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二點,漢城江南區盤浦洞一棟公寓的五樓,客廳燈點得通亮。四十歲出頭的媽媽站在陽台上,頂著陣陣吹來微寒的秋風,焦切地等著兒子回家。
為金飯碗努力讀書
十三歲的金炳哲現在唸初中二年級,他唸的盤浦中學是漢城江南區的幾所明星學校之一。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下,他每天清晨六點半出門,半夜十二點鐘才回家。學校正規的上課時間是上午八時到下午五時,下課後,還有一小時的「補充授業」(課外輔導),然後依學校規定留在教室自修到晚上十時。
離開學校後,他又和同學到回家路上的「讀書室」再K兩小時的書,然後才拖著一身疲憊回家。每天,金炳哲的母親必須替他準備兩個便當,一個中午吃,一個晚上吃。回家後吃完媽媽準備的消夜,倒頭就睡看了。
金炳哲在今年三且升上初中二年級,為了考上第一志願「京畿高中」,他在一年半前就得全力衝刺。因為父母對他的期望很大,希望他也能繼父親之後,從國立漢城大學畢業,然後進金融界服務,就可以捧著「金飯碗」過一生。
比起金炳哲,住在漢城江東區的趙小妹妹就幸運多了。趙小妹妹今年十四歲,在江東區的一所女子初中唸初三,今年十二月就要考高中了。她唸的學校不算明星中學,比較注重學生的均衡發展,而不專注於升學率。她在班上名列前茅,每天雖平均只唸四小時的書,但考上一流女子高中應不成問題。
更不同的是,趙小妹妹有思想開明的父母。她的父親趙甲濟在朝鮮日報的一月刊朝鮮」擔任次長(相當於副主任),是位資深而且非常傑出的記者;她的母親任貴玉則在「京鄉新聞」資料室擔任副主任。他們對兩個女兒的教育採開放的態度,任由女兒的性向與志趣發展。大女兒希望進大學唸英文系,以後希望當電視台的記者;十二歲的小女兒則有繪畫天份,希望唸美術系,以後當畫家。
像任貴玉這樣的職業婦女,在南韓社會並不多。她希望兩個女兒將來都有專業技能,能像她一樣結婚後還繼續工作;否則像目前大學畢業後的女性結婚後就走進廚房,實在浪費了對她們的教育投資。
嫁粧行情不同
在重男輕女的南韓社會,通常父母親對兒子與女兒的待遇與期望也大不相同。任貴玉承認,如果她有兒子的話,她也會像其他父母一樣,鞭策兒子用功唸書。任貴玉說:「在這個社會,男人確實不一樣,他們需要實力才能出人頭地,更重要的是,男人需要養家。」
韓國父母對兒子的教育投資,通常都可以「回收」。根據南韓社會目前的結婚行情,嫁給留美擁有博士學位丈夫的女孩,家裡至少要替她準備一億韓圜(約合四百萬台幣)的嫁粧;嫁給留美碩士則價碼減半。嫁粧通常是一棟公寓、一輛轎車;不過視男方的專長與發展潛力,索求嫁粧的行情也有不同。
南韓社會是一個相當「集權」的社會,這也是根深柢固的尊卑關係、階級意識與服膺權威觀念使然。大自南韓的政治經濟型態,小至家庭的親子關係,都是如出一轍。傳統的社會風氣之外,南韓又受儒家思想中的士大夫觀念影響極大,追求文憑才有機會成為另一種階級。於是從六十年代經濟開始成長以後,升學主義也開始猖狂起來。
小孩惡補父母坐牢
到八十年代,全斗煥執政以後,為了遏止惡性補習戕害學生的身心發展,甚至立法嚴格取締惡補與家教。至今,南韓是世界上唯一因為小孩惡補,父母必須坐牢的國家。這些年來,南韓政府雖曾多次修改教育制度與大學聯考方式,試圖遏止學生家長的「升學狂熱」,但是績效不彰。
每年有七十餘萬名高中畢業生想要擠進大學窄門,但是全南韓一百所大學與獨立學院(不包括專科學校),只能容納二十萬人入學,競爭相當厲害;而一流的漢城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等,錄取率更達二十人取一人。
