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今年元月的失業率達二.七%,創下歷年單月最高紀錄;如果再加上廣義的失業人口,失業率更突破四%,是台灣罕見的數字。隨著失業而來的,不僅是個人心理的打擊;經濟生活的挫退,甚至會引起家庭及社會的問題。
曾有失業的人跟我說,他們平日忙於工作,少有機會聞法、請益人生種種事,失去工作倒是有閒修行了。我告訴他們,大多數的公司都會給資遣費,許多先進國家也有失業救濟,台灣好像也要開辦了。所以,生活不至於立即陷入困境,原則上就是隨境調適,降低物質生活水準,只要不挨餓受凍,能維繫生命,精神依然抖擻就好,一時的困頓反倒是淬礪生命韌度的契機。
我當年在美國時,身邊只有三百美元。聽聞商店為了保持食品的新鮮度,扔掉每天賣不完的東西,我便帶著徒弟半夜去搬這些被丟棄的麵包、蔬菜,有時也在路邊撿人家不要的碗、刀叉、椅子。別人笑我,但既不偷又不搶,又何妨?何況出家人過的就是乞士生活;上乞佛法養慧命,下乞飲食養色身。而且古有武訓,今有王貫英;一個沿門托缽興學,一個拾荒建圖書館,這樣受人鄙夷的行徑卻是嘉惠後人的活泉,怎可等閒視之。
所以職業無高下貴賤,失業的人也應面對現實,騎驢找馬,先找個工作以安心、安身、更安家,不要有「身段放不下」的心態。另外,心念可以積極一點。失業不過是暫時的休息,可以訓練自己另一項專長,準備重新出發;可以換換腦子,思考人生其他的出路;或是找朋友聊聊、出去旅行,新鮮的刺激也許會激發新點子,說不定能創造新機會、新事業。
對藍領階級而言,工廠大量遷往低成本國家,台灣又陸續引進外勞,處境是有些困難。但失業的人是否可以把條件也降低一點,這樣才能與外勞競爭。也許有些人士反對我的看法,認為如此徒增資方的氣燄。其實,在工作中最好不要老是想著受資方剝削,應心存感恩資方提供工作機會。當然,爭取合理的工作權益與正當待遇也很重要,免得政府和資本家輕忽了勞工應有的權益。不過,我是針對個人非常現實的處境提出這樣的建議——抗爭是不能增加就業機會的。還有,如果社會福利要做得更好,長遠來看,勢必要加稅。如此一來,納稅人的負荷又加重,愈有能力納稅的人向外跑得愈快,對整體經濟環境更不利。
失業也是一種良性教訓,提醒平時儲蓄的重要。現代中國人接受西方擴張信用過日子的生活態度,寅吃卯糧,一遇失業,頓無所依。老鼠尚有隔夜之糧,我們更應懂得未雨綢繆的道理。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聖嚴法師口述,李慧菊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