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黃金如何成為主流貨幣?經濟學家用「微軟鍵盤」比喻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10-12

瀏覽數 13,200+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回溯往昔,黃金使用範圍的擴大,似乎總是和生產力水準提升聯繫在一起的。最早的金屬鑄幣一說來自西元前七世紀的呂底亞人,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將其歸為最初鑄造與使用金屬貨幣的人和最初經營零售商業的人。呂底亞人的鑄幣以銀金礦為主,銀金礦也被稱為「白色的金子」,他們製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錢幣,其中比較有名的叫「獅幣」,大概含有五成多金、四成多銀,很快,金幣的總量被規定為一四.一五克,面值也被公布。其後,西方文明濫觴,希臘羅馬人開始使用金幣。中世紀的標準貨幣在大部分情況下是銀,黃金恢復活躍始於當時領風氣之先的義大利,一二五二年在熱那亞塑造了中世紀第一枚基督教世界金幣,隨後十四世紀歐洲大陸的大額交易開始使用黃金,但是日常交易仍舊是銀幣占據主導。

早期黃金的使用不頻繁,似乎也與黃金本身度量衡的價值過高有關,「在整個中世紀和邁入現代時期,銀就是主導貨幣,其他金屬要麼太重(如銅),要麼太輕(如黃金)」。而黃金本身產能的不足,也是白銀在歐洲大受歡迎的原因。歐洲白銀在地理大發現前主要來自中歐。

直到十七世紀,隨著白銀不斷流入歐洲,金銀複本位的麻煩越來越大,金本位的穩定性不斷凸顯,金本位在各種貨幣體系競爭之中開始嶄露頭角,逐漸成為主流選擇。這一時代往往被稱為古典金本位時期──事實上,金本位並沒那麼單一,各種林林總總的金本位分類和定義讓專家也頭疼不已。

隨後兩個世紀,即使在金本位最為強大的英國,在牛頓一七一七年核定英鎊比價之時,大部分英國人仍舊用銀,即使到了英國一八一六年確定金本位之後,白銀也沒有一步退出,而是逐步退出。黃金在歐洲的地位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得到確立,並且在二十世紀初成為國際貨幣制度的基石,而幣值穩定掛鉤黃金的英鎊成為當時國際匯兌中最常見的貨幣。

金本位的勝出不無偶然因素,英國對於金本位的堅持與其國力的強大是主導動力之一。經濟史的數據顯示,十九世紀中葉之後,世界進入全球貿易加速的全球化時代,而英國成為十九世紀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一八七○年其貿易總額占據世界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這樣的情況之下,誰要和英國做生意,都難免受到英國的影響。跟隨英國在十九世紀一度成為潮流,無論是其中央銀行制度還是貨幣本位都受到追捧。同時,英國的幣值穩定在歷次戰爭之中也禁受住了考驗。德國在普法戰爭之後拋售白銀,使得不少國家遭受輸入型通膨,現代銀行與國際貿易也使得以往估值過高的黃金變得實用可靠,金本位成為曾經熱中金銀複本位的歐洲諸國競相效仿的對象。隨後金本位成為主要經濟體的選擇,當歐洲人回憶「一戰」之前的歲月,往往帶著一種懷舊的口吻談論彼時的「黃金時代」。

金本位在十九世紀的普遍確立,本質是市場選擇。若將貨幣看作一種產品,其「網路外部性」很強,按照經濟學家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的解釋,即一國貨幣決策並不是獨立做出的,並非與其他國家無關。簡單地說,這類似經濟學上的正外部性在交換領域的體現,就像大家都用微軟鍵盤,並非因為其字母位置安排效率最高,而是因為使用這一系統的人占多數,系統兼容性更高,所以激勵更多人選擇這一系統,進而使這一系統更有優勢,導致使用這一系統的人越來越多。國際貨幣制度體系也是一樣,隨著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後領先,成為最大的貿易大國,如果想和英國做生意、發展貿易,那麼追隨英國的貨幣制度就成為一個務實而可行的選擇,就像德國和葡萄牙的做法。黃金如何成為主流貨幣?經濟學家用「微軟鍵盤」比喻_img_1

本文節錄自:《白銀帝國:從唐帝國到明清盛世,貨幣如何影響中國的興衰》一書,徐瑾著,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