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進步,早期主機板上數目眾多的晶片組,如今已經整合為南橋(South Bridge)、北橋( North Bridge)兩顆主要晶片。
對於PC而言,CPU(中央處理器)是「心臟」,晶片組就是主機板上的「總管」,專門負責CPU對外訊息交換的橋梁。
晶片組中的南橋、北橋,是以與CPU插槽的相對方位而命名。北橋講求速度,掌握System BOX(系統匯流排)、繪圖晶片、主要記憶體、控制對外訊息的傳遞;南橋晶片速度較慢,專司硬碟機、軟碟機、音效的聯絡。
威盛電子市場部經理鄭永健描述,一九九七年主機板上還看得見3D繪圖晶片、北橋、CPU、音效、網路、南橋晶片、周邊元件;九八年南橋晶片把音效、Super I/O(輸入∕輸出控制)標準化的東西整合進去,到了九九年第二季,技術發展已經把繪圖晶片與北橋晶片整合在一起。
二○○○年以後,隨著網際網路的盛行,南橋晶片將把網路、通訊的部分整合進來,CPU也會與北橋與繪圖晶片互相整合,最後會把所有東西整合到CPU裡面,演變成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a Chip, SOC)。
如此快速地整合,使得原本就十分競爭的PC廠商,產生更劇烈的存亡消長。揚智科技總經理吳欽智笑著說:「以前像視訊卡、數據機還可以算是很大的市場,一個Super I/O卡就可以賣到新台幣三、四十元,現在整合到chip裡面連一元都不值。」
英特爾從CPU跨入晶片組市場,對競爭對手趕盡殺絕,使得美國所剩無幾的廠商紛紛轉向,最後只剩擁有人才、資金、設備,及彈性優勢的台灣三家廠商存活下來。
面對英特爾的強勢作為、低價電腦、SOC時代來臨、IA(資訊家電)的後勢看俏,國內三家晶片組廠:威盛、矽統、揚智各有各的玩法與布局。
威盛積極卡位,力拚英特爾
Lawsuit(法律訴訟)對許多廠商而言常常是一種行銷、策略的運用,目的是在某個特定時間內,藉以瓦解後繼競爭對手的戰力。
當然,lawsuit也是兩面刃,像日前微軟被美國政府控訴其反托辣斯罪名成立,代表的即是社會的反撲力量。
鄭永健描述遭受英特爾控告侵權的始末。他指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當英特爾提出Slot1(插卡方式的主機板設計)的架構,全球第一家英特爾授權的廠商是威盛,後來英特爾告的也是威盛。
當時為了轉移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反托辣斯機構的注意,英特爾不得不授權給晶片組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以說服仲裁者。於是英特爾首先授權給威盛,隨後三至六個月陸續授權給矽統與揚智。
很明顯地可以看見Slot1的市場變成開放的市場。去年六月威盛主力推PC133(記憶體規格,每秒可傳輸資料133百萬次,即一億三千三百萬次為命名)的時候,英特爾卻回過頭來告威盛Slot1侵權。
究竟這場訴訟的導火線是什麼?鄭永健分析指出,九六年英特爾開始從CPU供應商跨足晶片組,藉著控制整個PCI BUS(個人電腦匯流排架構)的標準,成功地介入晶片組的市場,一夕之間市場占有率超過九○%。
英特爾的策略是掌控周邊匯流排之後,開始盯整個個人電腦平台標準,就是Slot1。
英特爾一路走來,在去年開始全力推RAMBUS記憶體的標準(威盛PC133抗衡的標準),試著從BUS(匯流排,CPU與周邊設備的傳輸管道)到產品,到整個平台,乃至於控制整個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也就是個人電腦最重要的幾個關鍵元件:晶片組、繪圖晶片、主要記憶體,一步一步展現對硬體市場的企圖心——希望電腦機殼打開裡面都是英特爾(Intel Inside)。
英特爾沒料到低價電腦的趨勢,會打破「Intel Inside」的夢想,成為一股強大的反撲力量,挑戰英特爾企圖主導的市場需求。英特爾強制推動的RAMBUS記憶體的標準正是典型的代表。
