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業者的強烈競爭,兩年內造就了一千億行動通訊的商機。交通部次長毛治國表示,以台灣使用GSM(泛歐數位式系統)用戶量之大,包括台灣大哥大與遠傳,都可以排進全球前五大。而台灣大哥大宣稱十一個月用戶破百萬,第二十個月用戶破兩百萬,都是全球中令人屏息的數字。「全球最快破百萬的國家也花了四年的時間,」毛治國表示。
行動電話用戶的滲透率(penetrationrate,也稱普及率),由去年元月開放前的不到七%,快速提升到目前的三三%,讓所有的民營業者嚇了一大跳。對未來抱持最樂觀看法的台灣大哥大董事長孫道存,預期三、五年內就會達到七○%的滲透率(見第九二頁,表二);連自動販賣機的機器,都可能是門號商推銷門號的對象。
搶先達到賺錢的臨界點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邱宏仁指出,就像半導體業界預測產業發展規律的摩爾定律一樣,通訊服務業與網路世界也有所謂的摩卡菲定律(MetccafeLaw),亦即乙太網路的發明人摩卡菲預測,當用戶數超過一個臨界規模點(cryticalmass),網路規模的效率將成指數倍數成長。「這是亞馬遜(Amazon.com)網路書店與仲琦等網路公司股價飆漲的原因,也是大哥大業者要衝高用戶數的主因,」邱宏仁說。
為了拓展用戶數,業者在設備投資、廣告、行銷等所有層面,都用十倍速的金錢與精力在賽跑。除了廣告戰已相繼投入超過四十億新台幣之外(見第九二頁,表二),民營電信一開台,占盡價格優勢的中華電信就主演了數波段的價格戰,至今中華電信在行動電話費率已較開放民營前下降了五成。
在價格戰之後,通路接著成為主要戰場。一位中華電信的高階主管也表示,部分業者對通路商的補貼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甚至高達一支手機補貼五千元的程度;對只能補貼兩百元的中華電信實在是有苦難言。「國內大哥大業者把發展的時間壓縮成其他國家的三分之一,業者的付出相對也要多兩倍,」台灣大哥大資深副總經理吳廷禎說。
internet 是keyword
大哥大業者目前的加壓式競爭,其實不只著眼於眼前的語音通訊市場,他們看到的,都是結合固網或有線電視網路後的寬頻市場。
毛治國表示,在電信自由化浪潮席捲全球之後,再加上網際網路技術的興起,電信、有線電視與資訊三網合一的工程已經如火如茶地展開;再加上內容產業(content)的發展,四網合一將成為資訊化社會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因為這個四網合一工程的進展,代表資訊傳輸速度將由目前的K級(每秒傳輸一千個位元,電信頻寬單位),馬上跳到mega 級(每秒傳輸百萬個位元,有線電視頻寬單位)甚至giga 級(每秒傳輸十億個位元,光纖傳輸的單位)。
在資訊以mega 級甚至mega 級速度傳輸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形態會因此而大幅改變。人們可以在家工作,不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改變,人的行為模式也改變;這樣的時代雖不易想像,但據毛治國估計,這個日子會很快到來,最快三、五年內就碰得到。「三、五年後的情況會變得怎麼樣,我不知道,但一定很可怕,」台灣大哥大董事長孫道存說。
這樣的大轉變,毛治國稱之為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事實上,除了網路產業之外,通訊產業是世界末因為典範轉移而創造財富的最佳範例。
交通大學EMBA學程主任朱博湧表示,趁著典範轉移的風潮創造新產業巨人的案例,在數位時代愈趨明顯,過去最明顯的例子是微軟。八○年代微軟趁著大型電腦移至個人電腦的典範轉移時,一躍而起;另外,九○年代戴爾電腦藉由直銷模式逐漸凌駕康柏(compaq),以及美國書店零售巨人B&N被亞馬遜超越,都是典型的例子。
朱博湧表示,典範轉移包括下列幾個特質:一是由封閉體系走向開放體系,譬如微軟作業系統的相容性;二是由供給面與技術面(生產者導向)轉為需求面(消費者導向),亦即以消費者的最終需求為生產依據;三是由壁壘分明的區域性(regionalbloc)走向整合性(integration)。「在此其中,internet(網際網路)是keyword(關鍵字),」朱博湧說。
提高頻寬是第一要務
由於網際網路的興起,讓過去電信、電腦網路與有線電視三個壁壘分明的產業,全都放在同一個網路世界的平台(platform)縱橫捭闔。過去中華電信打不到和信辜家的有線電視,賣門號的徐旭東和做第四台的力霸王家各領風騷的情況,在資訊化時代都要在同一塊平台上做生意。
而且,這個競爭會從「口耳(語音)」的競爭,轉移到「眼睛(多媒體)」甚至「手腳並用(雙向互動)」的競爭。
工研院電通所產業資訊部經理楊錦棠表示,未來電信市場的發展,一定會由語音的競爭依序逐步走向數據、多媒體與雙向互動的市場,由於大哥大門號商的頻寬不夠,目前僅提供語音服務,在市場走到寬頻時代時就沒得玩了,因此非得儘快結合固網(固定電話線路,包括市內、長途與國際電話網路)或有線電視,以快速提高頻寬的容量不可。「這也是固網有五千億元市場的緣故,」楊錦棠說。
「有些大哥大業者甚至一開始就打算拉光纖,因為光纖的頻寬是以十億為單位,拉一條光纖就夠了,」毛治國表示。
誰是產業新巨人?
在典範轉移的過程中,誰能成為產業的新巨人?毛治國表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solution)並非保證一定成功,變數還相當多;以台灣大哥大企圖在無線通訊的大哥大服務之外再整合衛星服務的銥計畫都宣告失敗,可見整合的過程還有很多環節待克服。
不過,也有學者看好和信。一位學者就表示,和信目前已擁有有線電視網路(和信超媒體)以及無線通訊網路(和信電訊),旗下也有衛星通訊的部門,看來是最具整合架構版圖最完整的競爭者。「就像拼圖一樣,和信雖然走得慢,但電信版圖已逐漸成形。不過,若如台灣大哥大一樣在任何一塊有一些閃失的話,可能也會跌得較深,」這位學者說。
此外,中華電信可能是其中資源最雄厚者。除了目前正積極以XDSL(各種數位式用戶迴路應用)的技術直接在現有電信網路上提高頻寬外,全省二○%的地區也布了光纖;再加上本身的ISP(網際網路內容服務商)Hinet 的第一品牌地位難以撼動,衛星大哥大計畫也取得台灣區經營權,整合的效果可能最快展現。
不過,中華電信總經理呂學錦也表示,消費者有沒有寬頻的需求還要走著瞧(wait and see),目前的建設純粹為了有朝一日能實現所有的預言。顯然在對未來世界的想像上,中華電信還是略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