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由詩人轉成南歐新領袖

盧麗玉
user

盧麗玉

1999-07-01

瀏覽數 15,050+

由詩人轉成南歐新領袖
 

本文出自 1999 / 7月號雜誌 第157期遠見雜誌

二十五歲擔任副總統,三十二歲當選總理,以「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來形容馬其頓總理喬傑夫斯基,恰如其分。年輕的他,在處理巴爾幹半島危機上,展現成熟手腕,已有南歐新政治領袖的架勢。

喬傑夫斯基訪台期間話不多,大多數的時候只是點頭微笑。他在六月初率領五十九人的訪問團來台,其中還包括懷孕四個月的妻子,他要求妻子一起來看看台灣奇蹟,「否則你會後悔」。

喬傑夫斯基對台灣最早的印象,來自蔣介石的傳奇。他在訪台行程結束前,特別擠出四十分鐘,和妻子到中正紀念堂瞻仰蔣公風采。他表示,幼年在共黨教育之下,聽了許多蔣介石的反面教材,長大後,對幼年所受的世界歷史教育產生懷疑。多年來,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多方查證興趣的幾件「歷史疑案」,其間也包括國民黨政府如何輸掉大陸,撤守至台灣。

這一位注重慎思求辨的總理,原本只想做詩人,留著長髮和長鬚,吟風弄月。他在馬其頓史高比耶大學比較文學系畢業後,就出了第一本個人詩集。然而,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喬傑夫斯基無法自外於建國運動,並有感於進行政治建設必須集合同道,才可能達成改革目標,於是在一九九○年成立內部革命黨,並擔任黨主席迄今。

馬其頓在一九九一年脫離南斯拉夫聯邦獨立建國後,喬傑夫斯基以內部革命黨黨主席身分,受共黨的格里葛洛夫邀請搭檔參選第一任正、副總統,並獲當選,那年他才二十五歲。這年他並出版第二本詩集《城市》,以詩文描述理想中的城邦,但是擔任副總統才八個月,就因和總統格里葛洛夫的左派路線不合而辭職求去,回歸在野身分。

一九九四年馬其頓國會大選,喬傑夫斯基婉拒參選壓力,著手出版另一本詩集《對歷史解構的短篇故事》,以哲學的觀點,對人與天地的關係提出許多疑問,藉此對自己的內心進行反省。原打算不再參政的他,眼見獨立後以共黨為主的政治路線一再延緩馬其頓改革步伐,於是在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出馬競選國會議員,並獲組閣主導力量,一躍為總理。

主導馬其頓的「百日維新」

喬傑夫斯基一上任就發出豪語,要在一百天之內讓民眾感受到新人新政。在政治上主張民主化,經濟上追求自由化,並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在外交上,馬其頓是一個小國,但位居巴爾幹半島重要地位,可以做為列強的緩衝區,同時也要與各方維持等距來往。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喬傑夫斯基與本世紀初曾侵占馬國領土的保加利亞修好,化解來自東北方的壓力,並與一度鬧翻的希臘進行一連串外交會談。如今希臘不僅同意馬國使用其出海港口,並由希臘石油公司投資一億八千萬美元,協助馬其頓改進石油生產。

馬其頓與台灣建交的決定,也是喬傑夫斯基的百日成績之一。他明白此舉將觸怒中共,但馬其頓既已成為聯合國會員,軍事防禦又有北約協助,中共對馬其頓的威脅已降至最低。喬傑夫斯基明白,此刻的馬其頓需要經濟發展,在這一方面,台灣可以做的,比中共多。

在全球矚目的科索沃戰爭中,喬傑夫斯基與歐、美保持密切聯繫,希望在五年內加入北約,並成為歐聯準會員國。儘管他不同意南斯拉夫總統米洛塞維奇屠殺科索沃人的行為,但是對米洛塞維奇也沒有挑釁的動作,只是一再呼籲各方進行協商,並頻頻出訪歐、美等國,爭取經費,協助巴爾幹半島的重建計畫。

過去十年,巴爾幹半島曾發生四次戰爭,馬其頓是唯一不受烽火波及之地。在和平曙光乍現之際,喬傑夫斯基展現的國際協調能力不容小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