雖然RAMBUS的效能十分優異,在製程上卻會大幅增加主機板成本,使得主機板廠商個個面有難色。去年六月份威盛推動PC133之後,英特爾的市占率快速萎縮,鄭永健認為此現象證明威盛在驅動市場的實力,以及真正產品的效能上面,已經廣為大家接受。因此英特爾感受到威脅,並想藉由訴訟方式當做一個壓制威盛出貨的殺手澗。
鄭永健對英特爾的訴訟結果抱持相當樂觀的態度,「今年第四季訴訟會有比較明確的陳述,不過我們有百分之百的勝算。」
不過,華寶證券執行副總裁劉啟東認為,「外資對威盛與英特爾的官司尚未落幕的風險,還是會保持一個觀望的態度,接近年底法律訴訟結果發布前,一定會有一些保守的人做出一些減碼的動作。」
事實上,威盛去年一整年的表現可以說是「可圈可點」,而且成長的力道十分驚人。一九九二年成立、一九九九年上市,去年營收大舉突破新台幣一百一十億元,今年股價更曾經飆漲到六百元。聲勢與營收水準已狠狠甩開矽統。
PC133適時推出,大舉獲利
威盛去年下半年推出PC133規格的晶片組,打破英特爾壟斷的規格,持續熱賣。鄭永健認為這是因為「天時地利」出現變化:「天時」是因應低價電腦風潮,主機板廠商承受不了RAMBUS一條將近三、四萬元模組的成本結構,「地利」則是威盛適時推出PC133。
鄭永建認為PC133規格到明年仍是市場主流,而今年台北電腦展裡,威盛結合國際大廠全力推動新一波記憶體新標準 DDR(Double Data Rate),第三、四季將會陸續生產配合的晶片組,預估明年下半年成為市場的主要規格。
今年威盛第一季的晶片組出貨量、營收依然大放異彩,第二季更獲超微(AMD) 大舉追加訂單,平均單月對超微的晶片組出貨可以挑戰一百一十多萬套,五月營收更創下二十六億五千萬元的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成長三○八‧五%,比四月營收成長一○%,達成今年目標的五一‧四%,進度比預期超前。
在繪圖晶片的布局方面,威盛以合資公司的方式取得美商旭上(S3)的繪圖晶片部門,可以滿足「雙效合一」的需求:除了能夠主導未來營運方向,更獲得繪圖晶片技術及晶片組匯流排的專利的「護身符」,將有效排除訴訟等影響市場衝刺的阻礙。
威盛電子總經理陳文琦指出,「今年下半年S3的繪圖晶片產品,在筆記型電腦部分的市場占有率,將可望達到四○%以上,成為主導性的廠商,而未來與威盛的晶片組進一步結合後,將有機會搶下超過半數的市場。」
去年下半年威盛一舉購併了全球第三、第四大的CPU業者Cyrix(新瑞仕)、IDT(Integration Device Technology,整合設計科技)。第二季計畫將這兩家微處理器部門切割出來,以新台幣三十至四十億元的資本額,成立一家新的微處理器公司。
陳文琦預估,「威盛今年在全球微處理器市場中,全球的市場占有率預估將可達一○%。若今年全球銷售一億三千萬台電腦,威盛能占有一千三百萬套的市場。」若以每顆三十五美元售價計算,威盛今年在微處理器部門的營收,將可挹注四億五千美元左右。
隨著晶片組銷售量大幅成長,微處理器營收的加入,威盛去年不但奪得亞洲最大無晶圓廠半導體設計公司的寶座,今年更有機會進軍全球最大半導體設計公司龍頭的地位。
相對於威盛內部評估購併Cyrix、IDT的樂觀,劉啟東提出觀察,「目前IDT、Cyrix各維持兩個產品線,並沒有達到一加一等於二的效果。Cyrix 的CPU目前氣勢不如購併之前,甚至沒辦法維持以前附屬在國家半導體時候的情況。」因此,威盛要如何整合兩家設計公司的人才,將會是一個持續觀察的重點。
全球CPU市場的二當家超微(AMD),今年以來在英特爾Pentium III微處理器缺貨帶動下,推出的Athlon微處理器(K7)大舉進占市場。搭配威盛KX 133晶片組,供貨跟著吃緊。
在超微與威盛唇齒相依的情況持續的前提下,威盛在CPU市場的角色就顯得尷尬。為避免雙方在CPU市場可能成為競爭對手,進而影響威盛與超微在晶片組供需的合作關係,威盛必須在CPU與晶片組「雙重角色」謹慎地拿捏分寸。
