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第一度誕生,發生在精卵結合之際;第二度誕生則是我們實際上由子宮出生……。
第三度誕生則是在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作成者之際,有人稱之為「成熟」;它發生在我們可以駕馭自己的生命、以自己腳跟踏實站穩之時。
---- 維琴尼亞‧薩提爾家庭重塑治療創始人
「我恨你,我恨你,」小彾對著一名身上掛著「母親」牌子的同伴淚流滿面地哭喊著。
「恨她什麼,說出來,」帶領團體的老師以溫和穩定的口氣,鼓勵她將心中的感受說出來。
「我恨你,我恨你在我被爸爸拳打腳踢時,棄我不顧,還跟另外一個男人離開。我曾經發誓,絕對不要像你一樣,可是,可是……」小彾再也禁不住放聲大哭。
「可是,怎麼樣?」在她的哭聲逐漸趨緩時,老師小聲地追問。
「可是,我竟和你一樣。」
六、七坪大教室內圍坐的十幾個人,看著眼前這場戲,頻頻拭淚,輪流地推送面紙盒——這場戲不可或缺的道具。
******
這不是前衛的小劇場,更不是電影「喜福會」的續篇,而是一場家庭重塑的心理治療。場景發生在一個心靈成長團體裡,演員沒有任何的妝彩、華服,只有胸前掛的塑膠牌點明扮演的角色。故事的主人,以第三者的角度看著同伴演出自己的故事。而居中像導演的老師則在細察當事人心中的波動時,安排她進入戲裡,說出她在事件發生時的感受,表達出當事人在過去不能說、不敢說的未竟情感。
台灣社會對真實自我的認知、探索及人我良好關係互動的強烈需求,可從近年來出版界心理勵志、情緒管理、靈修類書籍的量增,以及算命、星座預測、陰陽五行學的興盛見端倪,以至於有人諷刺地說:「算命是我們的心理治療。」而在另一方面,從正統心理學角度發展的心理諮商輔導機構正在蓄勢待發。
開辦心靈成長團體的社區心理諮商輔導機構,在台灣雖已不是一新興行業,但很少人知道它做些什麼,更少人真正踏進它的門內。
心理諮商輔導機構在台灣的發展是近二十年的事。二十年前,比利時天主教會有鑑於台灣成人心理諮商資源的缺乏,引進「華明心理輔導中心」。十年後,「華明」成員開枝散葉,再加上一些基金會及宗教團體等的投入,目前以台北市來說,約有十家左右較具公信力的輔導機構(未合法以財團、社團法人登記的又大有人在︶,其他縣市則是屈指可數。
幫助困惑的現代人明心見性
一般談到社區心理諮商輔導機構,就會想到較為人所熟知的張老師或生命線等諮商輔導團體。不同的是,張老師以輔導學生為主,生命線導向急性輔導,而坊間心理諮商機構的諮商人員為非義工性質,且大都具有社工或心理學等背景,以心理學理論出發,提供專業輔導。
除了一對一的諮商輔導外,由於人類問題的共通性及人際相處理論、實際的交互為用,這類的心理諮商輔導機構大都開辦團體成長課程,企圖以最有限的人力、物力協助民眾。運用各種心理療育方法,以團體間的動力撫慰、提攜有相同困難的伙伴一同走過難關。
諮商輔導主要是輔助人成為有主意的個人。美國心理學家Allen E. Ivey及Lynn Simek-Downing在《諮商與心理治療》一書中提到,廣泛言之,大部分的輔助原理均承認「心理輔助的目標是促使一個人能有效地去過日常生活,並增進一個人的人際關係」。
友緣基金會負責人、東吳大學教授廖清碧說:「與其將這樣的團體稱為心理成長團體,不如叫它社會心理成長團體。」因為成長團體的存在是為了讓人瞭解個人性格的養成,進一步接納、重建自己,與他人建立良好互動關係。
心理諮商成長的需要在未來會愈顯重要。「台灣社會過度強調經濟發展,在強勢的資本主義下,只有忙碌競爭,欠缺人文、心理培育。大環境的惡質化如果再加上個人生、心理的脆弱,就容易有心理調適不良或心理疾病的產生,」政大心理系副教授許文耀說。
因此,在混沌的現代社會中,心理成長諮商機構扮演了幫助困惑的現代人明心見性的角色。
很多人認為自己活得既煩且亂,人際關係調適有困難,但不清楚到何種程度需要到這些社區諮商機構尋求幫助?
