信三大廠也與當地企業合資設廠,為的正是大陸廣大的內銷市場。此外,準系統大廠鴻海也已在廣東布建年產量一千萬台的手機生產線,承接三大廠訂單的企圖心相當明顯。「他們(中國大陸)是用市場換取技術,積極扶植本土廠商,」陳宜玲表示。王衛民對於現階段大陸手機廠商的競爭力並不擔心,他表示大陸廠商在量產、運籌以及研發能力上均和台灣有一定的落差,短期內仍難以與台灣競爭。不過李焜耀提醒,「台灣領先的時間沒有兩年,未來對手不見得是台灣的公司,」他說。陳志全更直言,「三年內台灣技術沒有起來,小心大陸廠商。」

台灣在個人電腦和半導體的成功模式,為台灣在全球科技版圖爭得一席之地,也贏得了國外大廠的信心。在為企業尋找出路的考量下,台灣看中了處於高成長階段的無線通訊產業,然而對於這片過去陌生的領域,台灣真正的挑戰是時間和自己,「過去在PC台灣可以做霸主的諸侯,通訊則是群雄割據,」溫世禮說。

明?電通總經理李焜耀:將來的對手不只是台灣公司

Q :二○○○年第四季手機的成長好像不如預期,二○○一年會怎麼樣呢?

A:所謂不如預期其實就是和預期之間的落差,過去是過度樂觀了,現在包括美國、歐洲,很多國家普及度都超過五○%,飽和度高了以後,現在缺乏下一個killer application(很吸引人的應用)。講電話被滿足了,大家就往data(數據)看,現在大家都在等GPRS(整合封包無線服務),GPRS很重要,沒有GPRS的話,3G(第三代行動電話)不會成功,3G這麼大的band width(頻寬)要用來傳什麼?就要靠GPRS把這個模式先暖身出來。手機的快速成長就要靠低度開發國家更上來,和GPRS帶來下一波的應用來促成它的高速成長。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Q:二○○一年陸續還有很多廠商想加入手機市場,你怎麼看這種情況?

A:我覺得最後都一樣,跟做任何台灣的產業都一樣,最後變成只有幾家才有生存的空間,時間會比PC(個人電腦)的淘汰來得快。

Q:大陸廠商的機會怎麼樣呢?

A:我覺得對台灣最大的危機是在這裡,以PC產業來講,台灣領先大陸足足有十年的發展,以手機現在的狀況來看,台灣真正領先的時間沒有超過兩年,所以我們心理也有警惕,最後對手不一定是台灣公司,很多大陸公司也會進來做手機的生意。

Q:手機產業的跨入障礙究竟高不高?

A:以前是很高,但是會愈來愈低,原因是什麼?一個是模組,一個是軟體。現在射頻零組件的部分,很多公司投入進來,把它做成一個模組,那麼最難的部分就已經解決了。剩下來就是軟體,軟體也有在賣現成的,這個就要看各個公司,我們是自己做。

生產都不是問題,但是組合起來以後還有很多環境測試的問題,每個operator(操作人員)用的設備都不盡相同,只要環境測試的標準建立起來以後也不是太困難。

Q:明?還有手機以外的計畫嗎?

A:我們在九三年就投資手機,四年以後做出第一支,現在算起來已經出到第五代了。經過這樣的歷練,現在一方面手機種類也多了,有GSM(泛歐數位式系統)、CDMA(分碼多工擷取),GPRS很快也會出來,再過來還會有具備PDA(個人數位助理)功能的手機。另外應用在無線數據傳輸的產品也會出來,比如用在汽車上的無線傳輸模組,還有bluetooth(藍芽)、3G現在也都在研發當中,我們會變成一個全方位無線產品的公司。(陳昺豪)

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具有無線技術才有競爭力

Q:現在幾乎一線的筆記型電腦廠商都投入手機市場,原因在哪裡?