今年威盛在CPU市場主力清楚定義為低價市場,鄭永健認為超微此時焦點是放在高效能與主流的市場,因此超微與威盛的市場區隔仍然很好,這個時間點對彼此的關係來說,是以追求雙方最大的利益為考量。
此外,以晶片組市場目前分為獨立型與整合型兩大塊來看,獨立晶片組部分只有英特爾的BX、八二○晶片組,與威盛支援PC133規格的晶片組同台較勁。英特爾的BX因為推出時間已久,競爭力明顯不足,而八二○晶片最近又因記憶編譯器(MTH)出現瑕疵將全面回收,英特爾八二○晶片的市場等於拱手讓給威盛。
英特爾CPU供貨不及的情形至六月底已舒緩,威盛五月份推出的CPU,趁著英特爾CPU供貨的空窗期力拚市場,同時也推出與旭上繪圖晶片組部門合作的新晶片組(將繪圖晶片整合進去),兵家必爭的SOC產品亦預計年底前推出。
對於未來的擴張策略,威盛朝全球化前進是必然的目標。目前除了在日本開始聘用人員之外,也分別於韓國及歐洲成立了營運據點,但今年還是以中國大陸為重點區域。
鄭永健指出,「今年我們的重點在低價電腦市場,中國大陸與歐洲市場會是重要的兩塊領域。就CPU角度來看,美國市場已經有了英特爾、超微,進入障礙自然就高,因此開發中國大陸與歐洲市場,大陸人才與技術的布局將會是我們的重點。」
因為威盛將朝集團化發展,為了建立基本企業形象,威盛最近也積極在中國大陸舉辦一些大型活動,希望透過具體的研討會與政府高層會面的機會,加強溝通合作的關係,並期待未來兩年在中國大陸CPU與晶片組的市場占有率能超過五○%。
矽統逆勢操作,力圖掌握競爭核心
面對群敵壓境,矽統走「low cost,high profit(低成本、高獲利)」的策略,可以從矽統不惜股價走到谷底,背水一戰地投入繪圖晶片的研發技術決心看出。這番苦工不僅讓矽統成為全球第一個將繪圖晶片整合到晶片組的廠商,更使去年的業績一枝獨秀。
正如矽統科技多媒體產品事業處協理崔開平所說,「在這個市場裡面,唯有掌控自己的capacity(能力)與技術的key(關鍵),才有競爭的本錢。」
如果把SOC的基本骨架攤開來看,可以粗略地發現三個主要的支架:CPU、晶片組、繪圖晶片,而SOC最終的目的是將晶片組、繪圖晶片整合到CPU裡面去。PC硬體界巨人英特爾已經宣示今年將推出整合晶片組Timna,國內三家晶片組莫不積極布局,以防自己消失在高度整合的市場。
從矽統去年購買微處理器廠商瑞思(Rise)CPU的技術授權,等於說矽統已經打好了三根骨架,其中兩根骨架(晶片組、繪圖晶片)還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崔開平對於近來廣受業界矚目的矽統興建八吋及十二吋晶圓廠一事提出說明,「矽統逐步將架構SOC的三個骨架撐好,蓋晶圓廠則是支撐我們往上走的助力。」
簡單來說,就是把繪圖晶片整合到晶片組裡面的時候,晶片的尺寸會比以前的放大,造成晶片的需求量變得很大,甚至會增加到八、九倍以上。這會造成晶圓代工產能受制於人的障礙,如果沒辦法突破,生意成長便會受限。
崔開平強調,「我們希望在二○○二年做到十億美元的目標,當你要做到這樣的規模,蓋晶圓廠就是為了以後更長遠的躍進。」
對於這種說法,聯電董事長宣明智顯然並不同意。宣明智指出,矽統在提出八吋廠興建案之後,又提出兩座十二吋晶圓廠的計畫,除了供應自有產品外,已有意踏入晶圓代工的領域。因此宣明智指出,聯電原本供應矽統的五千片產能,已全部停止投片。
矽統位於南科的兩座十二吋晶圓廠,預計今年七月動工,二○○二年量產滿載時,將擁有一百八十萬片左右的八吋晶圓產能,幾乎與去年的聯電不相上下。光是憑矽統一座八吋廠就足夠餵飽晶片組的需求,因此,聯電的「不諒解」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從矽統一向專注於低價領域的做法來看,建廠似乎是其不得不走的一條路。元大投顧研究員余美香分析,「矽統鎖定低價電腦市場的策略,若以高整合度晶片組產品對製程技術的需求來看,先進的產能與成本的控制將是一大關鍵。」
未來鎖定資訊家電市場
