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暖冬中送走了二十世紀,然而等待台灣的卻是景氣的寒冬。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截至二○○○年底,上市公司共有一百五十七家調降財測,其中電子業高達三十六家,居所有產業之冠,其中更不乏二度調降財測者。
二○○○年第三季開始的全球性景氣趨緩,連帶影響台灣的經濟表現,就連過去幾年呈現高成長的電子產業也無法倖免於難。其中又以被形容為「高科技傳統產業」的科技製造業受傷最重。
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預測,二○○一年台灣資訊硬體產值成長率為一四‧九%,較去年退三%,二○○二年以後,成長率更將僅有個位數。一家個人電腦中游廠商去年的產能利用率僅有六○%,更有被動元件廠商自去年底開始將生產線停工,全力打消庫存。一位投信分析師形容,今年開始的電子產業淘汰戰「會很慘烈」。
「景氣好不好,看港口就知道,」全友電腦董事長許正勳上個月去了高雄一趟,對於港內空曠的景象也覺得驚訝。
走進景氣不明的迷霧中,電子製造業者無不積極尋求因應之道,開源與節流雙管齊下,為的正是企業的存續與競爭力。
降低成本一直是電子業者持續努力的目標,然而廠商節流的能力卻各有高下。某家生產筆記型電腦的大型廠商,及向來居國內資訊產業龍頭地位的某集團,便分別訂出要在二○○一年內降低兩到三成營運成本的高標。
慧智推倒裁員第一張骨牌
電子業在各式的就業意願調查中始終名列前茅,然而,電子新貴的頭銜卻不能免於失業的威脅。二○○○年第三季開始,裁員風由傳統產業吹到了科學園區。二○○○年九月底,台灣慧智公司以「優退」方式精簡了一百四十多名員工,占全公司人數的三分之一;十二月十九日,生產被動元件的天揚精密陶瓷裁員一百二十七人;三天後,二十二日,DVD(數位影音光碟)大廠訊碟資遣九十八名員工。
裁員的大動作在景氣低迷的今天看來格外刺眼,然而電子業裁員的原因卻不若傳統產業的關廠、歇業,而是公司的營運策略。台灣慧智和天揚導入自動化的生產設備,訊碟則是將生產線外移至美、韓兩國。
位在桃園平鎮的天揚廠房依然嶄新亮麗,大門旁經年懸著的「誠徵作業員」牌子也還未取下。天揚精密陶瓷財會部經理蔡馥華表示,由於引進積層陶瓷電容器(MLCC)的卑金屬(BME)新製程,使得以往需要一人照顧一部機器的配置,頓時釋放出許多人力,「景氣好的時候還養得起,但是公司終究要對投資人負責,」蔡馥華坦承。
台灣慧智與天揚二○○○年的EPS(每股盈餘)為四元,訊碟更高達八元,都算得上高獲利的公司。賺錢的公司都不免採取資遣人員減低成本,獲利不佳的廠商其壓力可想而知。二○○○年年底至今,已陸續傳出中小型印刷電路板(PCB)廠商因業績未如預期,不堪負荷而召開債權會議。
能省則省,錙銖必較
即使未有裁員計畫,業者對於每一分能省的錢都不願放過。位在新店的倫飛電腦,原本在廠區中有兩層辦公室,上個月初將其中一層樓退租,以節省每個月五十萬元的租金;竹科內的一家電腦周邊廠商,原本提供一日三餐的福利也在去年起縮減為只提供中餐,午休時間更嚴格力行能源節約,關閉所有辦公室與廠房的電燈。
少數廠商不惜壯士斷腕,趁不景氣之際,結束營運績效不佳的部門。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在集團再造記者會上證實,宏?將結束包括歐洲在內的十三個海外營業據點;光寶集團旗下的致福電子,也在二○○○年年底將獲利不佳的個人電腦部門併入生產監視器的源興科技,以期能夠專注發展通訊事業。
新通過的兩週八十四小時工時案,看在製造業眼裡,無疑是雪上加霜。印刷電路板廠商敬鵬指出,新制實施後,公司每年必須多支付每位員工七十九天的加班費,負擔不可謂不重。
不景氣也為廠商的大陸布局悄悄地踩下油門。主機板大廠技嘉科技於九七年前往東莞設廠,截至二○○○年底,東莞廠出貨量才占全公司總數的三○%,今年比率卻將大幅提高到一半。技嘉科技稽核室經理兼發言人彭乃玨表示,由於主機板需要相當多的組裝人員,大陸廉價的人力成本可為公司減少八%的開支,每片主機板約可節省四到五元美元。
在大陸布局行銷網絡已有十年的國內掃描器領導廠商全友電腦,也在二○○○年將低階掃描器生產線轉移至江蘇吳江,在董事長許正勳的要求下,建廠進度與產能快速拉升,二○○○年九月正式投產後短短四個月,出貨量已占集團的半數。
節流固然能夠減少失血,開源才能永續經營。一線筆記型電腦廠商如廣達、華宇和英業達等,早已看中通訊市場的成長潛力,自二○○○年起紛紛投入手機生產行列,今年開出的產能預估都較去年成長五○%以上,對於公司的營收挹注將極為可觀。
二○○○年連續創下七個月營收新高佳績的技嘉科技,大樓內嗅不出一絲不景氣的氣氛,大廳裡坐滿前來接洽生意的業務人員,一間間的會議室也始終沒有空著。然而,深知居安思危的道理,技嘉開始在主機板本業外尋找可能,將產品線延伸至技術相近的伺服器與影像顯示卡,二○○一年預計將會有二○%營收比重來自於上述兩項產品,並且還將眼光望向未來的IA(資訊家電)與通訊領域。全友電腦也計畫提升高階掃描器的生產比重以確保獲利,同時應用豐富的光學技術開發數位相機與液晶投影機等新產品。