「當你覺得不快樂、常問自己為什麼活著?或者經常有被傷害的自憐情緒、覺得人際關係疏離、與人交談不愉快、有問題又否定問題時,就可以尋求輔導,」廖清碧說。
現代人力潛能開發中心執行長張小鳳則明確指出,有以下狀況或類似情形者,可及早尋求諮商團體協助:
一、生活方面:與人有疏離感、易退縮。工作無法持續,不能照顧自己,行為幼稚。
二、動作方面:攻擊性行為或終日賴床。
三、情感方面:出現高昂、悲傷或緊張等情緒反應。
四、儀容方面:怪異或蓬頭垢面,或打扮花枝招展、自言自語等狀況。
五、超現實感: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或過度敏感。
六、妄想和幻聽:出現怪異狂想和奇魅幻聽,相信有外界力量控制他。
七、不當的反應:憂愁或痛苦時反而會發笑,或違背社會常態之行為舉止。
聰明、勇敢的人才接受心理治療
目前台北市這些社區諮商輔導團體的師資編制大都在十名以內。曾在華明心理輔導中心服務、現在和有共同理念的伙伴成立「觀新」心理成長諮商中心的王天興指出,以一對一的諮商來說,一位諮商員一星期最多只能接十幾個個案,不定期舉辦的團體招生標準約在十到十二人之間,能獲得幫助的民眾實在有限。依師資人數較多的友緣基金會統計,參與該會成長團體、冬夏大型夏令營、短期工作坊的人,再加上平均每週電話諮詢的三十五人次,一年下來也只能輔導兩千兩百多人,稱不上多。
著有《心靈地圖》《與心靈對話》等書的美國當代精神導師派克(M. Scott Peck)曾說:「尋求心理治療、真心渴望成長的人,恰好是少數有意擺脫不成熟、不願再忍受自己幼稚的有心人,」這樣的情形中、西皆然。
一般人可能認為,到心理成長團體去的要不是精神疾病患者,就是面臨太多陰暗面的弱勢者。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王行駁斥這種看法指出,到諮商團體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學歷不低、對自己有awarness(認知),希望提升生活品質的人,他們在社會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因此有人戲稱這是中產階級才會去的團體。
王天興也觀察到,在台灣經濟景況最佳時,成長團體學員數激增,抱著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心態前去的人不少。這幾年景氣不佳,成長團體的生意蕭條不少,全然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社會困頓時,諮商輔導團體的光顧者就會像算命攤前排隊的人一樣多的情況。兩者所能給的人生指引畢竟不同。
派克在《與心靈對話》一書中提到:「來接受心理治療的人,其實是我們當中最聰明、最勇敢的人。」若派克所言屬實,台灣的女人顯然比男人聰明、勇敢許多。以專門從事婚姻、親子、兒童輔導的友緣基金會指出,一百個學員中約只有一位是男性。參加某基金會家庭重塑課程的阿華上課時赫然發現,全班三十人中,只有他一人是所謂的「異性」,用廁所時竟找不到男廁。
五月中旬受彰化師範大學邀請前來參加「跨世紀輔導與諮商學術研討會」的美國Temple 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家婚治療學會合格督導Dr. James Trozer 指出,團體諮商源起於二次世界大戰大量士兵的心靈療育,隨著今日電腦科技的發達,人們熱衷與地球另一端的友人聯繫,卻沒有一分鐘給身旁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團體治療愈形重要,受治者在團體中學會彼此聯結、互愛。
療育方式不同,目的相同
