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企業永久裁員,臨時工作大幅增加

林季蓉
user

林季蓉

2000-03-01

瀏覽數 17,550+

企業永久裁員,臨時工作大幅增加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0 / 3月號雜誌 第165期遠見雜誌

走在美國加州的矽谷,很難不去感受那股瀰漫在空氣中的樂觀氛圍。這座占盡創新優勢的高科技重鎮正以驚人的速度創造無數的工作機會。如果你是一技在身的專業人士,矽谷絕對是求職者的樂園,任君遨遊。不過,勞工市場成長最快的加州,同時也是變動最大的一州。加州的經驗相當程度反映出現今美國就業市場所經歷的變化。

美國的失業率在一九九九年底降至四‧二%,寫下二十九年來的最低紀錄,就業人口比率也創下新高。蓬勃熱絡的就業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風貌:愈來愈多的人選擇兼職、自由業、在家工作,並且隨時準備轉換跑道。但是,在一連串令人振奮的好消息當中,卻出現了一個與景氣復甦格格不入的指標,那就是失業的時間長度仍然居高不下,而且愈來愈多的人擔心飯碗不保,甚至永久失業。於是我們看到兩種極端的發展:一方面,就業機會和彈性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個人前程發展的不確定性也隨之提高。

所謂的「生涯規劃」已經變成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嗎?

根據紐約大學經濟學家威廉包繆( William J. Baumol)與愛德華沃夫(Edward N. Wolff)的研究,過去二十年來美國經濟本質的改變,已經重寫就業市場的運作規則。美國聯邦準備銀行舊金山分行的一份分析報告,根本直接將矛頭指向盛行於企業界的永久裁員風潮。

一體兩面的企業重整與永久裁員

企業重整與縮編的熱潮自一九八○年代起開始醞釀 ,終於在九○年代橫掃全球,至今仍方興未艾。大規模的重整與裁員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標準程序,無關乎景氣好壞。事實上,即使是賺錢的大企業,例如獲利率突破兩位數的奇異公司(GE),也在大舉裁員,並且將原本階級分明的經營結構,縮編為數個小型自治單位,形成一個綿密的網路。

資料顯示 ,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八年間大幅進行縮編的產業當中,高度成長的電腦業與電信通訊業分別排名第三與第四 ;製藥業與金融業也已跟進,華爾街的證券業也不遠了。美國《Business Week》的就業網站指出,創新的科技與企業縮編的潮流絕對具有連帶關係;高科技不僅創造眾多的工作機會,卻也同時終結了為數不相上下的職業生涯。

在一個以創新為動力的經濟裡,新興企業正以驚人的速度相繼崛起,創造無數的工作機會。不過,同時間還有更多的新、舊公司連連關閉,因此也不斷有人失去工作。在變動的過程當中,如同老舊的設備和廠房,技不如人或趕不上時代的員工,都難逃被淘汰出局的命運。而一再創新的科技,有如惡性循環般,不斷地提高對個人能力的要求。有些時候,辛苦大半輩子所累積的經驗和技術,很可能在新科技出現的瞬間,變成廢棄物。

再者,由於商品的壽命逐漸縮短,以及來自全球各地的競爭威脅銳不可當,商品的價格不但無法抬高,甚至還得被迫降低 。因此,所有的企業,不論規模大小,都必須精打細算,以期降低成本,獲取利潤。減薪和裁員正是立竿見影的最佳方法 。除了改聘已經具有所需能力的員工之外,企業紛紛轉向臨時人才派遣業,尋求曾經受過短期訓練的臨時雇員,或是將非核心的業務,外包給獨立的專業包商。特別是小型企業根本欠缺財力進行員工訓練,似乎也沒有其他選擇。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臨時人才派遣業異軍突起

因此,愈來愈多人被迫接受臨時的職務。事實上,加州經濟成長最快的部分正是臨時人才派遣業,創造的工作數量等於軟體業和電子設備業兩者的總和。另外,求職求才網站也應運而生,例如怪獸網站(Monster.com.)同時刊登多達十四萬則求才廣告。有趣的是,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日本,臨時人才派遣業也是異軍突起;日本的臨時雇員需求量從十年前的每年十四萬成長為今天的一百萬。

目前,員工少於一百人的小型企業提供就業市場三分之二的工作機會。小型服務業的人事編制最多可能只有三個層級,根本談不上任何升遷機會。就算是階級制度分明的大企業裡,越級升遷的案例更是屢見不鮮。從基層做起,慢慢建立年資,按部就班往上爬的生涯規劃,似乎不再適用。如此一來,就業市場的生態必將出現變化。

新經濟時代來臨同時也帶來一個相當現實、甚至負面的影響,那就是這股毫不留情的壓力,迫使企業必須以更少的人力創造更多的成果。比較悲觀的經濟學家則認為科技、全球化和服務業導向等三大勢力,正在聯手打造一種全新的資本主義,嚴苛地考驗勞工市場。

進修再進修以求自保

所幸,在一片裁員的肅殺聲中,拜連續八年景氣長紅之福,美國的就業市場得以繼續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各界預料在未來的一年裡,失業率仍將維持在五%以下。正因為如此,經濟學家也開始擔心一旦美國的經濟成長開始走緩,多樣化和高彈性就業市場的全盤影響將會浮上檯面,衝擊所有社會大眾。例如,失業救濟金、退休金、和健康保險等等相關勞工法令,屆時能否配合或招架全新就業生態的需求?從數字面來看,目前的低失業率和高經濟成長率頗有粉飾太平的味道;若從人性化的角度來看,寫在老百姓臉上的憂慮,說的又是另一番故事了。

或許,將勞工市場的生態改變比擬為「物競天擇」,難免太過現實與殘酷。對勞資雙方而言,任何改變都是極大的挑戰,還有賴相關法令的配合以及勞資關係的調整,以順應彼此的需求成長。

專家一再告訴我們,在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裡 ,無形的人力資產,才是企業制勝最大利器,因為沒有人能夠預測下一波的競爭力將來自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對企業界而言,最好的策略還是設法網羅好的人才,以期應付任何可能出現的挑戰。對就業者而言,不論高階或基層、資深或新手,不妨在就業市場趨勢尚未明朗化之前,把握機會進修、再進修,讓自己成為所謂的「人才」。現有的工作,不見得穩定,卻可以替下一個,甚至再下一個工作準備和充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