另外,因為個人電腦愈來愈低價,創造了像微軟日前推出的家用遊樂器X-Box的市場。隨著逐漸成熟的資訊家電的發展,在基本架構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可以期待的是這個難以想像規模的市場,將會成為晶片組廠商寄予無限想像的新舞台,矽統未來也將鎖定資訊家電相關市場,跳脫與英特爾及威盛等競爭對手在個人電腦領域中正面衝突的模式。
崔開平進一步指出,「外界對矽統要走晶圓代工的疑慮,我想應該是與目前蓋晶圓廠的目標不是做DRAM、就是做代工有關。我想這樣的疑慮過了一、兩年之後就會改觀。」
聯電斷單的衝擊,估計矽統將減少三千六百片晶圓產能,第二季業績將大受影響,第三季業績才可望用八吋晶圓廠投片數增加而恢復正常。怡富投顧研究員張智超認為,去年旺季矽統一個月營收可達新台幣十二億,今年一、三月縮水至五億,若是矽統六月單月營收未達八億元,即代表八吋晶圓產能並未能如期順利供給。
余美香分析今年矽統全年晶片組產品的出貨量,將會落在一千萬至一千兩百萬套之間,即使加上繪圖、周邊晶片的貢獻,營收總數樂觀預期也只在一百一十億元左右,與去年相較差異有限。不過由於主力產品SiS630整合了新一代的SiS300繪圖核心,以及乙太網路等加值功能,一般預料其全年的平均售價,將比去年的出貨主力SiS620高出三○%至四○%以上,晶片組部分的營收將不至於縮水太多。
不管矽統的著眼點為何,以矽統不到新台幣五十億元資本額來看,如何達到台積、聯電等晶圓廠總投資逾千億元的技術與良率?如何取得具競爭力的人才?專利權利金負擔、昂貴機台「剩餘價值」如何運用?甚至得負擔沈重資本支出,這些問號恐怕都是矽統往後陸續要面對的問題。
揚智安步當車,瞄準資訊家電市場
相對於威盛勇闖英特爾利基大門,直接做「肉搏式」的卡位戰;矽統急著「先天下之憂而憂」為SOC鋪路,大手筆地興建晶圓廠的動作而言,揚智在許多投資人的眼中似乎顯得「聲音較小」。
揚智總經理吳欽智認為,去年一整年揚智在PC晶片組沒有新產品推出,主要原因在於,「系統整合第一個特點就是慢,我們比原來慢了半年到一年。」
面對SOC的趨勢,揚智評估後決定尋求繪圖晶片的合作伙伴,吳欽智指出,「整合這麼大的晶片,不管在尋找合作對象與設計上都很花時間,」因此,本來預計去年第四季產品就可以出來,一直拖到今年第一季才出來。至於量能方面,按照進度來說要等到第二季才會慢慢上來。經過吳欽智的千挑百選,所謂該領域的「領導廠商」,確定雀屏中選的分別是:與繪圖晶片廠商Nvidia合作的Aladdin TNT2(Slot1架構)、ArtX共同生產Aladdin7(Socket7架構),以及泰鼎(Trident)整合型的筆記型電腦系統晶片組(CyberBlade Aladdin i1)。
備受矚目的AladdinTNT2整合型晶片組,已經陸續展開投單的動作,但目前估計要到四月份過後、才有機會逐漸挹注營收。去年揚智在筆記型電腦晶片組市場大約占了一○%,今年可望提升至一五%到二○%市場占有率。吳欽智強調,「以我們的產品分布來說,我們在每個範疇都具有非常獨特、競爭能力很強的產品。」
比較揚智在PC晶片組的表現,不難看出揚智在IA的著墨更深。以揚智在明年即將大量出貨到大陸的DVD(數位影音光碟)晶片組來說,就是集合揚智在PC方面十幾年的經驗,加上與宏?這樣的系統公司長期合作,逐漸培養系統整合的能力,才能從系統的眼光為客戶做完整的服務。
追求穩健,慢工出細活
吳欽智明確地說,「揚智比其他競爭對手更早進入DVD Player晶片組的領域,是為了未來IA鋪路。畢竟IC還是未來的主流工業,而IA這個市場更是非常的廣大。」
儘管揚智的行事風格常被外界評為「太過保守」,吳欽智仍然強調,「不建議玩得太險,太過英雄主義,成立一個比較穩健的IC設計公司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吳欽智所謂的「穩健」,就是IP(智慧財產權)的建立,因為他認為「揚智最主要的競爭利基是IP,以及系統整合的能力,也就是整合IP的能力,」這個部分不僅有利於PC與IA兩個領域新產品的研發速度,對成本的降低更有實質的效益。
揚智的「慢工出細活」累積了足夠的IP,面臨IC設計公司將走向經濟規模化的趨勢,揚智將在最近幾年尋找更多人力投入,目前揚智美國公司已經有五百六十人,今年會再增加一百人,加上分支機構今年員工會超過一千人,這幾年擴編的速度將會加快。