A:後續wireless(無線)進入GPRS(整合封包無線服務)或是3G(第三代行動電話)的時候,傳輸速度會變得很快。

Data communication(資料傳輸)絕對都會經過wireless來進行,所以我們這些做notebook(筆記型電腦)、PDA(個人數位助理)、IA(資訊家電)的廠商一定要具備wireless的技術,否則,我們的產品變成stand alone(孤立)的話,根本就沒辦法競爭,所以說computing公司(電腦公司)一定要和wireless結合。

Q:會延續notebook只走ODM(設計代工)的路線嗎?有沒有計畫推出自有品牌?

A:我們的策略很清楚,就是ODM,從二十幾年前金寶做計算機,到後來的monitor(螢幕)、notebook都是。

你要讓客戶知道他沒有後顧之憂,不會把你看成direct competitor(直接競爭者), 才會把中階、高階以及未來的趨勢讓你知道。

我們的ODM策略就是先做一家大的,從他身上去瞭解一些設計、製造、品質跟未來的市場趨勢,等到具備一定的能力以後,再去expand(擴展)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這樣我的customer base(客源)才會放得寬。

Q:未來在手機方面還有哪些其他的布局?

A:除了手機本身以外,往上游的零組件我想我們也要去做,像在RF(射頻)部分,也是一個主要的零件和成本,所以我們也開始陸續投資一些砷化鎵、RF方面的design house(設計公司)。

另外一個最大的投資就是統寶光電,做低溫多晶矽LCD(液晶薄膜顯示器),主要就是看到進入3G以後,手機會應用到全彩動畫的傳輸,只有低溫多晶矽LCD才能做到那麼小、那麼高解析度。

Q:還有其他的規劃嗎?

A:還有就是PDA的wireless integration(無線整合),我們剛發布消息把神寶科技,做pocket PC、PDA的這個公司併入仁寶裡面,這樣可以讓PDA在wireless solution(無線解決方案)的地方有競爭力,在手機這邊要有PDA的軟體結合能力才能開發出smart phone(智慧型手機),所以兩邊的策略是相輔相成的。(陳昺豪)

廣達電腦執行副總經理王震華:手機是台灣策略產業

Q:你如何評估台灣廠商在全球手機產業的機會?

A:台灣廠商的機會很好,以目前的狀況看起來,手機產業將來會繼PC、半導體、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之後,成為一個台灣非常重要的策略性產業。

Q:但是競爭好像很激烈,廣達的對手實力也都很堅強。

A:競爭對台灣是好事,台灣廠商不適宜被保護,也不適宜做一成不變的東西,變得快台灣就有機會。notebook為什麼台灣會變成世界第一,就是因為notebook變得很快。手機的產品周期更會是這個樣子,競爭愈來愈激烈,愈來愈多的產品區隔會出來,大公司很難快速地去反應,這就是我們很大的機會,也是這些大公司勢必要和台灣合作的主要原因。

Q:但是國內無線通訊人才很缺乏。

A:手機終究跟PC是個不同的產業,PC的特點是有Wintel的standard(標準),是比較標準化的產品,不需要去擔心規格的東西,所以過去台灣可以說是全國總動員。Communication(通訊)的部分,過去在射頻是嚴格管制,投入人才比較少,相對的成果也比較少,這幾年GSM的成功經驗,才吸引比較多的engineer(工程人員)願意把effort(努力)投在這上面。

Q:什麼樣的公司比較有機會勝出?

A:研發能力是根本,再來就是產品策略和市場策略,這個就有很多的組合了,最後再depends on(仰賴)每個公司的體質、能力,就會有成功和不成功的case(案例)。

Q:廣達的策略是什麼?什麼時候看得出成果?

A:二○○一年已經可以看出一些成績了,我們二○○○年的goal(目標)是建立研發團隊,二○○一年是把product route map(產品藍圖)建立起來,customer base(客層)建立起來,真正大幅開花結果會是二○○二年和二○○三年,所以我們的決戰點不是現在,但是二○○一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整個市場的布局上,我感覺非常的comfortable(舒服)。

Q:一般認為廣達在手機的布局很有企圖心?

A:在無線通訊領域裡面,我們是後進者,比較晚加入,所以就必須是最好的,如果比較晚開始,又做得so so(普通)的話,那乾脆不要做了。也因為要成為最好的,所以我們花了很多的努力將technology(技術)建立起來。(陳昺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