然而,第一次踏入心理諮商成長機構的人,可能會對自我成長、藝術治療、家庭重塑、完形治療、沙箱治療,以及親子溝通、婚姻成長、核心轉化、心理劇等團體感到一籌莫展,「我怎麼知道什麼樣的治療是適合我的?」
除了一目瞭然的壓力管理、婚姻親子成長、自我肯定等課程,王行指出,條條大路通羅馬,不管依據何種學理,運用哪種治療方式,都只是為了到達目的的「過程」。所有的心理技術都是為了幫助學員深刻瞭解自己,進一步瞭解、體貼別人,建立良好人我關係的目標。
以家庭治療為例,學員藉由回溯原生家庭模式,就能瞭解家庭對自己性格、處事態度所造成的影響。例如,在家庭爭戰中長大的小孩習慣逃避,以獲得安全,長大後也很容易採取退縮的處事態度。
即使是肢體律動課也能讓你正視自己的性格弱點。例如,自我壓抑過度的人容易有頸背肌肉僵硬、腰痠背痛的毛病。所有的課程都能讓參與者進一步瞭解自己的潛在個性問題。專事結合身體律動,開發身心靈發展的楊舒涵說:「身體的每一塊肌肉生成,都與一個人的性格有關。」
進到婚姻成長團體兩年的周小姐,由於母親是精神病患,很小就得不到母親的關愛,而且學會母親那一套生氣時不表達、拚命摔東西的發洩方式。將這種不成熟的處理方法帶入婚姻的結果是,她不懂得跟先生溝通,還打罵小孩。
直到有一天,在團體中以演劇的方式討論她的個案,她才察覺自己與兒子的相處模式正是重覆她與母親的步子,她「在孩子的眼中看到自己過去的恐懼」,她厭惡母親打她,但自己卻不可控制地打小孩。
與先生的相處也讓她掉進與母親共同生活的回憶裡。丈夫的權威與火爆脾氣都讓她想起母命的不可違抗,索性相應不理,長久下來,造成兩人溝通的隔閡。
在老師的帶領下,她習得如何轉化負面想法、正確表達不滿情緒,懂得去跟自己的內在小孩對話、以同理心體會他人。另外,團體中學員相互的關愛也彌補她幼年未獲飽足愛的缺憾,她開始學會關心身邊的人。
在調整自己的過程中,她看到了家人隨著她改變。「過去我是一艘在汪洋大海中漂流的船,沒有方向,任著浪往何處去,我就往何處漂。現在發現我可以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舵手,我的舵不交在別人手裡。我知道什麼是我要的,什麼是我不要的,我有選擇權。即使有時候負面的情緒還是會回來,但我知道我手中有舵。」
她說,參加成長團體後,「在心理層面上,我從三歲長到我實際年齡的三十八歲。」
二十六歲,習慣活在愛情裡的楊小姐說,過去身旁的人只要一見到她就可以判斷她有無男朋友;處在戀愛中她會像朵花,沒有男朋友就會枯萎。她習慣在愛裡找肯定而不自知。
在成長團體中,她看到自己的不自信,以及頻換工作只為了要給嚴厲的父親難堪——她竟是那樣不懂得愛自己!接受輔導強化後,她開始擁抱自己,過去不敢在眾人面前舞動略顯豐腴身軀的她,現在還敢穿得少少、在肢體律動成長課中,舞出她的生命之舞。
小心賠了夫人又折兵
儘管不論參加什麼樣的團體都能檢視自身的性格、心理問題,但王行也建議,諮商團體最好有「至少」半專業以上的人員可以先與前來尋求協助的民眾晤談,確定他的問題在哪裡,適合什麼樣的團體,或應該採一對一諮商,對課程內容描述清楚,給民眾良好的指引,免得前來的人期望太高。
由於目前提供成長課程的社區諮商輔導機構,尚無衛生相關單位統一管理,素質可能良莠不齊。師大心輔系教授林家興呼籲民眾,前往這類團體時可要求機構提供教師簡歷,看是否具心理輔導背景,或透過心理衛生協會查詢一些專業的團體,免得像不久前見諸報端的高收費潛能開發課,賠了大錢還引發不當的心理反應。追求成長是樂事,招來麻煩可就是憾事一件。
每個人都經歷第一度、第二度的出生,但並非所有人都能跨越駕馭自己的第三度出生。想要更瞭解自己、善待他人、過豐盈的人生,諮商成長團體雖不是唯一,卻是良好的輔助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