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間諜那有說話的權力

黃孝如
user

黃孝如

1987-10-01

瀏覽數 14,100+

間諜那有說話的權力
 

本文出自 1987 / 10月號雜誌 第016期遠見雜誌

最近,一本英國「禁書」成為國際矚目的大新聞,有愈禁風頭愈健的趨勢。

這本書叫做「抓間諜的人(Spycatcher)」,是一位退休英國調查員的回憶錄。美國時代雜誌批評這本書「平淡無奇」,因為作者雖然揭露了不少英國調查局(俗稱「MI5」)的內幕,但多半是早已曝過光的「舊」聞。

事有出人意料者,由於英國政府下令禁止出版及報導任何有關此書的內容,甚至隸屬大英國協的澳洲、香港也一律在禁止之列,反而掀起國內外軒然大波,搖身變成一樁轟動國際的出版事件。

喧騰一時

「抓間諜的人」七月中旬在美國出版,至今已發行至第五版,總計銷出二十一萬本,八月底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數千冊書越過大西洋,偷渡至英國境內。澳洲、香港因出版或報導該書與英政府爭訟不休,使「抓間諜的人」連續登上當地報紙的頭條。英國工黨參議員湯尼則選了一個星期天,在象徵英國自由傳統的海德公園內,面對一大群記者和旁觀民眾,大聲朗誦書中的片段。

究竟這本喧騰一時的書內容如何?

今年七十一歲的彼得.賴持(Peter Wright),一九七六年退休前官拜MI5的副局長,他在這本自傳中放言無忌地談及他在英國MI5工作二十年的種種經歷。

賴特是劍橋大學畢業生,一九五五年因擁有無線電專長而被吸收到調查局,並且很快因工作需要而加強竊聽技術。時代雜誌認為「抓間諜的人」一書最令人驚訝的,就是毫無羞恥心地描述一些無視法律存在的日常小故事。例如賴待在書中愉快地回憶當時「在政府的吩咐下,與同僚在倫敦到處竊聽、竊盜」,感到「孩子氣的快樂」。調查員擁有完善的調查裝備,能做到尋常惡棍做不到的事,比方利用X光技術的突破,「使MI5的人有辦法接近英國任何保險櫃」。

一九八六年中期,賴持的書尚未付梓,兩家英國報紙即曾報導賴特擬撰稿揭發一些MI5的內幕;有一些事實上英國人早已知道了,譬如一九七四年時,MI5中一個集團企圖顛覆威爾遜首相的工黨政府。此外,賴特還指出MI5前局長是蘇聯派來臥底的。這種指控在美國可能立刻成為頭條新聞,並要求國會舉行聽證會。但是在英國,政府卻贏得法庭的宣判,禁止出版賴特的書,連討論都不准。

政府要保障公務機密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英國政府的理由是,它有道義上的責任,阻止賴特開危害他人的先例。「這項禁令完全舉言論自由無關,」一位官員表示:「而是要保障情報員的身份隱秘,不為人知。」所以政府的禁令一方面是為了阻止情報員違背保守公務機密的誓言,一方面禁止新聞界對情報活動的報導。

然而,新聞界的看法又如何呢?英國星期泰晤士報的主編尼爾說:「把賴特對政府應盡的義務和新聞界的出版權利混為一談,我認為是很嚴重的錯誤。」

英國新聞界對禁令的反應強烈,但並不表示他們支持賴特和他的書。事實上,英國媒體對賴特的風評奇差。他們指責他為「叛徒」、「受憤怒和貪婪的驅策」、「賺錢狂」、「不可信賴」、「純粹為了對調查局作最大的傷害」……如果賴特幻想自己是為了公開公正的精神而揭開塵封已久的醜聞,並且會因此贏得榮譽,那麼他的夢該醒了。

雖然英國新聞界的愛國心無庸置疑,但是秉持的原則卻是英國可貴的傳統:「我雖然反對你說的話,但卻誓死維護你說話的權利。」

英國二十家大報中有七家抵制禁令,其中三家已遭政府控告。八月中旬,週日新聞刊載了從「抓間諜的人」中摘錄的片段後,接獲通知,將被控「嚴重藐視法庭」。每月鏡報把三位站在政府一邊的法官相片顛倒刊出,旁邊的文字寫道:「一群傻瓜」。經濟學人週刊英國版則刊出空白的一頁,以示抗議,並向該刊四十二萬英國讀者說明,應在此頁出現的文章,僅有英國讀者看不到,海外版照常刊出。

在澳洲,英國政府已在第一回合官司中敗訴,目前正上訴中。在香港,當地法庭提出言論自由、司法獨立等九項聲明,宣判撤銷英國該項禁令。

這場激烈爭議的癥結是:一年前政府對「抓間諜的人」一書出版及報導所頒的暫時性禁令是否應繼續執行?新聞界說「不行」--因為這本書現在已經發行到全世界了。總檢察署認為「可以」--為了保障情報工作牽涉的公眾利益。究竟那一項利益該優先呢?

加強言論自由的法律

就連英國法官也各執一詞。他們都同意該保障情報機密,但是有人認為既然機密已經洩露,便如猛虎出柙,新聞界應該有說的自由,公眾也有知的權利;另一些人則認為賴特犯了叛國罪,應藉此案使未來可能成為叛國賊的人受到警告;同時忠誠的情報員由於無法公開為自己辯護,所以應受保護,不容賴持這樣的惡棍污蔑。

總之,見仁見智的說法完全視個人的價值觀和對事情的瞭解而定,經濟學人週刊認為,保護言論自由的法律如果這樣隨便、脆弱,實有必要加強。所以從長期的眼光來看,新聞界這次頑抗的決心對鞏固言論自由應該是件好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