劉啟東分析,「揚智比較特別的是宏?對於資訊家電的布局。宏?集團所需的專屬半導體零組件,大概都會倚賴在揚智身上。」如果揚智能生產Set Top Box(STB,視訊轉換器)、DVD Player或是PDA(個人數位助理)這些資訊家電的零組件,將會使揚智產品線多元化,也會帶來高成長。
劉啟東認為,「外資在看揚智的角度,其實已經擺在未來IA方面。」不過,要等宏?一些量大的資訊家電產品出現後,看揚智在這個部分的貢獻度有多少,才能決定揚智的未來發展,時間點大概需要六到九個月之後才看得出來。(祝康偉)
市場制衡力量來自客戶需求威盛電子市場部經理鄭永健
平面媒體出身、年輕(三十三歲)、娃娃臉,
行事風格明快的威盛電子市場部經理鄭永健,
強調威盛透明、順勢而為的行銷策略,
期待威盛能扮演市場良性的制衡力量,
朝向SOC以降低成本、打破壟斷,
提供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全新產品而努力。
去年六月份威盛推動PC133之後,英特爾的市占率快速萎縮,證明威盛在驅動市場的實力,以及真正產品的效能上面,已經廣為大家接受。因此英特爾在感受到壓力的情況下,希望藉由訴訟方式做為瓦解競爭對手戰力的機制。
整個訴訟的行銷目的是希望造成威盛產品推出的最佳時機,使客戶產生疑慮,不過實際上對威盛的損傷不大,反倒在過程中透過此一事件,落實並強化威盛對客戶與市場的互動關係。因為英特爾屢見不鮮的訴訟策略已經在過去諸多事件中一再被祭出,到最後,我們合作的伙伴逐漸瞭解真相,建立信心,慢慢覺得只是英特爾的行銷策略而已。
今年第四季訴訟部分會有比較明確的陳述,不過我們有百分之百的勝算。
目前大家對威盛產品的認同度,背後代表的意義有兩個:一是市場的競爭力來自於產品與技術的優勢(PC133/AGP4X),二為市場的實質需求主導一切。
走入CPU市場勢在必行
威盛走入CPU的市場,是因為未來一年到兩年期間,SOC將成為市場的重要發展趨勢與指標。威盛若安於現況,可以穩做晶片組二當家,但在市場趨勢與技術發展的歷程中,兩年後將會面臨難以評估的嚴苛挑戰,因為沒有掌握CPU的核心技術,藉以進行下一波產品的整合,問題出現時將會措手不及。
所以與其說準備CPU是為了挑戰英特爾,倒不如說是為了做好因應趨勢脈動的準備工作。
談到威盛與超微(AMD)的關係,我想應該算是一個雙贏的合作關係,因為威盛此刻正全力協助AMD拓展K7的市場。今年威盛自己在CPU市場清楚定義主打低價(Value PC)市場,重點在於這個範疇成長性相當大,配合晶片組產品以及對市場的掌握度,威盛電子在此一區隔中的著墨空間將十分寬廣。超微此時定義自己在高效能與主流的市場,市場區隔得不錯,建構在彼此合作的關係上,雙方將會有更為密切的配合。
威盛的產品大概可以分成四塊:第一塊是晶片組(包含獨立型與整合型),再來是CPU,以及連接性的產品(網路的控制晶片,交換機的控制晶片),今年下半年將在多媒體應用(消費性電子產品)這一塊,開發DVD控制晶片,這一塊市場潛力不容忽視。以威盛營運結構來說,九○%到九五%還是以晶片組為主,CPU在今年下半年營收比重希望能占一○%到一五%。
威盛去年六月到九月陸續購併Cyrix與IDT,主要著眼三個因素:一、從技術方面考量。因為SOC的緣故,這是一個必然且必須的市場趨勢。二、IP(智慧財產權)的獲得。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很多IP、專利權,做SOC擁有這些IP,可以充分掌握速度、控制成本。三、市場的考量。因為CPU市場排名分別是英特爾、超微、Cyrix與IDT,威盛把第三名與第四名的資源結合完後,也築高了其他人進入這個市場的障礙。
購併S3除了看重繪圖晶片技術與交互授權之外,S3朝網際網路方向的發展將對威盛提供更豐沛的技術資源。(祝康偉)
企業要先活下來,未來才有機會
揚智科技總經理吳欽智學的是工程科學,吳欽智在美國的十六年期間,
全心投注半導體領域。
十三年前,吳欽智與另外兩位旅美科技人才的好友
