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讀者投書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0-12-01

瀏覽數 13,750+

讀者投書
 

本文出自 2000 / 12月號雜誌 第174期遠見雜誌

掌握「先勝」的條件

拜讀貴雜誌︽孫子兵法︾手記,一直讓我受益良多,對於「先勝」也有很大的體認。

現代人對於成功盲目追求,抓住了機會的尾巴就埋頭進去,絲毫都沒有掌握「先勝」的條件,所以,以致於常常都跌撞得滿頭是包。「先勝」不為求勝,「先勝」是以勝的態勢而現,面對所有困難,有為有守,永續經營。

現代人太過追求眼前,最好能深思「先勝」為內功最好心法。

苗栗縣 鄧為中

同舟共濟

拜讀貴刊第一七三期中的內容,本人對於「沒有牙當然就沒有牙周病」一文有小小的意見交換。本人雖然支持陳總統,但民進黨的意識形態真得有點像人體中的病毒。

當你免疫系統尚能維護全身系統健康時,不覺病毒的可怕,但是當人體健康已漸漸老化時,體內的病毒便聚集形成毒瘤,可能危及生命。

台灣的經濟起飛至今,核四的建造勢必是當前不該停止的政策。然核四的危險性全球皆知,但蕞爾小島的核變誰人可倖免逃過一劫。

以往國民黨執政有多起重大建設弊案,民進黨做好一個在野黨的監督;那麼當民進黨身為執政黨時為何無膽做好建設優質的品管!

全球已在暖化,為了下一代難道用化石替代核四在經濟面會有極大改善及解決當前及日後所引發的問題?

新政府上路,兩千多萬的人民殷殷地期盼陳總統是帶領一批為人民福祉的公僕做事,而非是用意識形態和文字遊戲來辜負選民的期待。

周美玲

改進慢性病的診療和檢驗方式        

拜讀︽遠見︾十一月號,黃達夫先生的大作「醫病對話——醫療品質決定生命價值」,討論到「健保門診的醫師看診人次多寡」,使我想起了有關「糖尿病的檢驗問題」,也有討論的空間。

「糖尿病」目前在台灣,甚至在全世界,都是一種最為普遍,而又最為難以治癒的「慢性病」,本人不幸也是患者之一,所以有些診療問題,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如果我的記憶沒有錯,以往健保門診的「糖尿病檢驗單」,是開一次兩個月之內有效,意即有的人可以一次開給兩個月的藥量,你也可以兩個月之後再做檢驗,不必每個月都跑「健保門診」。

記不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一般糖尿病患者,都一次只開一個月的藥量,檢驗單亦改為一個月之內才有效,所以,每位患者都必須每個月做一次檢驗,每個月拿一次藥,因此,為了「抽血」和「候診方便」,我每個月都得起兩次大早,實在疲於奔波!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這種慢性病的所謂「檢驗」,以一次抽血為準,實際上並不準確,因為,你也許一個月二十九天的血糖都控制得很好,偏偏就是抽血前的那一天,或因飲食關係,或因其他病症或吃藥的影響,結果血糖偏高或偏低。

所以,個人以為,多門診多檢驗,是浪費「健保資源」和患者受罪的事,如果能拉長檢驗和門診的時間,以半住院的方式做檢驗,以數次檢驗的「平均值」來診斷病情,不是更精準、有效嗎?

台北市 魏子華

每個人都需要被尊重

看了貴刊六月份洪蘭教授「從教育中學習尊重生命」及黃達夫院長「醫病關係是相互的體諒」之後有所感觸。

「從」文中提到法學與醫學是兩個直接牽涉到人生命的學科,洪教授有幸經歷了這兩個領域,而感受到生命教育在台灣的不足。

我從事醫院工作十餘年,心有戚戚焉。文中說,「一個人即使無知,也需要被尊重。」真該為這句話喝采!我們的醫護教育中沒有人文思想、人本教育嗎?我想嚴格說起來應該是沒有。

「醫」文中末段提及國內太多的怪現象到頭來是肇因於制度、專業道德和民眾教育的問題。如果無知是需要被尊重的,一個門診可能只能診察一位病人,而門診量將無法被消化,而民眾教育是個重點,一位無知的病人是需要被尊重的,這是不可否認的。

在門診時間內,要對一位無知的病人解釋病情是何其困難啊!如果沒有「尊重生命」的信仰來支撐,能有人勇敢的面對制度而陣亡嗎?

台南縣 陳慧敏

Taiwan Double 還是 Taiwan Trouble?

貴刊一七三期「科技人觀點」一文,讀後令人深有所感。

文中苗豐強先生提到,要讓台灣擁有面對下一世紀挑戰的絕佳競爭力,就必須從「e-government、e-industry、e-society」做起。大家都說現在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但苗豐強先生一針見血地表示,「國內很少人瞭解什麼是知識經濟」。

各式各樣的新名詞充斥在我們生活的周遭,但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瞭解、具體實踐的?

新名詞的創造,可貴的是在於理論實踐的過程與達成預期效率的成果,否則就如宏道資訊台灣區總經理陳愷新在一場演講中所說,各位要知道,「並不是導入ERP的公司就不會倒!」當大家都陷入資訊科技的術語迷思之際,焦慮的人們啊!實踐的決心還是比較務實的。

行政院長張俊雄在「知識經濟會議」中提出「Taiwan Double」的美好願景。口號可以是賞心悅目,也可以是信仰依歸,然而已經過度內耗的政治鬥爭,卻讓人民感受不到政客們一絲一毫帶領台灣大幅躍進的誠意,我們不禁要問:這麼多「Taiwan Trouble」要如何能讓台灣在十年後可以奢求「Taiwan Double」?

看看上海外灘,十里洋場風華再現,張愛玲小說中戰亂的上海,已經脫胎換骨,傲看新世紀。

或是,台灣也需要一場「傾城之戀」?但這樣的代價未免太大。

高雄市 陳建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