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業在下個世紀會更蓬勃發展,獨立經營的商店漸漸減少,直營店變成加盟店,獨立經營的商店也可以加入連鎖體系。
除了便利商店的連鎖化以外,專門店也會連鎖化。工商綜合開發區逐漸發展,郊區土地的開發限制比較放寬。綜合開發區域愈來愈多,專門店就有機會發展,連鎖化也更進步。關於競爭態勢,因為台灣人口密集,土地有限,短兵相接的競爭情況會滿激烈的,便利商店將和百貨公司、購物中心競爭,這是流通業的趨勢。
在供銷面上,便利商店還是以販賣國產品為主,如果國產品沒有不斷研發新產品,外來產品相對增多,但仍會受匯率影響。未來我認為亞太地區仍是台灣的主要供應來源,甚至中國大陸。商品對顧客的適合性會產生變化,因為生活形態不斷改變,顧客對品質要求會比以前更挑剔,個人需求會更多樣化、個性化,對廠商的生產或供應是很大的壓力及挑戰。
台灣的流通產業發展到某一成果階段時,會和過去美國、日本一樣,例如很多日商到亞洲地區開百貨公司,台灣慢慢也會累積自己的經營技術,有機會跨出去發展。歐洲市場比較閉塞,市場空間有限,許多歐洲業者也很想到亞洲地區發展,他們的積極性會更強,會是競爭者。
滿足消費者需求對流通業來說很重要,要能站在顧客角度想。業者對市場的瞭解及調查要非常用心,最好政府也能提供各方面的情報。以7-ELEVEN為例,我們做市場調查,或是從目前的POS(銷售時點情報系統)資料,掌握顧客的性別比例、年齡層分布、在什麼時段買什麼商品,這對經營幫助很大。未來也一樣,無論是供應商、製造商或零售商,都必須掌握這些情報,加以判斷分析,找出顧客真正所需。
未來的便利商店、百貨公司會變成什麼樣子?還是要讓顧客感覺滿意。我常舉一個假想的例子,一位男士去拜訪女友,到便利商店買禮品,店經理把資料輸入,顯示女友的爸爸喜歡喝三得利威士忌,男士買來送禮後,果然深得女友父母歡喜。這就是情報管理,情報要非常生活化,且靈活運用,到便利商店訂機票或看商品情報下訂單,在未來都可能發生。
零售店不會因為電子購物興起而消失。基本上,電子購物仍會成長,但必須使用者數量增加才能有明顯增長。比較美國和台灣,美國的電子購物使用者比我們多好幾十倍,台灣則以學生占多數,或男性多於女性,可以發揮的空間很狹窄,畢竟女性的消費、購買能力比較強。網上購物要讓消費者非常容易操作時,才會蓬勃發展,例如家庭主婦在看電視轉換頻道時就可以購買。零售店不會消失,因為逛街是生活的一種樂趣。很多人旅行時會買很多東西,因為購物是旅行的一部分;生活的樂趣依然要維持,旅行也不會消失。
台灣的連鎖店應該朝更平民化發展,有的太過強調高檔路線,但商場不是用來讓顧客欣賞,而是讓顧客購物的。在國外,高級的商店,除非是珠寶店,一般來說都非常平實、方便購物。在台灣買東西,顧客常會擔心受騙、價格不合理,因為定價很高、不合理。這就是機會點。有人說生意難做,原因是沒有抓住顧客的心,顧客的想法、心情、對商品的價值判斷,都要深入瞭解。
企業的經營真的要好好專精本業。現在有許多人想短線獲利,鑽法令漏洞,這對社會很不好。企業家對社會應該有熱忱、責任感,把社會改造得更好,而不是老想著如何把別人的錢變成自己的錢。企業發展到最後其實已成為社會公器,把企業經營好,背負的是對員工的責任、對員工家庭的責任,甚至是對社會大眾的責任。
我們的企業雖不是最大的,但我常希望讓每個員工都覺得在這裡上班很幸福愉快。事業經營絕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注定要為企業賣命的,每個人還是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包括精神上及物質上的,企業有這個責任。
(蘇岱崙整理)
21世紀全球語摘
經濟的「理性見解」告訴我們,下個世紀是全球各國經濟統合的時代。但文化的「非理性見解」卻預告我們,這也將是族群權利伸張和民族主義復興的世紀。我們能否讓全球經濟需求和復甦的民族主義達成和解?——傅彥帖斯(C. Fuentes),墨西哥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