遂在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延攬下,共同回國創立揚智科技。
如今,揚智不僅在晶片組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更蓄積實力朝向IA大步邁進。
因為科技進步得太快,integration(整合)變成一個trend(趨勢)。就PC晶片的領域來說,第一個整合的trend就是把Graphics(繪圖晶片)與Chipset(晶片組)壓在一起,再來就是Intel說的把CPU放進來。
PC裡面有幾個主要的IP(智慧財產權),例如 CPU、Graphics、Core Logic(核心邏輯)、還有其他的IP。 I/O(輸入∕輸出控制)晶片、Audio(音效卡)、Moderm(數據機)以前還可以算是很strong的business,當時光賣一個Super I/O卡就可以賣到新台幣三、四十元,現在整合到chip裡面連一元都不值。因此,所有的東西只要變成晶片組就會很便宜,以前單獨可以賣的,現在弄進來就像是送的,只要沒有競爭能力就會出局。
通常做一個Chipset從開始設計到生產至少要一年,一年裡面大概會推一代主要產品,和一代次要產品,主要的部分是把所有可能的改變放進去,次要的是小的修改,像Graphics有時可以賣兩三年。
但是,晶片組今年要賣前年的產品幾乎是不可能,唯一例外是英特爾的BX。任何晶片組公司今年是第一名,明年沒有新產品推出就可能出局。因為晶片組的研發時間長,但由於市場規格的快速變動,造成晶片組的世代變化必須非常快,產品生命周期不長。PC晶片組公司在產品規劃及推出時程上只要稍一不慎,可能就會面臨市場的重挫,但相對的,這一代成功的產品與市場亦不擔保下一代的成功。市場的競爭壓力比起其他PC零組件市場高。
IP為主要競爭利基
在晶片組的領域本來就是上上下下的,速度的競爭非常激烈。這一代做的很好,下一代沒做好就會下來。雖然去年揚智沒有耀眼成績,但是至少守住一點,就是我們從來沒有出局過。我們把視野看得更廣,不是只著眼在PC的市場,還把目光放在IA上面。
繪圖整合晶片是勢在必行的方向。我們的繪圖整合晶片的確比原來慢了半年到一年推出。
我們本來就有自行開發繪圖晶片技術,但考慮到市場的主流需求,我們決定找該領域的領導者合作。如此雖然不管在尋找合作對象與設計上都很花時間,但我們也相信以這種模式合作,我們更能提供給各個市場最好,最滿足市場需求的整合產品。後來決定與三個伙伴合作:頗受好評的AladdinTNT2與Nvidia合作、Aladdin7與ArtX。在筆記型電腦方面則與繪圖晶片廠商泰鼎(Trident)合作。
揚智最主要的競爭利基是IP,以及系統整合的能力,換言之就是整合IP的能力。因此,我們做DVD時也是從系統的角度去看,我們從來不去做系統的產品,但是我們有系統的工程師,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最好的產品,並提供客戶在生產需要的服務與解決方案。
因為專利權的關係,DVDROM(數位影音光碟機)大多為日本廠商的天下。中國大陸地區因為對DVD專利權限制的態度強硬,所以才讓日本以外的廠商有一點機會。揚智在大陸市場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進入,因為大陸市場的特殊性,任何爛片進去你都要能放映,因此需要一堆的測試,我們的工程師還曾經達到觀測幾千片的紀錄。
今年下半年大陸的DVD市場將會打開,預估今年在大陸市場應該能達到五、六百萬台的規模。
穩扎穩打,前進IA市場
揚智就是要做到擁有PC、Consumer、Communication的技術,才能突破英特爾獨占的平台標準,打破完全主導的局面,變成消費者要什麼,你就去滿足它什麼。到時候沒有一個公司可以吃下所有的東西,我覺得這就是商機。其實揚智一直以經營穩健的IC設計公司為標的,從IP的建立,穩扎穩打地朝未來做IA的方向前進,不管是PC還是IA,IC產業還是未來的主流工業,這個市場實在非常的龐大。