延世大學教育系的金仁會教授指出,韓國人在日據時代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以致光復後,韓國人有一股很強烈的觀念,認為「只有受教育才能出人頭地」。四十年來,在這一觀念的影響下,使韓國的學校教育在量的方面,有非常驚人的成長。
韓國雖然至今仍只有國民小學六年的義務教育,而且韓國的大學教育採行高學費政策,但是並未因此降低韓國人受教育的欲望。今天,南韓的識字率達九四%;初中畢業生進高中繼續求學的升學率為九一.二%;高中畢業升大學的則達三六.四%。鄉下窮人家甚至靠借貸、勒緊肚皮供子女升學。
美國傑出的資深記者克里斯多夫(Robert C. Christopher)在他的「探索日本奇蹟」一書中,以「東大之戰始於幼稚園」來形容日本人教育競賽的激烈。這樣的形容同樣可以用在韓國。
不欲落人後
韓國的父母親同樣從小學二、三年級開始,就把小孩送到各種「學院」(補習班),去學習游泳、鋼琴、繪畫、速讀、珠算、跆拳道等技能。學習跆拳道這個韓國傳統國術或游泳,為的是鍛鍊身體,將來考高中、大學時可以通過體能測驗;速讀則是為了應付國語、常識等科目,有了速讀能力就可以博讀更多的書籍;學珠算則是為了培養數學的實力。
至於學習鋼琴、繪畫等,少數是為了培養小孩的藝術造諧,或為了發掘小孩的天賦,將來以此為專業。但是大多數的韓國家長,都是基於競爭心理,因為別人家的小孩都在學,我們不能不學。父母親這種「不落人後」的好強心理,加諸小孩的壓力也就特別大。因此南韓的學生從小學開始,除了學校的功課,課外的技藝訓練也成為一大負擔。
而升學考試的束縛,從小學開始就緊緊地拍住學生。小學成績好,上了初中才能競爭得過別人;初中成績好,才能考上好的高中;上了好的高中,才有希望考上一流的大學;一流大學畢業生,才有就業的保障,也才能「出世」(在社會上出人頭地)。
追求「名門」
韓國人有句話說:「「京畿高」(漢城最好的高中,相當於台北的建國中學)加「漢城大」就是出世的保證。」南韓光復後四十年來,歷任政府的菁英幾乎都是出自這兩所名校。而且在講求人情與關係的南韓社會,「學緣關係」的緊密結合,也助長了追求「名門」的風氣。
在一般家長共同的認知下,南韓學生從小學時代就汲汲營營追求「好成績、高分數」;父母親對子女的評估也一切唯分數是尚。最近,南韓的一個教育研究機構曾對全國四十六所小學、五千名學生做問卷調查,「考試與作業的負擔」、「上補習班」與「被媽媽逼著唸書」,依序是小學生最討厭的事。
南韓的教育學者指責現行升學領導教學的教育制度,「只有分數而沒有人性」。在家長與師長的嚴厲敦促下,學生求學、考高分只是為了考上好學校,但是學生長期壓抑於內心的反抗意識,很容易在長大以後,形成「反社會」的性格傾向。
學生示威其來有自
這也就是為什麼南韓學生從大學聯考「解放」進入大學後,便積極參與校園的學生運動,批判社會、反抗政府。大學生示威歷數十年而不斷,與南韓家庭與社會傳統服膺權威造成恐懼與反抗心理有絕大的關係。
東國大學教育哲學教授韓明熙說,今天南韓的學校教育已淪為聯考教育,而家庭教育又淪為聯考教育的「轉包事業」。由於社會的價值觀崇尚文憑主義,使家庭教育的概念也發生了偏差。在升學考試競爭中的失敗者,就會被社會認定是「永遠的落伍者」而抬不起頭來,以致為人父母者在逼迫兒女唸書時,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考不上大學,你的將來就沒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