除了產品線的多角化,分散產品的市場,避免受到單一區域景氣影響過大,也是廠商的因應之道。美國今年景氣無論是否能夠軟著陸,對於個人電腦的需求減緩,許多廠商早已心裡有數。「太倚賴美國市場的廠商,今年會比較辛苦,」一位投信分析師提醒。彭乃玨同意,分散市場也就分散了風險,「美國是最大的市場,但不是唯一的市場,」他強調。
自從十三年前推出第一台掃描器,便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全友電腦,近年來也調高其他區域的市場比重。除了為歐洲知名大廠少量代工高階機種外,也積極爭取中南美洲的新興市場。此外,早期開發的大陸市場,現在已看到具體成效。「大陸的比重逐年增加,未來會是我們的home market︵主要市場︶,」許正勳表示。
景氣差,二線廠商衝擊最大
個人電腦在去年成長明顯趨緩的態勢,連帶衝擊產業鏈中、上游的廠商,其中又以二線廠商受創最深。一家中型被動元件廠商坦承,以往幾家固定客戶的訂單在二○○○年年底開始「突然不見了」,客戶轉向具有量產優勢的一線大廠下單。
訂單朝大廠集中的情形同樣出現在如筆記型電腦、主機板與CD-R(可寫錄一次式光碟)等產品。主機板廠商梅捷科技市場企劃處經理饒治民認為,這種集中趨勢對於中小型廠商而言的確是很大的威脅,「既然沒有辦法達到規模經濟,就應彈性運用資源,爭取重點客戶,」饒治民說。
為了快速建立起規模經濟的優勢,倫飛電腦正積極與另一家二線筆記型電腦廠商志合商討合併事宜,期待兩家公司在屬性上的互補,能夠在訂單與產能上做更有效的整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沒有景氣不景氣,只有自己爭不爭氣,」倫飛電腦品牌事業處副總經理吳正德強調。
當大部分科技製造業正努力開源節流之際,少數仍處於產業高度成長期的廠商,卻未因這一波的不景氣而減緩投資動作。二○○○年宣示將以三十億美元投入光纖通訊領域的準系統廠商鴻海,半年內陸續投入金額高達五億美元;全面轉型至光電領域的光碟大廠錸德,也在二○○○年陸續成立錸寶與旺錸等多家子公司,總計投資超過新台幣五十億元。
九○年代開始,由個人電腦扮演主旋律所譜成的全球科技樂章中,台灣始終彈奏著其中重要的和絃。如今,樂章隨著一個世代的結束而出現了漸弱符號。不論這一波對電子製造業前景的疑慮,是真正反映了景氣的衰退,還是廠商口中「過去十年太景氣」所出現的短暫盤整,或許正提供企業檢視自身核心價值,與未來發展方向的良機。對許多台灣廠商而言,這個冬天是危機,也是轉機。
什麼樣的人能被搶著要
「年薪三千萬,誠徵光纖通訊部門主管。」去年年中,三大報求才版上同時出現這麼一則徵才廣告,刊登者為當時剛宣布將以三十億美元大舉跨足光纖通訊市場的準系統廠商鴻海。這個動作使近年來國內部分科技產業面臨人才荒的問題正式浮上檯面。
企業求才若渴的現象並未因不景氣而暫歇。專門為資訊業外商仲介中高階人力的優駿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鄭錦翬分析,目前無論是外商或本地企業,都有高科技人才不足的現象,其中又以通訊及IC設計人才最為缺乏,「在我們這個行業看到的是每家公司都在搶人,」鄭錦翬表示。
究竟高科技人才有多缺?根據經建會提供的報告顯示,今年台灣科技工程類的人力需求為四萬零三百三十三人,然而大學以及職業訓練所能提供的數量僅有兩萬六千三百一十三人;台灣區電子電機工業同業公會也估計,到二○○二年,台灣高科技產業的人才缺口將達五萬七千人。
在美商網路設備公司3com擔任大中國區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業務經理的林建誠,每個月至少都會接到一通獵人頭公司(head hunter)打來的電話,想要和他「喝個咖啡」,每通電話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林建誠當然瞭解。成大航太畢業、和電腦幾乎沒有淵源的他,第一個工作就找了資訊產業的業務工作,之後便陸續在美商公司服務。
林建誠選擇工作的哲學是:什麼不懂就去找什麼樣的工作。過去英文不好的他在美商3M時,為了第一場英文的口頭報告,硬是把內容給背下,「到後來連思考都是用英文,」他說。當時由於他所負責的台灣區業績突出,總公司還請他去「教」美國人如何賣磁碟片。當然,用的是英文。
剛從美國回來,長相斯文還帶點學生氣質的蔡鼎文,回來的一個半月已經婉拒五家對他招手的外商,原因是「想找份challenge(有挑戰性)和scale(規模)」蔡鼎文說。具有資管和MBA雙重背景的他,在美國工作三年,加上外派到大陸半年的經驗,讓他培養了很好的國際觀,一回到台灣就被獵人頭公司相中。
不景氣,部分業者對於人才還是「搶破頭」。鄭錦翬建議,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有助於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此外,對於工作全力投入,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聲譽,「工作像燉湯,會隨時間而變得不一樣。」(陳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