在二○○三年還是以晶片組為主,與日本廠商不同,還是保持PC的know-how(技術),今年下半年會逐漸起來,明年會是不錯的一年,DVD開始有大量的出貨。去年全球PC市場大約一億台左右,而筆記型電腦大約占了將近二○%,約兩千萬台左右,今年會持續成長。去年揚智的晶片組在筆記型電腦部分占一○%,今年希望能提升至一五%到二○%市場占有率。
揚智不敢養養不起的公司,因為企業要先活下來,未來才會有機會。我們不建議玩得太險,不贊同英雄主義,這並不表示我們保守。雖然現在看起來DVD不那麼賺錢,但這仍是策略上必須做的布局。三年來投資三分之一的人力,產品還沒成熟之前會吃掉我們的獲利,但是我們負擔得起,至少我們還是賺錢的,只是賺得比較少,畢竟要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祝康偉)
核心技術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矽統科技多媒體產品事業處協理崔開平曾在聯電擔任晶片設計工程師(chip designer)、
經歷聯通電子、美商史恩希(SMSC)業務、美商凌雲邏輯 (Cirrus Logic)香港大陸地區總經理的矽統科技多媒體產品事業處協理崔開平,認為矽統始終如一的信念是「只要是核心技術,就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前年和去年矽統的業績成長非常快,我們發現我們的障礙點必須靠自己的晶圓廠才能夠支7。因為我們走的是整合晶片的路線,就是把繪圖晶片整合到晶片組裡面,因此晶片的尺寸比以前還大,晶片的需求量變得很大。如果沒辦法突破,生意成長便會受限。
對於外界質疑矽統是不是要轉做晶圓代工,是因為與目前蓋晶圓廠的目標不是做DRAM、就是做代工有關。如果不將繪圖晶片包在裡面,不做整合晶片,晶片很小,就不會有這個困擾。但是成長到一個程度必須把它包進來時,晶圓的需求量會增加到八、九倍,就會造成成長障礙,我想這樣的疑慮過了一、兩年之後就會改觀。
因為我們公司走SOC的路線,把一個PC的所有東西都擠在一個晶片裡面,坦白說晶片不會小,就跟DRAM碰到同樣的問題,一定要用到最好的技術,才能夠把Die Size(晶粒面積)縮小。我們走了四代的整合晶片,以我們幾個對手來說,只要一踏進整合晶片的領域,一樣的困擾會馬上跑出來。
蓄勢待發,整合SOC
我們從去年到現在SiS630的整合晶片,陸續都有交貨,只是量沒辦法放大。這個產品從宣告到現在已經滿久了,到現在市場對它的期待還很高,可見得這顆晶片的效能一直領先其他的對手,只是我們的產能沒辦法放大,就產能供應量方面來說,關鍵就在於晶圓的不足。
換個角度來說,同樣情況之下,如果換了其他競爭對手,一個產品六個月開不出產能來,我不相信這個市場還會要它,但是我們的產品(SiS630)到現在不只六個月了,可是外面市場對我們需求還是很急,可見矽統現在的狀況是蓄勢待發,等人去點火。
從去年購買微處理器廠商瑞思(Rise)CPU的技術授權,我們不是只看到PC這塊餅而已,為的是達到整合SOC的目的。當時也有很多人會質疑矽統是不是開始要賣CPU,我們一開始就斬釘截鐵表示這個動作只是為SOC鋪路。
先把SOC三個基本的骨架:CPU、晶片組、繪圖晶片7好,再以蓋晶圓廠為助力,把自己所缺的部分一塊塊補起來,因為核心技術如果沒有掌握住,永遠會倚賴別人。
矽統的公司文化是以做到什麼程度才講到什麼程度,穩扎穩打,若是沒有把握就不會講。我們老總(矽統科技總經理劉曉明)一直相信只要是核心技術,就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我們選擇走垂直整合,所以選擇掌握上游的技術。
我們希望在二○○二年達到十億美金的目標,要做到這樣的規模,若沒有相當程度去掌控自己的Capacity(能力),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我們公司特別強調很多關鍵的核心要自己掌控。(祝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