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代間的差距,因科技進步會愈來愈大。一個人生產力最高的時期約在二十五到五十歲間,如果一、二十年為一個世代,我覺得每一個世代到了新世代出來時,都該瀟灑離開,快樂滿足地讓其他人來領導。如果到了五十幾歲,沒有辦法領導你的社會,就讓給別人來做嘛,不能天天喊青黃不接或不成器;你不讓他們領導,當然不成器!
我覺得領導精英形態年輕化是未來趨勢。有幾個年紀大的人能掌握電腦或智慧型電玩?以前是爸爸教你怎麼使用電器,現在的小孩子你不用教他,都用得比你俐落,這就反映此一趨勢。更年輕、更勤奮、更休閒但也更具挑戰性,是我對下一世紀的形容。
在政治上,國家管轄權的觀念已在改變,傳統將國際關係看做撞球賽,發生撞擊時就有衝突和摩擦。每個球外面都有個硬殼,硬殼內是國內事務,對外撞時就是對外事務。但現在這個撞球思考已不存在,因為所謂的硬殼,也就是主權,已經被各種穿越國界、主權的事務所影響。
例如OPEC調整油價時,全世界應聲而倒;當中共處理國內人權時,全世界起而攻之。這樣的改變不是網際網路發達的結果,而是三十、五十年來已默默在發生。網際網路所產生的穿國效應會讓此一效應變本加厲。任何一個主權或政府想要抗拒網際網路或跨國議題的互動效應,是行不通的。
對台灣的發展我滿樂觀的,不認為會發生大變化,或兩岸交流停止。一般人相信,未來十到十五年間,大陸政治改革的要求、壓力會增加,若現在繼續維持經濟改革,中產階級愈來愈多,對前景就會關切,進而帶來政治改革。
在外交上,引導民間團體參與是一個趨勢。外交部目前就試著和民間團體配合。例如在加勒比海、中南美洲等地發生風災後,就協助民間團體去。幾次下來,雙方的互動愈來愈多。例如慈濟在一個地方一捐就是五十萬美元,力量不比政府小,對外交幫助很大。國家處境好,獲利的還是民眾,它是共同利益的維護,也是要積極推動的事。
辦外交就像在跑選舉,敲每一扇可以敲的門,握每一隻可以握的手,久了自然有效果。
(劉鳳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