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黃肇松:編輯權大眾化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9-02-01

瀏覽數 14,700+

黃肇松:編輯權大眾化
 

本文出自 1999 / 2月號雜誌 第152期遠見雜誌

媒體分工的時代已經來臨,與電子媒體比較,平面媒體面臨兩個隱憂:一是速度慢,一是與閱聽人的互動不足。 

這也是個「大媒體潮」的時代,文字媒體的電子化與媒體之間的合併,已是時代的趨勢。以梅鐸為例,七○年代的梅鐸只有一家搖搖欲墜的報社,但是二十多年來,它發展成了福斯(FOX)——美國第四大電視網,涵蓋電影、電視等領域的媒體巨人。

媒體的本質是最迅速地提供最深入的資訊,如果無法契合這個基本要求,購併或聯盟就無法避免,事實上這樣的行動也一直在進行。若是單就華人地區來看,未來能否出現一個華人巨型媒體,取決於中國大陸能否市場化。

儘管未來將不斷出現大型、同質性高的媒體,但它們並不會完全吸收市場的胃納。在未來,由於分眾的、小眾的、區域性的媒體能夠提供立即的、特定的或專業的資訊,仍然有生存的空間。

在未來媒體分工、新媒體鼎立、傳統閱聽習慣改變的時代,我想,報業營運必須強化一些特色。首先,內容必須深入淺出;深入是必須引導議題、深入議題,淺出是以大眾可以瞭解的方式呈現。

此外,為了讓讀者在紛雜的資訊中更有效率地吸收資訊,版面配置必須更為系統化,甚至可以索引。未來的報紙也會更強調「News you can use」的實用價值。

近年來興起的網際網路,最大的影響是打破了文字媒體和電子媒體的區隔,它可以即時傳遞文字、圖片、聲音和影像。傳統上涇渭分明的兩個不同傳播領域,現在共冶一爐。

網路出現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媒體傳播權的轉移」。過去媒體可以掌握、選擇所傳遞的資訊;現在人們只要上網,都可以成為editor,發表意見;過去人們常引述報紙上的說法,現在談的往往是網路上的訊息。

傳統的傳播理論認為,由於傳播製作的過程存在著資訊選擇的問題,而有傳播權和編輯權誰屬的爭論。如今,儘管資訊傳遞的內容仍然時有倫理上和法律上的爭議,然而,「編輯權的大眾化」已經是不可抵擋的趨勢。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現在的媒體再也不可能像過去一般高高在上,未來媒體如何廣納網路上的訊息,讓更多、更正確的意見進入編採決策的過程會愈來愈重要。

在未來,編輯權平民化所引起的問題將愈來愈多,色情只是其中比較輕微的,網路上的人權、隱私、犯罪問題將逐一顯現。

其實對平面媒體而言,最珍貴的資產並不是機器設備,而是透過細緻的編採系統所取得的資訊。所以像報紙這種吸納大量資訊的媒體應該上網,就像不久前美國二十幾家報紙集體上網一樣。讓廣闊無邊的網路世界充滿更多負責任的資訊,是報紙針對網際網路興起最健康的因應態度。

《第三波》作者托佛勒曾經區分推動人類進步的三波革命:農業革命、產業革命和資訊革命。農業革命耗費了數千年,產業革命費時近兩百年,放眼二十一世紀,世界仍將延續二十世紀末興起的資訊革命,而且它很可能加速完成。

從台灣資訊相關產業的產值觀察,七年前是四十億元,現是六百億,成長超過十倍,這透露了社會對於資訊需求的急遽增加和進步的意涵。

二十一世紀的發展將可以用十二個字來形容:「進步驚人,速度嚇人,能量迷人」;下個世紀人類進步的幅度將遠超過我們想像,由科技進步帶來各種形式的「高速」會很嚇人,但各種物品的量、質俱佳,又是很迷人的。

我相信科技與資訊相輔相成、相互激盪的二十一世紀,在科技的助力下,人們將有更多的選擇。我也相信在經濟安定的前提下,媒體可以提供更多有效的資訊,人們也會更樂於在民主自由的生活中做出選擇。

(袁孝康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