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與虛擬貨幣的出現,正催生一個新的資本市場革命,而台灣傳統的股票市場也正面臨到投資人數與投資金額逐年下降的問題。統計數據顯示,年輕世代對股票市場愈來愈缺乏興趣,但卻對投資虛擬貨幣的興趣愈高。金管會今年6月將公布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 Offering,STO)發行的監理規範,顧立雄主委更強調,未來還會研議虛擬貨幣交易所平台之相關規範,希望在兼顧投資人與發行者利益下,讓地下虛擬貨幣的交易正式納管,看來金融科技的發展也可望在台灣帶動加密貨幣證券融資與投資市場之新變革。
因應群眾募資與新創募資的需求,STO為全球資本市場提供一個無國界、無時差的全新融資方式,協助企業與新創公司快速取得資金。有別於頗受爭議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STO將特定資產或企業營收以代幣形式發行,將合約條款編碼放入區塊鏈中,使有價證券可以用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s)來執行。
STO可簡化股票發行和銷售流程,可用加密貨幣支付,在區塊鏈上直接將代幣撥入指定帳戶給投資人,更可減少會計、法律及人力成本,而透過智能合約還能自動排除與不合格的投資人進行交易,降低詐欺行為。在次級市場部分,因為是以區塊鏈為交易基礎,STO可降低交易對手的風險,有效降低私募證券化資產缺乏報價及流動性問題。
朝加密貨幣證券融資與投資 大步邁進
6月初政大金融科技中心和台灣金融科技協會合作舉辦STO修法座談會,許多專家學者認為,開放STO可讓台灣成為全球虛擬貨幣及加密類資產交易的亞洲區域中心,對外吸引國際投資人來台投資,對內活絡我國資本市場。金管會應盡快定義STO發行規範、申請流程、監理機制與相關資訊揭露規範等。在交易平台的監管上,可參考新加坡、香港、加拿大的經驗。針對STO的發行商和交易平台,應該逐步放寬資格限制,台灣金融市場小,必須廣納國外公司及投資人,因此STO對國際投資人的資格門檻不宜過高,並積極設立吸引其來台投資之誘因,才能有利台灣STO產業發展。
金融科技的創新必須是負責任的創新,我們要有勇氣去擁抱創新,也要學會如何支持並駕馭它,這樣創新的利益才能開花結果,也會更長久。STO 與ICO都是金融創新和實現普惠金融新技術,必須積極協助朝正向發展,也為台灣年輕世代建立更一個更具國際化的投資環境。
政府也必須了解,STO相關應用是建立在創新的區塊鏈技術上,倘若依循舊有的監理模式與思惟來監理,會導致原本的優勢受限,甚至消失,因此台灣對STO應以新的監理科技方式研擬新法規,設計更好的投資環境,不僅能保護投資人與輔導新創公司募資,也讓台灣成為全球加密貨幣證券融資與投資領域的領先群,提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